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康
摘要 《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天下萬物莫不以“變”而運成,抱殘守缺者不可取。革,破“井”之舊,承立乎其新,這恰恰是《周易》“變”的哲學(xué)的最佳闡釋。革卦闡述了三個層次。人的革新,社會制度之變革,天地革而成四時。人處三層次中而為分別可代表三種境界。革卦之變革之意周流于從人到社會到天地的各個層次,其時義大矣哉。
關(guān)鍵詞 《周易》 革卦 革新
中圖分類號:B21 文獻標(biāo)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0-0592.2018.08.352
革,《說文》曰:“獸皮治去其毛日革,革,更也?!币隇樽兏?,變革等等諸義。革卦承接井卦,井道時間一久,積污聚淤,不可不革。故通過變革以疏通使其浚朗。換言之,舉世間之物莫不有一成不變的,且凡事物亦不能保持某一狀態(tài)以至于長久,無不是演至某一時期積習(xí)難返或是無法適應(yīng)當(dāng)下那一時期之情勢。是故就事物自身而言,若不時時就時勢而變則實難持久。誠如龔自珍所言:“自古及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風(fēng)氣無不移易?!币匀俗鳛樯鐣緜€體單位,順應(yīng)三個層次,且在此三個層次中革新分別代表了三種境界。《周易》革卦所說之三重層次為:其一,個人之自我革新;其二,社會之變革;其三,天地自然之變易。本文試解讀卦義且就此三個層次以及人所處此三個層次中所體現(xiàn)之三重境界淺論之。
一、革卦解讀
革卦,《周易》第49卦。從卦象上來看,離下兌上。離,火;澤,水?;鹑加谏?,水覆于下,二者必相撞遇,水火不容,新舊沖突,改革之勢在所難免?!跺柁o》:“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日革?!眱?,象征長女;離,象征少女。二女同居一室,其志不同,道不同,不相為謀,有互相排斥沖突的苗頭,故革勢在必行。革卦在卦象上由此兩方面強調(diào)了變革的內(nèi)在原因和動力。
革,意在改變,而變革需時而非一瞬之事,變革之初,實施變革并不能完全為群體所完全接受,然隨變革時間的推進,時機到了,巳曰自會被人所接受?!敦赞o》:“巳日乃孚”又,《彖辭》:“巳日乃孚,革而信之?!彼龋墩f文》曰:“己也。四月,陽氣己出,陰氣己臧,萬物見,成彣彰”,巳日之時,《說文》釋為四月,即為春日,陽氣勃發(fā),陰寒之氣內(nèi)斂,大地復(fù)歸生氣。孚,《說文》曰:“卵孚也。從爪從子。一日信也”,到巳日時時機漸漸成熟,得到群眾的認可和信任。革之目的在于破陳腐,見新力,革之意義重大非凡,革舊而后可以大亨,占問吉利。不利的事情也會慢慢消亡?!敦赞o》:“巳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睆摹敦赞o》和《爻辭》所述之“巳日”可知,革新之進行既不能錯過時機,又不能操之過急。既要抉擇堅定,又須謹(jǐn)慎而為。
革卦既明井道之后的變革之勢迫在眉睫,然則何以變革?其必為合中道行,一剛一柔恩威并施。剛,陽也;柔,陰也,這在某種程度上講亦合乎陰陽共生之道。剛者,謂之新舊交替之不可避免而又不得不付諸于現(xiàn)實的強硬手段;柔者,一為“文明”,二為“說”。文明而說之,離為火,代表文明,兌為水,代表說。說,通假“悅”。推進變革,須此二者因素,二者在即將發(fā)生的愈加激烈的變革中宛如溫良鎮(zhèn)定藥劑?!跺柁o》:“文明以說,大亨以正?!痹谥械赖臉?biāo)榜統(tǒng)攝之下,剛?cè)岫侄尾⑦M,變革才會取得佳良的效果。程子曰:“文明則理無不盡,事無不察;說則人心和順,革而能照察事理,和順人心,可致大亨,而得貞正,如是,變革得其至當(dāng)。帥因變革合中道,循道而行,恰當(dāng)而有分寸,不偏不倚,不利因素最終也都會息寂。反之不恰當(dāng)?shù)淖兏?,則真如孔子所言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了。不但不會造福萬生,反而或許會有涂炭生靈的危害。程子曰:“天下之事情,革之不得其道,則反致弊害,故革有悔之道。惟革之至當(dāng),則新舊之悔皆亡也?!笔枪首兏镏蕾F在不可執(zhí)取一端,須合乎中道而剛?cè)岵⑹?,二者相感相?yīng)且相反相成,互推之平衡之中,變革才可不偏不倚穩(wěn)步前行。
