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冰
(徐州醫(yī)科大學診斷實驗室,江蘇 徐州 221000)
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是由心房多重折返小波引起的間歇性快速而不規(guī)則的心房節(jié)律變化。相關的調查數據顯示,隨著高齡人數的增加,患有陣發(fā)性心房顫動的人數也隨之增加。該病患者若未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可導致其發(fā)生心力衰竭、腦栓塞等嚴重的并發(fā)癥。有研究表明,對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進行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其用藥后的不良反應較多[1]。目前,臨床上常采用手術的方式對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患者進行治療。本文主要對比使用心臟導管射頻消融術與冷凍球囊導管肺靜脈電隔離術治療陣發(fā)性心房顫動的臨床效果。
本研究的對象是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在徐州醫(yī)科大學心內科接受治療的120例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患者。將這120例患者分為射頻消融組和冷凍隔離組。在射頻消融組患者中,有男35例,女25例;其年齡為30~74歲,平均年齡為(54.3±10.2)歲。在冷凍隔離組患者中,有男32例,女28例;其年齡為27~73歲,平均年齡為(52.9±10.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其病情符合陣發(fā)性心房顫動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2)患者的年齡<75歲。3)患者同意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1)患者患有心、肝、肺等臟器的器質性病變。2)患者患有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3)患者患有感染性疾病。
對射頻消融組患者進行心臟導管射頻消融術。進行心臟導管射頻消融術的方法是:1)協助患者取仰臥位。2)對穿刺點(腹股溝、頸部等)周圍的皮膚進行消毒。以穿刺點為中心,消毒范圍的直徑大于15 cm。3)使用1%的利多卡因對患者穿刺的部位進行局部麻醉。4)對患者腹股溝、頸部等部位的靜脈血管或動脈血管進行穿刺。5)穿刺成功后,在患者的股動脈、股靜脈、鎖骨下靜脈等處置入電極導管。6)成功置入電極導管后,釋放射頻電流,誘發(fā)患者發(fā)生陣發(fā)性心房顫動。7)根據對患者進行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的結果,準確地判斷出患者發(fā)生陣發(fā)性心房顫動的位置。8)使用消融儀對患者發(fā)生陣發(fā)性心房顫動的部位進行射頻電流消融治療。對冷凍隔離組患者進行冷凍球囊導管肺靜脈電隔離術。具體的方法是:1)協助患者取仰臥位。2)使用1%的利多卡因對患者穿刺的部位進行局部麻醉。3)對患者的房間隔進行穿刺,穿刺成功后,使用14F的可調控型導管鞘將導引鋼絲插入靶肺靜脈內。4)通過0.32F交換長導絲的導引將未充盈的球囊置于左心房-肺靜脈交界處。5)充盈球囊。6)經過球囊內導引鋼絲的中空管向患者的肺靜脈注射造影劑。如果造影劑無泄漏,即表明球囊完全封堵了患者靶肺靜脈的血液回流。7)利用球囊導管尾端連接的制冷系統,使球囊的溫度迅速降至-40℃以下,從而達到電隔離肺靜脈的目的。8)將冷凍控制儀的輸出功率設置為15 mA,將脈寬設置為4 ms,將刺激周長設置為1500 ms。冷凍過程中,利用多導電生理儀持續(xù)監(jiān)測肺靜脈的電位。9)冷凍消融結束后,前推球囊型冷凍消融導管手柄上的藍色按鈕,直到球囊完全放氣。10)撤出器械。術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抗凝治療。1)為患者皮下注射抗凝藥物。2)讓患者口服抗凝藥物。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1周、術后3個月其纖維蛋白原的水平、D-二聚體的水平、超敏C-反應蛋白的水平和白細胞的水平。
使用SPSS19.0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冷凍隔離組患者術后1周其纖維蛋白原的水平、D-二聚體的水平均低于射頻消融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其纖維蛋白原的水平、D-二聚體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冷凍隔離組患者術后1周其超敏C-反應蛋白的水平、白細胞的水平均低于射頻消融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其超敏C-反應蛋白的水平、白細胞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術后1周、術后3個月其凝血指標的比較( )
表1 兩組患者術后1周、術后3個月其凝血指標的比較( )
分組 例數 術后1周術后3個月纖維蛋白原的水平(g/L) D-二聚體的水平(ug/mL) 纖維蛋白原的水平(g/L) D-二聚體的水平(ug/mL)射頻消融組 60 3.42±0.55 0.23±0.15 3.13±0.47 0.07±0.05冷凍隔離組 60 3.20±0.49 0.17±0.14 2.94±0.45 0.06±0.04 t值 2.313 2.265 2.262 1.210 P值 0.022 0.025 0.226 0.229
表2 兩組患者術后1周、術后3個月其炎癥指標的比較 ()
表2 兩組患者術后1周、術后3個月其炎癥指標的比較 ()
分組 例數 術后1周 術后3個月超敏C-反應蛋白的水平(mg/L)白細胞的水平(10*9/L) 超敏C-反應蛋白的水平(mg/L)白細胞的水平(10*9/L)射頻消融組 60 5.47±4.32 7.78±1.75 2.93±3.49 6.92±1.55冷凍隔離組 60 3.76±3.07 7.03±1.54 2.34±2.12 6.84±1.42 t值 2.499 2.491 1.119 0.294 P值 0.014 0.013 0.226 0.769
心臟導管射頻消融術是指將電極導管經由患者的靜脈血管或動脈血管插入其心腔的特定部位,然后通過釋放射頻電流使其局部心內膜及心內膜下的心肌出現凝固性壞死,從而阻斷心律失常異常傳導束和起源點的介入性手術。有研究表明,該術式可避免對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患者造成局部心肌損傷[2]。冷凍球囊導管肺靜脈電隔離術是治療陣發(fā)性心房顫動的新技術。該術式通過液態(tài)制冷劑的吸熱蒸發(fā),可降低患者心房內目標消融部位的溫度,使異常電生理的細胞組織遭到破壞,從而使房顫恢復正常。有研究表明,與進行傳統的心臟導管射頻消融術相比,對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患者進行冷凍球囊導管肺靜脈電隔離術的效果更好,可有效地降低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3]。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后,冷凍隔離組患者術后1周其纖維蛋白原的水平、D-二聚體的水平、超敏C-反應蛋白的水平、白細胞的水平均低于射頻消融組患者。這說明,與進行心臟導管射頻消融術相比,對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患者進行冷凍球囊導管肺靜脈電隔離術的臨床效果更好,有利于其術后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