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于
摘 要:運用結構存在論對“超量恢復”學說進行新的認識與定位。一個整體是由“功能性存在”和“實體性存在”共同構成的。生物學學者質疑的焦點反映在超量恢復的實體性存在方面;運動訓練學專家實踐質疑的焦點則反映在超量恢復的功能性存在方面。作為整體的訓練結構,運動訓練實體性存在是位于“自身”之中,而功能性存在則是位于“他者”之中。實體性存在視角研究,超量恢復是身體在運動負荷狀態(tài)下的能量代謝特征,而不是影響訓練的內容。功能性存在中的“功能”,就是訓練學意義上的訓練方法與手段。哲學研究意義的“功能”是一種行為模式,通過此行為某物實現了它的目的,也就是功能性存在的“效果”,而此“效果”就是超量恢復學說的“特征”?!斑m應性造就復雜性”成就了競技體育快速發(fā)展;“復雜性造就簡單性”推動了競技體育基礎發(fā)展科學化,開啟了大眾體育的科學進程。
關 鍵 詞:運動訓練;超量恢復;結構存在論;實體性存在;功能性存在
中圖分類號:G80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8)05-0126-06
Abstract: By applying structural ontology, the author put forward a new understanding and orientation of the “over-recovery” theory. A whole is composed by “functional existence” and “substantive existence” jointly. Biologists questioning focus is reflected on the substantive existence of “over-recovery”, while sports training experts practical questioning focus is reflected on the functional existence of “over-recovery”. As a training structure as a whole, sports trainings substantive existence is located in “itself”, while its functional existence is located in “others”. In th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stantive existence, “over-recovery” is the energy metabolism characteristic of the body under an exercise load condition, but not the training affecting content. The “functions” in functional existence are training methods and means in terms of training significance. The “function” in terms of philosophical study significance is a behavior mode; something realizes its goals via such a behavior, i.e. the “effect” of functional existence, while such an “effect”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over-recovery theory. “Adaptability makes complexity” has resulted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complexity makes simplicity” has boosted the scientification of fundamental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initiated the scientific progress of mass sports.
Key words: sports training;over-recovery;structural ontology;substantive existence;functional existence
