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磊 陳國忠 劉莉敏 林凌云
1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武漢 430064);2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武漢 430000);3深圳市司法局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廣東深圳 518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常見的以持續(xù)性呼吸道癥狀和氣流受限為特征的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雖然2017年GOLD[1]不再提及COPD為一種炎癥性疾病,但在導致氣道和肺結(jié)構(gòu)異常以及全身效應(yīng)的病理機制闡述中仍然包括炎癥,氣道炎癥在COPD的發(fā)病機制中仍起著重要的作用[2]。COPD曾被認為是一種以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的炎癥,但是對于同一種疾病的病因、臨床癥狀、治療、預后等在不同個體上的表型會有差異[3],而越來越多的研究提示,COPD在細胞水平上有著不同的表型,除了與中性粒細胞引起的炎癥有關(guān),還有部分與嗜酸性粒細胞有關(guān)[4]。2017年GOLD明確指出嗜酸性粒細胞(EOS)是COPD患者急性加重的生物標記物[1]。同時,呼出氣一氧化氮(FeNO)做為一種與氣道炎癥相關(guān)的炎癥介質(zhì)近年來備受關(guān)注,氣道內(nèi)嗜酸性粒細胞炎癥是其增高的主要原因,F(xiàn)eNO測定方法簡單方便,對成人及兒童均適用,亦被ATS/ERS推薦用來評估氣道炎癥。此研究旨在探討COPD患者FeNO與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的相關(guān)性。
1.1 研究對象選取從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就診的96例穩(wěn)定期COPD患者為研究對象,男68例,女28例,年齡57~74歲,平均(64.58±7.96)歲。按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EOS%)以2%為切點,將其分為兩組:A組(嗜酸性粒細胞高于2%組)33例,包括男23例,女10例,平均年齡(65.42±7.85)歲;B組(嗜酸性粒細胞低于2%組)63例,包括男45例,女18例,平均年齡(66.38± 5.84)歲。納入標準:(1)均符合2017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議(GOLD)發(fā)布的診斷標準[1],吸入支氣管舒張劑(沙丁胺醇)后,F(xiàn)EV1/FVC%<70%;(2)近4周內(nèi)無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類藥物史;(3)無免疫系統(tǒng)相關(guān)疾病及急性炎癥病變,近4周內(nèi)肺部病情穩(wěn)定,無明顯急性加重情況;(4)依從性好,能夠順利完成FeNO、肺功能及誘導痰細胞學等檢查;(5)各受試者均排除合并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以及其他過敏性疾??;(6)無嚴重的心功能不全者。選取42例健康志愿者為健康對照組,包括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58~76歲,平均(68.33±6.92)歲,健康組納入標準:(1)無吸煙飲酒史;(2)無過敏性疾病史;(3)近4周無呼吸道感染史;(4)無其他慢性疾病。該項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經(jīng)各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各指標測定方法如下。
1.2.1 FeNO的測定使用FeNO檢測儀(無錫尚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按照ATS/ERS推薦的操作指南標準[5]嚴格執(zhí)行。囑受試者放松,用鼻夾夾住鼻翼,平靜緩慢做呼氣吸氣動作,待其準備好后,囑其對著口器吸氣至肺總量(TLC)位,再緩慢呼氣,要求流速控制在(50±5)mL/s,時間在10 s以內(nèi)。檢查當天避免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在檢查前2 h內(nèi)禁止攝入含氮量高及含咖啡因的食物,檢測結(jié)果以ppb單位。安排在肺功能及誘導痰檢查之前完成。
1.2.2EOS的測定采集外周靜脈血2 mL,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查血常規(guī),同時測定外周血EOS%。
1.2.3肺功能的測定使用美國康爾福盛公司生產(chǎn)的肺功能儀完成測定,按照ATS/ERS工作組推薦的肺功能測試標準化(2005年)中制定的標準[6]執(zhí)行,測定各受試者的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及FEV1/FVC(%)。
1.2.4 誘導痰細胞分類計數(shù)根據(jù)文獻,使用3%的高滲鹽水霧化,誘導受試者咳出痰液,收集1 g以上痰液,取無唾液成分放入離心管中,加入二硫蘇糖醇(0.1%)處理,經(jīng)37℃水浴孵育、過濾、離心、沉渣涂片、瑞氏染色后進行細胞分類。
1.2.5血清C反應(yīng)蛋白(CRP)的測定清晨采集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3 000 r/min離心15 min后留取血清,在-40℃保存,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檢測血清CRP水平。
1.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研究組治療前后與對照組間的數(shù)值變量資料采用t檢驗,研究組治療前后的數(shù)值變量資料采用t檢驗,相關(guān)分析采用線性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共有96例COPD患者,男68例,女28例。A組(嗜酸性粒細胞高于2%組)33例,B組(嗜酸性粒細胞低于2%組)63例;42例健康志愿者。3組受試者在年齡、性別、體質(zhì)量指數(shù)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3組研究對象基本資料的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basic data of three groups±s
組別A組B組健康組例數(shù)33 63 42性別(男∶女)23∶10 45∶18 28∶14年齡(歲)65.42±7.85 66.38±5.84 68.33±6.92 BMI(kg/m2)20.13±5.20 19.56±4.96 21.09±4.03 FEV1%(pre)64.44±11.52 65.35±10.88 86.92±5.39 FEV1/FVC%60.69±9.25 58.88±10.23 82.88±8.30
