廣東 蔡清輝 龔愛英
進入高三后,周考、月考、模擬考等各種考試紛沓而至,考試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有考試就有講評,試卷講評課成為高三地理課堂的主要課型之一。傳統(tǒng)的試卷講評課以教師為主,評點試題,解釋答案,教師講得累,學生聽得更累。筆者認為,高三地理試卷講評課可以適當穿插各種形式的微課以豐富講評方式,從而達到解決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聽的現(xiàn)象。
自2010年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鐵生老師率先提出微課概念以來,微課實踐不斷豐富,進入百家爭鳴時期。筆者認為試卷講評中的“微課”并非單純短小的課堂教學視頻,而是指在試卷講評過程中,教師根據(jù)教學需要,針對某一知識點、解題方法、課外知識等設置的3~5分鐘的微課例,具有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和教學時間短的特點,是任教者針對試題材料中出現(xiàn)的新知識、學生在答題中反映出來的答題方法和核心知識缺漏等問題,設置的切入口小、針對性強的微型復習專題。
高三地理復習內(nèi)容多、時間緊、任務重,為了更高效地開展試卷講評,筆者認為微課在高三地理試卷講評中應遵循“微、質、效”三個基本原則。其中,“微”是指微課應該具備內(nèi)容少、時間短的特點,它是試卷講評的重要補充但不喧賓奪主而影響整份試題的評講;“質”“效”是指微課的針對性強、質量高,能對學生提高解題技巧、掌握核心知識帶來幫助,不追求每節(jié)課講評、每道題、每個知識點都設置微課,寧缺毋濫。
筆者認為,比起老師主講的傳統(tǒng)講評課,加入微課后可以讓試卷講評更具針對性,對解決學生知識點模糊、解題方法生疏、課外知識缺漏等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下面筆者以一道典型題為例,談談微課在高三地理試卷講評中的作用。
【案例】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質遺骸和石灰質藻糞堆積而成的一種礁石。南沙群島(如圖所示)是南海上散布范圍最廣的珊瑚礁群。南沙島礁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導致島上駐守官兵長期存在“吃菜難”的問題。2010年5月,海軍南沙部隊蔬菜生產(chǎn)生活保障項目——“南沙溫室”建設正式啟動。
(1)分析南沙島礁種植蔬菜的限制性自然因素。
(2)官兵把從大陸捎來的泥土堆砌在水泥地板上嘗試種植蔬菜,但往往失敗試分析其原因。
(3)“南沙溫室”與一般溫室的功能有很大差異。推測其應具備的功能。
(4)針對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特征,指出在“南沙溫室”建設中應注意的問題。
各地的高考真題或者各地的模擬試題的試題材料,往往取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雖然在試題中會對相關地理事物作簡單說明,為解題提供信息,但學生對這些地理事物往往相對陌生,沒有直觀的認識。所以在試卷講評課中就有必要對試題材料進行補充,一方面為解題提供更豐富的背景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真正使地理考試能夠達到既考查學生的能力,又讓學生通過解題獲得新的地理知識的目的。如案例中試題的背景材料只是簡單介紹了南沙島礁的成因及在南沙島礁上“吃菜難”、建設“南沙溫室”的事實。然后試題圍繞在南沙島礁上種菜難、“南沙溫室”的獨特性和建設“南沙溫室”應注意的問題等展開設問。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雖然可以嘗試根據(jù)所給材料和所學知識進行答題,但由于對南沙島礁、南沙溫室的具體信息了解不夠,大部分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普遍感覺試題難度較大,無從下手。筆者在講評中通過微課介紹了永興島和南沙溫室的由來,有了相關資料的補充,學生再回看試題就會有迎刃而解的感覺。
高考地理全國新課標卷Ⅰ的命題已經(jīng)由知識型測量轉化為能力型測量,更加注重考查學生繼續(xù)學習的潛能,突出以學科知識及現(xiàn)實案例為材料的理解、分析、綜合應用等能力結構,體現(xiàn)學科價值與地理思維特點。很多試題都是在新材料、新情境中考查學生的四項基本能力,所以在高三復習中應加強學生解題能力的訓練。筆者歸納了不同類型試題的解題方法并將其制作成微課,然后根據(jù)每次考試的具體情況,在講評課中將對應的解題方法微課展示給學生。通過對解題方法的反復訓練、強化,不斷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如在本案例試題的評講中,筆者根據(jù)該試題的特點,在解題方法微課中著重強調(diào)了審題、區(qū)位分析類、原因分析類試題的答題方法指導,指導如下。
【審題】
1.審題三要:要細心;要敏感—找題眼(時間、空間、地理數(shù)據(jù)、關鍵詞等);要劃線。
2.審題過程:
用平常心態(tài)看懂題意、看清圖示,然后尋找關鍵詞和限制詞、問題所涉及的時間、地點、地理背景等。
審題要慢,咬文嚼字;思考要全,有廣度和深度;
下筆要快,但不能寫錯字。不走題、偏題、漏題。
3.緊密結合區(qū)域特征分析解答(詳見下文“區(qū)域問題的解答思路”)
【思維模板構建】
1.區(qū)位分析類
題型特點:區(qū)位是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表現(xiàn),即該地區(qū)因為滿足這些條件,所以形成該類地理事物。常見的中心詞有“條件”“區(qū)位條件”“某事物在該地區(qū)分布的原因”等,行為動詞主要有“分析”“簡述”等。
答題技巧:——區(qū)位因素逐條闡述(有利與不利條件、影響)
思維模板:城市區(qū)位、農(nóng)業(yè)區(qū)位、工業(yè)區(qū)位、交通區(qū)位等。
高三地理教學以復習為主,一年下來,部分學生對已經(jīng)復習過的某些知識點掌握不好,遺忘率較高,導致考試成績欠佳,需要教師在試卷講評課中經(jīng)常回顧已經(jīng)復習的知識點。筆者認為可以將地理學科重要的考點、知識點制作成微課,在講評課上利用幾分鐘回顧相關知識,從而起到不斷提高學生對該知識點的記憶度和對知識運用的靈活度的作用。例如本案例試題的評講中,筆者穿插了關于土壤和溫室效應兩個核心知識點的微課。其中土壤微課與學生共同回顧了土壤的組成、土壤利用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的問題、如何合理利用土壤等;溫室效應微課與學生回顧了大氣保溫作用和削弱作用、普通溫室的作用、地膜與溫室的差異等。通過幾分鐘的微課,把之前復習的相關知識簡單回顧一遍,鞏固了復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