科學訓練能夠改善和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競技能力能否按照訓練的理想目標發(fā)展,主要取決于運動員身體承受訓練負荷的適應能力。人體運動時機體對運動訓練的應急能力完全取決于運動訓練負荷控制的科學性與有效性,運動訓練負荷刺激身體的反應體現在機體一系列的生理與生化指標因素上。因此,運動訓練的實際過程既要體現在教練員對訓練負荷大小能力的控制因素上,又要體現在運動訓練的生理生化監(jiān)控指標上,更要體現在運動員機體的適應性上。當訓練負荷太小、機體刺激不足,運動能力提高也就不明顯;而當訓練負荷過大,機體不能適應刺激,不僅不能提高運動能力,反而造成運動員過度疲勞,甚至損害運動員的身體器官機能。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運動訓練領域相繼出現了多種不同解釋運動能力在訓練中變化的理論模型,其中最具影響的為‘超量恢復學說和‘運動適應理論”[1]。而到70、80年代以來以蘇聯、聯邦德國為代表的許多西方國家開始以超量恢復學說和運動適應理論為基礎理論,應用實驗技術控制訓練負荷,且十分重視運用生理生化指標,建立身體機能測量與評定機制,對運動員在運動訓練過程中的能量代謝和生理機能變化進行監(jiān)控,判定運動員的身體機能狀態(tài),從而為教練員訓練負荷安排以及訓練方法與手段選擇的合理性提供科學指導。雖然期間出現了許多學術問題的質疑,但運動訓練身體負荷控制理論對于運動訓練水平提高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正確認識與理解超量恢復學說和運動適應理論,科學應用運動訓練的生理生化控制,對于全面推進與提高我國運動訓練理論認識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對質疑性的超量恢復理論認識
1972年,雅科夫列夫(Yakovlev)團隊首次將超量恢復作為人體運動能力提高的生理機制,認為對運動員施加訓練負荷的主要目的就是打破機體已經形成的“內環(huán)境平衡”,而運動能力的提高就是基于超量恢復機理在更高層次上建立新的“平衡”。1975年,他指出訓練負荷量和強度的增加是造成機體(特別是肌肉系統)出現超量恢復的主要途徑。1977年,他將超量恢復作為解釋運動訓練效果的生物學機制,將運動負荷刺激下肌糖原的“下降-恢復-超量恢復”過程擴展到解釋整個人體機能能力的增長。盡管雅科夫列夫的理論模式對運動訓練的過程較為簡單化,但是他指出了在訓練負荷刺激產生適應的過程中休息或恢復的重要性。此后,超量恢復迅速成為運動訓練生物學基礎,也成為運動訓練的重要指導性訓練原則。
但是,自超量恢復學說提出之后,其質疑聲就不絕于耳。關于超量恢復的質疑,主要來自于生理生化的生物基礎理論界和運動訓練實踐兩個主要領域。
“對運動訓練超量恢復現象的分析認為,機體承受已適應的運動負荷刺激對物質的消耗,至機體機能恢復到原有水平所出現的波動現象,是機體機能的消耗與恢復達到充分平衡后的后效應,不會對機體機能能力產生直接的提高與降低影響。其原理,是機體在適度刺激條件下適應外環(huán)境的變化過程中,機體內環(huán)境偏離平衡態(tài)后所出現的過量恢復和恢復后在一定值的范圍內波動。根據運動訓練中機體承受運動負荷的特點,認為運動訓練中的超量恢復原理是指機體承受超過原有運動負荷刺激后,所達到的適應性恢復水平與原有恢復水平之差”[2]。
從超量恢復產生的過程與原理可以看到,超量恢復是人體在運動負荷狀態(tài)下產生的肌糖原、磷酸原、線粒體以及相關酶類運動后出現“下降-恢復-超量恢復”的能量代謝現象,是運動員人體生理生化在訓練負荷條件下應急代謝的重要機制,而不是所謂的運動訓練方法與手段的外部施加因素。因此,關于運動訓練超量恢復生理機制的存在是不容質疑的。
2 超量恢復的“功能性存在”與“實體性存在”的結構認識
“功能性存在”和“實體性存在”是德國哲學家海因里?!ぢ迥钒秃铡督Y構存在論》的重要研究內容,反映了結構是作為整體而顯現。一個整體是由功能性存在和實體性存在共同構成的,無論是反映自身內部的局部功能性存在,還是反映外部的局部實體性存在的理解,只能從整體出發(fā)認識和理解局部,結構才能從中產生?!懊恳粋€局部與整體都有密切聯系,因此,每一個局部都同等重要,與整體本身也同等重要。在一個結構中就沒有什么不重要,也沒有重要性的差別”[3]。
運動訓練作為一個復雜的、整體的系統工程,構成運動訓練整體的訓練實踐與訓練理論的發(fā)展同等重要,而實際情況是競技體育實踐的超前發(fā)展與訓練理論相對滯后。根據對超量恢復形成的理論原理以及對超量恢復的爭議焦點看,生物學學者質疑的焦點反映在超量恢復的實體性存在方面;運動訓練學專家實踐質疑的焦點則反映在超量恢復的功能性存在方面。通過結構存在視角的研究會對超量恢復學說意義進行新的認識與定位,對運動訓練理論的科學化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對于超量恢復的學術性質疑或者學術性爭論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
2.1 對超量恢復實體性存在的結構認識
生物學質疑超量恢復的實體性存在,問題的直接主體不是教練員而是參加運動訓練的運動員,教練員只是訓練過程中的間接主體。因為,實體性存在是位于“自身”之中。那么回頭再看生物學質疑問題的焦點:(1)所謂的“超量恢復”至今仍然在許多方面缺乏科學的證據,對體內肌糖元代謝的研究結果不能輕易延伸到對整個機體不同器官和系統的復雜適應機制進行解釋的程度;(2)運動訓練的適應是一個長期的、帶有強烈個體性的過程,而不像超量恢復學說那樣簡單。