革卦《爻辭》表達變革之過程如是:初九:“鞏用黃牛之革。”《象辭》曰:“不可以有為也?!膘枺墩f文》曰:“以韋束也。”變革之過程不可冒失求進,故以皮革捆束。初九陽爻居位,為卦之初,力量未集,時機不成,急躁求成,恐有兇吝。程子曰:“其才如此,有為則兇咎至矣?!比舸瞬豢稍陝樱匆渣S牛之革暫時安順束縛,何用黃牛之革?程子曰:“黃,中色。牛,順物。鞏用黃牛之革,謂以中順之道自固,不妄動也。”黃牛之革,合乎中道,故以此而縛,慎審以蓄勢待時。巳日時機已到,力量已足,前往推行變革,吉利無害。六二:“巳日乃革之,征吉,無咎?!鼻伊蟿偨≈姓木盼逋孪鄳?yīng)。變革便由此緩緩開展。程子曰:“時可矣,位得矣,才足矣,處革之至善者也。”此時變革,會有美好的結(jié)果。《象辭》曰:“巳日革之,行有嘉也?!奔?,《說文》曰:“美也?!北矩苑磸?fù)強調(diào),“革”之道,在順勢穩(wěn)步推進,忌躁。故九三日“革言三就”,即“三次討論”三,往往代表多次。意在反復(fù)討論,且集眾議,非一私獨斷,以慎重求其意誠。程子曰:“唯當(dāng)慎重之至,不自任其剛明,審稽公論,至于三就而后革之,則無過矣?!彪S著時間的推進,勢必愈加激烈,九四處在新舊之交,水火相接的臨界點,由下體升至上體。此時應(yīng)承接九三的堅強意志,遵中道,抱誠心,迎難而上,破舊吉利。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程子日:“改命,改為也?!弊兏镏粮叱彪A段,大人推進變革,其勢剛烈,“威如猛虎”。九五陽爻陽位,剛健中正,順天應(yīng)人,其光昭彰?!断筠o》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贝藭r的占問與否已經(jīng)不重要了,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弊兏镏链?,大道隨焉,不須占卜問天福亦能至。程子曰:“以大人中正之道變革之,炳然昭著,不待占決,知其至當(dāng)而天下必信也。”變革之勢若火燎原,奔蕩向前,天下瑣細無所不革。舊局己破,新力彰見。其狀若何?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兇,居貞吉?!辈煌瑢哟蔚娜私杂行伦?,君子遷善,由內(nèi)而外精神振煥,小人革面,顯乎外者,不敢再肆意揚惡了?!案铩敝劣诖私Y(jié)束。
二、革卦之三重境界
革卦在其變革的對象上可分為三個層次:人、社會、天地。變易之道貫穿于三個層次的方方面面。人作為基本單位,即“我們”中個體之“我”不僅為“我”之我,亦處在社會、天地自然之中。變革之三層次亦即人處此三層次之中隨之變革而變革之三重境界。
革卦提出了不同層次的人(小人、君子、大人)之革新:“小人革面”,“君子豹變”,“大人虎變”?!断筠o》曰:“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薄熬颖儯湮奈狄??!薄按笕嘶⒆?,其文炳也?!毙∪烁镄露婺恳恍拢套釉唬骸半m不移之小人,則亦不敢肆其惡,革易其外,以順從君上之教令,是革面也。”君子和大人之變具有以其“文”形容之,文,《說文》曰:“錯畫也”,亦通“紋”,君子之變?nèi)舯拔摹敝俺晌谋蛭怠?,大人之變?nèi)艋ⅰ拔摹敝氨魇ⅰ?。首先革卦所述之此三類人是在那一時代并按那時代之價值觀和社會等級關(guān)系等對人群之大體的劃分,其次此三者的革新乃是置于某整個社會大的局勢變革之下而形成的變革。然而就人作為社會之個體而言,并非局限于當(dāng)社會發(fā)生特定的大的變革時而自我革新的,因為社會作為具備時間性和空間性的存在,它并不是在某一個時間段內(nèi)才進行變化的,它反而是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的。今日之社會非昨日之社會,明日之社會亦非今日之社會,于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人亦是隨之時時而革新的。
