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晶 (Ai Jing)
江蘇省美術館,冷暖對比,烘托氛圍
長期以來美術館的照明工作,主要參照博物館照明標準來開展,但博物館與美術館業(yè)務有很大差異性,在實際運用中,美術館的實際工作往往找不到依據(jù),在技術指導上無過多參考價值。近期文物出版社推出我國首部全國性美術館照明質量評估報告《光之變革(美術館篇)》將著力解決這些問題,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艾晶主編,作為“2017年度文化行業(yè)標準化研究項目”成果呈現(xiàn),匯聚來自全國眾多領域專家、重點高校、實驗室和企業(yè)合作,對全國11個省市42家單位實地調研。該書用實地調研報告形式,解讀了什么是美術館照明高品質,以及如何評估照明質量,并部分展示了20家一級美術館和部分優(yōu)秀民營美術館個案。下面從三個方面闡釋該書對我國美術館照明質量評價的作用。
美術館照明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它在科技與藝術之間游離,尤其是被稱為第四代光源的LED產品的廣泛應用,還存在很多技術問題。人對光色主觀喜好度也有強烈的作用,尤其光色冷暖和光源顯色性指標的影響,不同燈光效果會對藝術品產生異樣情感體驗,也讓觀眾對藝術作品的認知和真實理解產生巨大差異,當然這也讓我們對評價美術館照明質量增加了難度。從我們調研預評估的42家單位訪談中獲悉,重點美術館僅5家采用LED光源為主光源,非重點美術館超過一半以上使用LED光源。各美術館基本采用落后的開關形式,鮮有利用智能控制系統(tǒng)。在資金投入方面,100—500萬元的美術館占比為38%,500萬元以上投入資金的占比為32%,從單項投入相對較好,但對于整個美術館總投入不足1/10。另外,被調研美術館的常設展數(shù)量不足1/3,臨時展覽占41%,而古代書畫僅有30%。參觀者多以年輕人為主,受教育程度高,常設展與臨時展覽對比,觀眾滿意度差異不大。常設展在展品紋理清晰度和用光心理愉悅感方面評分差。臨時展覽在展品立體感和光環(huán)境藝術感染方面反映不足。
《光之變革(美術館篇)》封面
客觀評估各館綜合指標差距不大,照明水平與質量普遍不高,只有個別館表現(xiàn)優(yōu)異,常設展設與臨時展覽也沒有明顯區(qū)別,尤其是輔助公共空間照明落后。在用光安全上,傳統(tǒng)書畫展品普遍曝光超標,范圍在4—11倍之間;油畫類展品相對較好,也普遍超標1—2倍左右。眩光問題突出。在燈具性能方面,顯色普遍較好,對紅色的還原,尤其特殊顯色R9值差異很大,有的出現(xiàn)負值。頻閃各館也存在差異,個別館表現(xiàn)突出,這對目前觀眾喜好拍照或做視頻錄制工作帶來不利影響。另外,大多數(shù)美術館在照明方面不太專業(yè),對照明質量要求并不高,我們課題的研究工作,給各館帶來了必要指導和幫助,尤其諸多業(yè)內專家親自帶隊參與實屬難能可貴。
“光”是視覺藝術,是藝術生命的載體。藝術家作品需要用光來被感知,“光”可以抒發(fā)藝術家情感,有光才有色,光和影在空間中的變化,也是一門藝術。美術館的“光”,不僅要體現(xiàn)高雅藝術的殿堂感,還要能將藝術作品的感染力恰當?shù)卦诳臻g表達,用什么樣的光可以提供最佳展示效果,皆需要有較強的理論做技術指導。該書除了展示被調研的部分優(yōu)秀美術館照明評估的各項評估內容,同時還結合調研針對美術館照明光品質進行了6項專題實驗。如:針對觀眾的視覺舒適度進行研究;針對各種光源的綜合品質進行模擬實驗;對美術館照明的文物損傷性探究;反射眩光評價實驗;書畫展品光環(huán)境喜好度實驗。它們分別由4所高校和 2個實驗室共同擔當。如光致?lián)p傷性實驗,我們對人工光源(傳統(tǒng)光源:金鹵燈、鹵鎢燈,新型光源:WLED)分別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色彩的影響進行實驗分析,發(fā)現(xiàn)這幾種光源對色彩皆有影響:整體受光照射后顏料的色相整體向低波段方向偏移;重彩繪畫顏料的興奮純度上升,淡彩繪畫顏料下降;而淺色顏料的亮度值整體下降,深色顏料的亮度值上升,尤其在第四周期,發(fā)生較明顯的突變,實驗證明損傷最低光源是WLED光源。還有書法展品喜好程度實驗。發(fā)現(xiàn)書法展品在150—200 lx照度和3500—4500 K光源色溫下觀眾的喜好程度更高,且光源色溫對于書法展品的喜好影響顯著強于照度影響等等。
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美術館普遍存在對照明設計重視不夠的問題,還談不上已走專業(yè)化的道路,包括一些大型美術館,依然缺少資金的投入和人才的儲備,照明管理方面不夠科學,部分館照明設備維護經費還緊張。另外,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一部關于美術館照明的理論專著。由于缺少專業(yè)、系統(tǒng)、成熟的理論做指導,在照明施工與設計、業(yè)務管理方面問題諸多,發(fā)展方向不明確。此外,我國美術館的概念存在模糊現(xiàn)象,邊界劃分不明,如文化館是不是美術館,藝術博物館與博物館區(qū)分等,因此在美術館的數(shù)量統(tǒng)計上有困難。諸如當前美術館包括博物館在內沒有照明設計師的工作崗位,大家對此重視程度顯然需要加強。因此,我們認為:當前亟待提高的是我國對美術館照明的重視問題,希望借助研究成果的展現(xiàn),對博物館和美術館的照明工作的重要性進行宣傳,讓大家更多了解相關知識和重視它,理解照明在美術館所承擔的是讓觀眾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媒介,是科學與藝術并重的載體。
湖北省美術館,自然采光與人工照明結合
左上·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發(fā)光頂棚照明左下·廣東美術館,局部洗墻照明右上·紅磚美術館,內嵌光帶式照明右下·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局部重點照明
在浙江美術館采集各項光譜數(shù)據(jù)信息
可喜的是,被調研的各館方都很支持我們的研究工作,紛紛表示,隨著我國美術館行業(yè)不斷壯大,確實需要國家來制定和出臺一系列帶有專業(yè)性的行業(yè)規(guī)范來指導工作?!豆庵兏铮佬g館篇)》這本書也將告訴讀者什么是專業(yè)的美術館照明,將打開一個學科復雜性的起點,也希望能成為美術館同行可以借鑒的一本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