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拙言 編輯/吳越
遭遇風險平臺的投資者應堅持依法維權,穩(wěn)定心態(tài),積極進行相關準備,理性表達訴求。
“只要本錢能回來,不投P2P了,再也不投了?!?015年,受惑于e租寶高利又安全的宣傳廣告,梁亮投入了13萬元購車積蓄,結果e租寶“爆雷”聲震動全國。兩年后,回本了幾萬元的梁亮又選擇了看來實力雄厚的唐小僧,然而唐小僧也步e租寶之后塵。梁亮的經歷是當下P2P投資人(出借人)現(xiàn)狀的縮影。遭遇平臺“爆雷”,投資人擔憂積蓄,卻對如何理性維權、保護自身利益一無所知。
據(jù)壹零財經不完全統(tǒng)計,2018年上半年,停業(yè)/清盤及其他問題平臺數(shù)量合計達到368家,環(huán)比增加17.9%。其中,上海、浙江、廣東、北京、江蘇5個省市排在前列。
針對近期P2P平臺“爆雷”風險事件,監(jiān)管機構進一步推進P2P風險化解工作。2018年8月,全國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向各省市網貸整治辦下發(fā)《關于開展P2P網絡借貸機構合規(guī)檢查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一同下發(fā)的還有《P2P合規(guī)檢查問題清單》(下稱“108細則”)。《通知》和108細則最大的意義在于統(tǒng)一了各地標準,取消了很多“其他有關問題”的禁止項,未留可變項目,有效防止跨區(qū)域監(jiān)管套利?!锻ㄖ访鞔_查改結合,對檢查發(fā)現(xiàn)的問題及風險點要堅持邊查、邊整,即查、即改。不僅明確了P2P平臺整改方向,還有利于加速不合規(guī)平臺的清退,整改或將取得實質性進展。同時,108細則的出臺也給投資人識別P2P平臺的優(yōu)劣提供了一定的指引與幫助。
對于P2P投資人來說,面對當前P2P平臺頻頻爆雷的風險事件,應作何準備?
問題一:如果P2P平臺爆雷,投資人第一步應該做什么?
收集證據(jù),保存所有交易信息。除紙質文件外,電子合同也是重要證據(jù),應在平臺網站或APP關閉前盡快下載保存,為日后維權做好證據(jù)準備。未等投資人反應過來平臺網站或APP已經關閉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因此,投資者應養(yǎng)成及時保存合同等交易信息的習慣,防范于未然。
問題二:哪些資料可作為投資人挽回損失的證據(jù)?
投資交易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公司簡介、高管簡介、聯(lián)系方式、平臺ICP/IP地址域名信息、注冊平臺的企業(yè)名稱及工商注冊所在地、平臺經營地址等基礎信息;借貸協(xié)議、擔保協(xié)議、注冊P2P平臺時的用戶協(xié)議、P2P平臺操作指南等約定權利、義務內容的文件;自己出借的融資項目所有信息;銀行匯款流水、第三方支付流水及其匯入賬號、P2P平臺記載的交易信息等。除了紙質文件以外,電子合同等也是重要的證據(jù)。投資人在投資時可以通過截圖、公證等方式保留相關信息,還可以到開戶銀行要求銀行調出賬戶流水單,載明匯入方名稱及詳細賬號,并加蓋銀行公章。這些資料信息的搜集將為依法維權提供最基本的有效證據(jù)。
問題三:投資人應就地報案還是赴P2P平臺所在地報案?
首先應就地報案。若該平臺所在地已經立案,投資人再次報案,平臺所在地的公安機關將發(fā)布協(xié)辦通知,可以異地立案,屆時投資人可通過與當?shù)鼐铰?lián)系調查取證;若該平臺所在地并未立案,投資人面臨兩種選擇:就地等待,或去平臺所在地報案。
問題四:投資人可以單獨提起民事訴訟挽回損失嗎?
P2P網貸平臺爆雷,相關涉案人員被警方控制時,投資人是不能另外提起民事訴訟挽回損失的。只有在窮盡刑事追贓和執(zhí)行程序之后,仍然不能彌補損失時,投資人才能另行提起民事訴訟。近期爆雷的P2P網貸平臺,大多還在偵查階段,在刑事案件辦理過程中,投資人如果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在刑事案件作出生效判決之前,是不會被受理的。
問題五:P2P平臺宣布清盤、公布兌付方案,投資人如何分辨是否是“良性”清盤兌付?
進入常規(guī)兌付流程后,投資人應密切關注該平臺的動向,發(fā)現(xiàn)反常舉動,立即尋求警方援助。對于兌付方案執(zhí)行力度,警方可以作為合規(guī)與否的最終評定者。北京、廣州、上海、深圳等地都有明確的網貸機構退出程序,良性、有序的清退有利于行業(yè)長期健康發(fā)展。
問題六:對P2P平臺所公布的兌付方案存疑,是否允許提請警方介入?
可以允許警方進入。投資人作為受害人,有權向監(jiān)管部門和P2P平臺提出關于方案的建設性意見,并力所能及地提供平臺其他的資產線索,如此將對廢爛賬追回工作有極大的幫助。
問題七:投資人聘請律師有作用嗎?