今所謂之人非處于過去時代之局限性劃分內(nèi)的人,而是組成社會之個體單位的平等之人。人之革新,亦有“我”之內(nèi)和“我”之外之因素?!拔摇敝庵蛩仄┤纭笆ト恕敝袒苏\非“我”隨欲為而為之,其發(fā)生或不受“我”之掌控。是故人之革新實為于“我”之掌控之內(nèi)在進行最大限度的推進,這是一種自我革新。自我革新之道亦可分為二,自我本心“善”之內(nèi)在開顯和應(yīng)變之外在處世。一為根本,一為致用,根本者,求其長存,致用者,貴在靈變。二者相資相用,是為自我革新之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首先,自我本心“善”之開顯其一有賴于本心“善”之存在,因后天私欲之遮蔽而使得“善”未能盡顯。故此本心“善”之開顯其二有賴于后天修身之功夫。以儒家傳統(tǒng)觀點視之,修身之道者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層層遞進而日久堅持,時時自律,事事審慎,修身則可期可成。其實質(zhì)上是對自我本心“善”的內(nèi)在開掘。又譬如置一明珠于暴塵之下,明珠本身具明,然而灰塵時時暴之,所以亦應(yīng)隨之時時擦拭。修身正是這樣一個長期不懈的過程。如《大學(xué)》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次外在處世之道亦應(yīng)隨時勢而革新。處世之道,亦即應(yīng)變之術(shù),貴在不執(zhí)取一段?!睹献印吩唬骸按笕苏?,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痹诜锨拔乃鲋虾醯懒x的“善”的前提下,可不必拘泥固執(zhí),且《論語》亦強調(diào):“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自我時時之革新首先為“我”之為“我”的自身要求,亦是我順應(yīng)社會和天地自然之變革的基點。
《彖辭》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yīng)乎人?!备镓灾赋隽俗兏镏赖牡诙€層次-社會制度之變革?!皽涓锩?,廢除暴政,是符合天道順應(yīng)人心的結(jié)果?!睖淦鹆x革除民怨載道的舊時代謂之革命,程子曰:“王者之興,受命于天,故易世謂之革命?!迸f朝代在位者殘暴無道,夏和商之末期皆。是社稷腐化積習(xí)難返,百姓無不恨之怨之,如同“井”之道時久即淖須以革之。破其舊,立乎其新。所以湯武革命順天應(yīng)人眾望所歸,名正言順的順利推進變革,人民的社會秩序由此可以煥發(fā)生機。《彖辭》以湯武革命為例闡釋社會變革之重大意義所在。任何社會之制度皆在一定的時期內(nèi)可適合的穩(wěn)定社會之秩序,但日復(fù)一日,社會各方面俱非一成不變。若此社會本身之制度不隨即調(diào)整變革,待到其制度本身不能繼續(xù)滿足于當(dāng)下社會之發(fā)展,必會“積重難返”,更甚者必將發(fā)生激烈的沖突——如同革卦所說之湯武革命。
首先,社會本身就是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tài)之中的,其制度亦應(yīng)隨之變而變。而其制度發(fā)展之末弊病已出之時其變亦有二:一是改良,二是革命。今所謂之改良實為制度隨社會本身之變易而時時之調(diào)整,即在原有制度之基礎(chǔ)上時時調(diào)整,總其根本不變,若樹之根部不變,只在地表之上的樹干枝葉時而修剪。而革命則與此不同,它乃是將樹連根拔起,另植新苗。一為調(diào)整補救,一為破舊立新。其當(dāng)制度的根本精義不能符合時世之潮流時,改良可補救一時而不可救其根本,此時便不得不付希冀于革命以破除腐舊,立其新制。《周易》作為一部思義深邃的圣人之作,無處不體現(xiàn)合乎天道之精神,是故革卦明確的強調(diào)興革命之道必應(yīng)先順天應(yīng)人,它反對無意義的純粹的暴力性革命。社會本身不斷變化,其制度亦隨之變化而變化,此其為革卦變革之道的第二層次。
人之革新的第二境界便依賴于第二層次得以展現(xiàn)。個人在前文所論的自我革新的基礎(chǔ)上,便是順應(yīng)社會之變化。人作為社會個體之“我”因無時無刻不處于社會之整體之中,所以純粹之“我”即絕對精神意志之“我”在事實上不可能脫離現(xiàn)實之社會而獨立存在。如果有,亦必是冥想狀態(tài)下的思想臨時超脫于現(xiàn)實的狀態(tài),但那精神世界并非久入不出之境地,人終究要回歸于現(xiàn)實之世界中過活。從這一層面上講,人既必須要處于社會之中即“我”在“我”之外的現(xiàn)實世界中有意義則必須順時勢而革新。此時人入社會之革新第二境界首先在于“我”真確能應(yīng)勢而為,靈活而動,不拘泥固執(zhí)。其二做有為之人,因為人之于社會既順勢而革新自我以更好的適應(yīng)那一時間的社會,以此適應(yīng)之下必是有為的,因為絕對的無為是不存在于“我”所處于非精神世界之外的外在環(huán)境之下的。