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岱
春秋時期,周公受封魯國,因他要在鎬京輔佐成王,故派兒子伯禽代自己受封。伯禽赴任前,向周公請教治理魯國的方法,周公回答說:“利而勿利也?!币簿褪钦f,要以公為先、以公為貴,施利于民而不謀私利。伯禽到任后,堅持以周禮治國,在位46年,魯國的政治經(jīng)濟都出現(xiàn)新局面,成為周王朝控制東方的一個重要邦國,享有“禮義之邦”的美稱。這個發(fā)生在3000多年前的故事,至今仍耐人尋味,發(fā)人深思。
公權本姓公,用權當為民。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天下為公、大公無私之說源遠流長,其精神實質就是以公為貴。堯有十個兒子,但他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舜;舜有九個兒子,也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禹。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禪讓”故事,傳頌至今。
祁奚“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故事同樣膾炙人口。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晉平公讓公族大夫祁奚推薦主政南陽的官員,祁奚舉薦解狐。平公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祁奚回答道:“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庇谑墙夂ツ详栕隽说胤焦?,正直清廉,得到百姓的擁護。后來,平公又讓祁奚推薦主管國家軍事的官員,祁奚推薦祁午。平公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奚道:“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庇谑瞧钗缱隽酥熊娢荆昂脤W而不戲,守業(yè)而不淫,柔惠小物而鎮(zhèn)定大事,有質直而無流心”,平公夸獎他沒有辜負父親的舉薦。祁奚以國家社稷為重,舉薦人才出以公心,受到世人的稱道。
管鮑之交的故事在歷史上也非常有名。管仲的成就是與鮑叔牙的看重和推薦分不開的,而當管仲病重時,齊桓公問他:“群臣之中誰可為相,鮑叔牙怎么樣?”管仲卻說:“鮑叔牙為人清廉純正,是個真正的君子。但他對于善惡過于分明,一旦知道別人的過失,終身不忘,這是他的短處,不可為相。”桓公又問:“隰朋如何?”管仲說:“隰朋對自己要求很高,能做到不恥下問。對不如自己的人哀憐同情,對于國政,不需要他管的他就不打聽;對于事務,不需要他了解的,就不過問。不得已的話,可選隰朋為相?!比粽撉檎x,管仲自應推薦鮑叔牙,但他以國事為重推薦了隰朋,不愧為一代名相。
古人對公私分明作了很多闡釋。晉代傅玄在《問政》中說:“政在去私,私不去則公道亡?!睗h代劉向在《說苑·至公篇》中稱:“治官事則不營私家,在公門則不言貨利,當公法則不阿親戚,奉公舉賢則不避仇讎?!碧拼鷱?zhí)N古在《大寶箴》中說:“大明無偏照,至公無私親?!痹谒麄兛磥恚斦呤欠窬哂泄?,關乎國家興亡。
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東漢時期,蘇章任冀州刺史時,發(fā)現(xiàn)在其轄地擔任清河太守的老朋友涉嫌腐敗問題,于是設宴相請,與他暢敘友情。太守很高興,稱蘇章是自己的保護傘。蘇章說:“今夕蘇孺文與故人飲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次日,蘇章在公堂上將好友拿下,依律治罪。于是冀州境內都知道蘇章是個剛正無私的人,地方風氣為之一變。
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南宋文學家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一位姓李的官員為官廉潔,公私分明。一天,他正在燭光下處理公務,有人送來一封家書。他當即滅掉公家的蠟燭,點燃自家的蠟燭觀看家書,這就是“公燭之下不展家書”的故事。在公私財物之間能夠做到如此涇渭分明,實在令人感嘆。
各種腐敗現(xiàn)象,本質上都可歸結為公與私的問題,都是謀私的結果。作為黨員領導干部,就是要以公為貴,就是要公私分明、公而忘私、大公無私。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