某些地區(qū)承認投資者的“受害人”身份,也允許投資者的代理律師查閱、復印相關案卷材料,并可代為出具相關法律意見等。因此投資者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委托律師以“受害人”身份參與到刑事訴訟程序中,以便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投資人越早聘請律師,越能更加主動、迅速地收集有關P2P網貸平臺贓款、贓物的相關信息,并建議辦案機關采取相應措施,防止贓款、贓物轉移,推動嫌疑人主動退贓、退賠以爭取從輕處罰,從而使投資人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問題八:若P2P平臺被定義為非法集資、非法吸存,投資款是否將作為贓款被沒收?
首先,公安機關會提示投資人攜帶本人身份證復印件、合同復印件及投資、轉賬憑證等有關資料到本人戶籍地或者實際居住地的公安機關經偵部門或派出所登記、報案。如果定義為集資詐騙,那么投資人屬于受害人/被害人,相應的投資款,當然應當返還被害人,這一點毋庸置疑。如果定義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則爭議較大。在過往公開的法律文書中,約57%的案件判決為投資人是被害人,相關判決書通常會判決“被告人退還違法犯罪所得,依法退賠被害人”,或者“對被告人贓款予以追繳,發(fā)還被害人?!?/p>
問題九:投資人的錢是否存在本息都退回的可能性?
幾乎不可能。多數(shù)因“爆雷”被立案的P2P平臺,基本處于資金鏈斷裂、流動性枯竭的情況,即便通過司法程序發(fā)還涉案欠款,公安機關也不可能對這些投資款兜底,能夠追回的未必是全額本金。2008年,國務院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lián)席會議《處置非法集資工作操作流程》(處非聯(lián)發(fā)〔2008〕4號)第49條規(guī)定,“集資款的清退,應根據(jù)清理后剩余的資金,按集資參與者集資額比例予以清退。對跨區(qū)域案件,由牽頭省級人民政府負責確定統(tǒng)一的清退比例。參與非法集資活動受到損失的,由集資參與者自行承擔?!备鶕?jù)以往司法判決的法律文書,已“爆雷”的P2P網貸平臺賠付比例多在50%以下。
問題十:P2P平臺的哪些操作應引起投資人警惕?
若發(fā)現(xiàn)P2P平臺出現(xiàn)提現(xiàn)困難、瘋狂發(fā)新標等情形,應當提起警惕。提現(xiàn)困難是資金流動性不足的征兆之一,瘋狂發(fā)標或許是P2P平臺想最后一次聚攬資金。要知道,網貸平臺違規(guī)主要表現(xiàn)在發(fā)布虛假標的、進行期限錯配、以新標募集資金填補前期到期項目的窟窿等。
問題十一:其他平臺“爆雷”,引起投資人恐慌,能否提前提現(xiàn)?
不能。充值投資前,投資者需要簽署相關合同,多為電子形式。雖然各個P2P平臺的合同細則迥異,但在未到期提現(xiàn)上都有諸多限制,比如未到期標的不可提現(xiàn)。P2P平臺本身作為借貸信息中介,投資人將錢出借,何時還款有固定的時間節(jié)點,平臺無法強制要求借款人提前還款,因此,投資人提前要求提現(xiàn),也屬于違約行為。在高壓環(huán)境下,部分投資人盲目提現(xiàn),可能引發(fā)大量投資人恐慌,爭相提現(xiàn),將會導致正常運營的P2P平臺遭遇危機,最后一鏈崩而整環(huán)塌。
合規(guī)的P2P網貸平臺在性質上只作為信息中介,真正的債權、債務關系建立在投資者和借款人之間,縱然平臺出現(xiàn)經營性危機,平臺負責人失聯(lián)、跑路,依法簽訂的合同所確定的債務關系依然存在。P2P平臺資金崩盤,警方介入,作為借款人,仍需要承擔兌付的義務。
很多借款人得知平臺“爆雷”的消息,本著“平臺倒而債務消”的想法成為“老賴”。更有甚者,利用自媒體輿論宣傳等渠道抹黑P2P平臺聲譽,使投資者產生恐慌情緒,一時間紛紛要求提現(xiàn),那些短時間內無法流入足夠資金還款的P2P平臺就將面臨危機,造成“擠兌”現(xiàn)象。這種逃廢債行為的后果很嚴重。借款人具有償還能力卻拒不還款,將被列在失信被執(zhí)行人名單之上。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布失信被執(zhí)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guī)定》,納入名單的失信人將在政府采購、招標投標、行政審批、政府扶持、融資信貸、市場準入以及資質認定等方面受到懲戒。
在高收益面前,一些投資者往往無視風險的存在。要知道,高收益必然對應高風險。在當下金融去杠桿,資本寒冬再臨,債市違約不斷,股票基金哀鴻遍野的情況下,P2P所謂的高收益又從何而來?在如今信息高度發(fā)達的時代,投資者獲取投資知識的途徑十分便捷,然而各方呼吁的“投資者教育”仍然是薄弱環(huán)節(jié)。面對投資機會,投資者需要理性分析、謹慎選擇,投資之前做好知識儲備。同時,遭遇風險平臺的投資者應堅持依法維權,穩(wěn)定心態(tài),積極進行相關準備,理性表達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