所以有為是一個不可否定的概念,那么這個“為”在廣義上便有好壞之分。其評判之標(biāo)準(zhǔn)雖不絕對化,但“唯義所在”而已。其不“善”之為是“我”所不能取的,為“善”之為既是社會之前進的動力,亦是于“我”本心之“善”的回歸。按儒家經(jīng)典《大學(xué)》之看法,于我之外的“為”亦分有四之說法頗有道理,其按其能力由小到大分別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人有能力之大小,在自我能力范圍內(nèi)可做自我可行之“為”。魯迅先生說的極好:“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边@也正是人之革新第二境界的精義所在——順社會之時勢變革而革新進而做有為之人。
《彖辭》曰:“天地革而四時成”。程頤曰:“推革之道,極乎天地變易,時運終始也。天地陰陽推遷改易而成四時,萬物于是生長成終,各得其宜,革而后四時成也。腫天地變易之道偉哉,陰陽互為推感,進而四時運行穩(wěn)定有序。萬物于此生生不息。而這也是革卦變革之最高層次。首先天地之變革乃是一種至高的無限性的存在。今言之天地非單純的物理意義上的天和地,而是蘊含陰陽之道蘊生萬物的之二作用的概念意義之天地。所以它的根本變革之道超越時間和空間而為最偉大之存在。它的變革是自發(fā)的,無時不刻在發(fā)生而又無處不在,萬物皆據(jù)此而存生。其次天地之變革渺兮幽兮難測,人作為天地變革而萬物運成之一物,本身便具有有限性,以有限窺測無限則雖窮其力亦難為也。然若以心神暢游萬物融天攝地之胸懷坦蕩而立乎天地間克服自身之局限性,可得天地之大美。
天地之革雖變化幽渺,然其革變亦須浮現(xiàn)于外在之表象以顯其威。所以人可對其蘊生之萬物進行認知,且隨自然萬物而變洽,人在此混圓之“大生命視域”下隨自然萬物之變化而時時變化人之自身,時時調(diào)整之,以達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钡暮椭C狀態(tài)。首先,人處于萬物之中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我”發(fā)展之需要,孟子所言“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極是,即人剖頂自然之M,J~T合適的獲取資源。這是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天地革變?nèi)f物盡顯其變,人之獲取便隨之而變革“我”之發(fā)展的觀念以求各安其存。其次,王充曾說:“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氣蒸上,上氣降下,萬物自生其中間矣?!比舜_在此其中,天地革蘊生萬物,人作為萬物之一種,理論上是和“我”之外的萬物是平等的。從站在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上講,萬物之所以呈現(xiàn)它那樣的狀態(tài)亦有其必然之道理,而“我”恰恰所犯之錯誤就在于以萬物之最高的姿態(tài)審視“我”之外的萬物且以“我”先入為主的語言去組織萬物的種種狀態(tài)?!叭说木裰挥信c宇宙問最壯麗、無限、永恒、和諧乃至有些神秘的存在——天地、日月、鬼神聯(lián)系在一起,才能克服人與社會問難以擺脫的工具性、有限性,而獲得一種超越性的大自、大情感、大智慧?!薄拔摇碧幵谶@天地之革的層次中順天地革而革以達到融通之狀態(tài)才可是人的革新的最高境界。
三、結(jié)語
《周易》體現(xiàn)了中國哲學(xué)的最高智慧,它一方面指出任何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另一方面又強調(diào)其為人也,貴在不拘泥固執(zhí)?!兑住贩至呢?,每一卦都是一個有限性的表達。不可能面面俱到,亦不可能以一卦保持到底。當(dāng)六十四卦合為一體時才是一個混圓的完滿的存在。“井”卦至末,穢腐淤塞,“革”承其局,破其舊,開創(chuàng)一個新的局面。革卦即闡述變革革新之道,探析革卦之變革之道的三個層次以及人所處于此三層次之內(nèi)分別達到的三重境界,對于人認識自我以及更好的處在社會和自然之中有其意義。而“我”也恰恰應(yīng)當(dāng)在此三個層次和境界中鍛造完善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