2.2 各組指標的比較A組(嗜酸性粒細胞高于2%組)與B組(嗜酸性粒細胞低于2%組)進行比較,A組的FeNO水平、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痰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明顯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CRP、肺功能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健康組進行比較,A組和B組的FeNO水平、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痰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CRP明顯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和B組的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及FEV1/FVC%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研究組與健康組指表比較Tab.2 Main outcome measures of study group and health group ±s
表2 研究組與健康組指表比較Tab.2 Main outcome measures of study group and health group ±s
注:與健康組比較,aP<0.05;與B組比較,bP<0.05
組別A組B組健康組例數(shù)33 63 42 FeNO 33.20±11.80ab 21.80±14.88a 12.31±10.80 CRP 21.34±8.98ab 20.93±9.10a 4.39±2.19 EOS%4.23±2.11ab 1.12±0.87a 1.05±0.63痰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0.98±0.43ab 0.50±0.26a 0.49±0.28 FEV1占預計值%(pre)64.44±11.52ab 65.35±10.88a 86.92±5.39 FEV1/FVC(%)60.69±9.25ab 58.88±10.23a 82.88±8.30
2.3各指標的相關(guān)性分析A組患者的FeNO與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呈正相關(guān)(r=0.432,P<0.05);A組FeNO與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呈正相關(guān)(r=0.398,P<0.05);A組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與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呈正相關(guān)(r=0.435,P<0.05);A組的FeNO與CRP、肺功能無明顯相關(guān)(r=0.211,0.204,P>0.05)。B組患者的FeNO與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CRP、肺功能無明顯相關(guān)性(r=0.214,0.242,0.246,0.208,均P> 0.05)。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來源于氣道、血管等組織的上皮細胞,是人體內(nèi)一種重要的氣體信號分子,發(fā)揮著多種生理功能[7]。當氣道受到炎癥因子的刺激,氣道內(nèi)上皮細胞內(nèi)的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達增加,故而釋放FeNO,使其水平升高[8],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氣道炎癥水平的變化是可以通過氣道內(nèi)NO水平的變化來反映的[9]。自1993年FeNO在哮喘病患中水平明顯高于健康人的結(jié)論首次被發(fā)現(xiàn)以后,大量研究逐漸證實,F(xiàn)eNO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檢測氣道嗜酸性炎癥的方法[10],是反映嗜酸性粒細胞炎癥的標志物[11]。無論從發(fā)病機制還是細胞表型上來說,嗜酸性粒細胞氣道炎癥被公認為是哮喘患者的特征,但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20%~40%穩(wěn)定期的慢阻肺患者可能存在嗜酸性粒細胞性氣道炎癥[12]。有相關(guān)研究提示對于COPD穩(wěn)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患者,將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臨界值定為2%時,臨床相關(guān)指標有較好的敏感性[13],有學者認為慢阻肺穩(wěn)定期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的升高將導致患者急性加重的頻率增加[14],而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比例與COPD患者的治療效果和臨床預后有相關(guān)性,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高于2%時,COPD患者臨床預后可能更佳[15]。在本實驗中,將96例COPD患者按血嗜酸性粒細胞比例以2%為切點分為兩組,發(fā)現(xiàn)A組(嗜酸性粒細胞高于2%組)的FeNO水平、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痰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明顯高于B組(嗜酸性粒細胞低于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的FeNO水平與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成正相關(guān)性。結(jié)果提示在嗜酸性粒細胞比例高的COPD患者FeNO值更高,同時也發(fā)現(xiàn)FeNO與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呈正相關(guān),而血嗜酸性粒細胞和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也存在良好的相關(guān)性,這與國外相關(guān)研究中所提到結(jié)論是一致的。該研究同時還提到外周血EOS是穩(wěn)定期COPD患者氣道內(nèi)嗜酸性粒細胞的替代指標[16]。COPD分為多種臨床表型,其中以嗜酸性粒細胞型對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反應(yīng)較好[17],F(xiàn)eNO測定對COPD患者病情判斷,指導糖皮質(zhì)激素的應(yīng)用以及COPD患者管理有著重要意義[18],而穩(wěn)定期COPD患者外周血EOS與FeNO呈正相關(guān),在反映COPD患者氣道炎癥方面可以相互補充,通過對FeNO及外周血EOS測定對判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的頻率、發(fā)病的嚴重程度,氣道炎癥控制情況以及指導激素應(yīng)用、制訂個體化方案均具有重要的應(yīng)用價值。FeNO本身容易受到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尤其是疾病的狀態(tài),所以在本設(shè)計中選取穩(wěn)定期COPD患者為研究對象,避免了COPD急性加重期,細菌、病毒的感染使細胞合成NO增多,致使FeNO水平高于穩(wěn)定期。也正是由于FeNO個體差異較大,該小樣本研究尚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還需要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試驗來研究擴展FeNO和EOS在COPD患者中的相關(guān)性和臨床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