超量恢復的生物學質疑,其問題的焦點挑戰(zhàn)了超量恢復學說的本質。超量恢復現象的出現,是建立在運動員身體運動負荷狀態(tài)能量代謝的前提之下。這就是說運動訓練過程中即使沒有超量恢復學說,在施加訓練負荷的情況下運動員的機體也會產生正常的能量代謝和身體恢復。超量恢復學說發(fā)現的是在不同運動負荷條件下能量代謝的恢復機制,也就是說超量恢復學說通過訓練的實驗過程找到了機體能量代謝與身體恢復的機制關系。
而對于質疑超量恢復對體內肌糖元代謝的研究結果不能輕易延伸到對整個機體不同器官和系統的復雜適應機制進行解釋的程度,這種質疑本身存在著矛盾:一是作為科學的代謝機制,肌糖原本身就存在于除無氧代謝中磷酸原系統之外的3種能量代謝方式之中?!斑@3種供能系統不是獨立運作的,而是都參與能量的產生過程,只是根據運動負荷變化情況的不同,其供能的比例有所不同。若依據磷酸原系統供能物質5~10 s的供能時間特點而言,可以說只有世界級的100 m短跑運動員(成績在10 s以內)可以不動用肌糖原直接完成運動過程,其他水平包括絕大多數100 m跑運動員參與身體供能代謝的物質都有肌糖原的直接或間接參與;二是質疑的結果反映了生物學技術與運動訓練實踐結合的脫節(jié)問題。實際上隨著生物科學技術在競技體育運動訓練的不斷深入,對各種能量的混合供能、不同訓練水平運動員的供能特征已基本形成規(guī)律性的認識,對運動員競技能力和運動成績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關于超量恢復學說在許多方面缺乏科學證據的質疑,從已有研究參考的文獻與大量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實際上世界上許多優(yōu)秀的生理生化學科專家對不同身體負荷條件的身體機能進行了大量的運動員身體負荷變化與能量代謝領域的系統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大批研究成果。Neumann在1988年的研究成果中對運動員在不同運動時間能量代謝系統的利用情況進行詳實報告[4],在2001年研究成果中又提供了運動后機體恢復時間特征的大量數據[5]。這證明了“超量恢復”學說在合理運動負荷刺激狀態(tài)下的超量恢復“特征”是存在的,其主要特征表現在不同時間、不同心率負荷下能量代謝水平具有明顯提高的特征,同時在運動員身體能力促進方面是有功能效果的。
運動訓練領域采用生理生化的生物基礎性研究,確定了運動員在不同運動負荷狀態(tài)下身體恢復機制的本質是完全存在的,而且超量恢復的機制也是合理的。而影響運動能力的恢復因素并不是運動員實體性存在的本質會出問題,主要問題是由反映運動員功能性存在的訓練特征決定的。作為整體的訓練結構,運動員實體性存在是位于“自身”之中,而功能性存在則是位于“他者”之中。這里的“他者”主要是指施加訓練因素的教練員以及科研團隊,實體存在首先是自在的(per se),然后才關系到“他者”,那種通過關系到“他者”的“內容”,這就是技術哲學意義上的“特征”(accidens)。其中,“內容”在訓練學意義上就是關系到訓練效果的訓練方法與手段、適宜負荷控制與合理的周期安排等訓練操作因素,也是科學訓練的重要“特征”之一。也就是說超量恢復是身體在運動負荷狀態(tài)下的能量代謝特征,而不是影響訓練的內容。
科學的運動訓練“特征”是由教練員實體所支配,科學的訓練“特征”可以影響運動員實體性存在,但是卻不能創(chuàng)造運動員的實體。因為,實體是本質的體現,運動訓練“特征”可以變化,但是反映運動員實體存在的能量代謝機制卻不會發(fā)生改變,可以改變的只是能量代謝的供能大小。如果在訓練中違背了運動員的身體能量代謝機制,輕者是運動員運動訓練的效應不足,重者可能會嚴重影響運動員身體機能的健康。這就是運動訓練過程中會出現的一種經驗性錯誤,即教練員在不知道一個運動員身體機能機制情況下盲目訓練的必然結果。若教練員認識到運動員實體存在的能量代謝機制的本質特征,那他便是科學領會了訓練中影響到不同能量代謝方式的訓練內容,進一步說就是,真正掌握了運動訓練的“變化”,這就是教練員這一間接主體實體性存在的科學之道。
2.2 對超量恢復功能性存在的結構認識
超量恢復的程度和時間取決于消耗的程度,在一定范圍內,機體活動量越大消耗過程越劇烈且超量恢復越明顯。如果活動量過大,超過了生理范圍,恢復過程就會延緩。不同能源物質在運動時的消耗速率和恢復時間是不相同的,而不同專項運動對消耗能源物質的要求也不同,這就成為選擇休息間歇、掌握負荷強度和量度的一個重要依據和指標。無論是哪種性質的身體運動都要在生理極限范圍內進行大負荷練習,運動實踐證明,運動員在超量恢復階段參加訓練或比賽能提高訓練效果和創(chuàng)造優(yōu)異比賽成績。
功能性存在論認識問題的意義在于:“功能存在論在一個功能化的體系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只是其功能的化身。功能是存在于相互制約性中的,功能與體系或者結構交織在一起,使整體出現了一種完整性?!盵3]運動訓練過程是一個復雜結構:一是訓練負荷內容的多樣性,如競技運動能力由體能、技能、戰(zhàn)術、心理和運動智能等因素構成;二是運動訓練周期是一個多年的系統變化過程,運動員的機體會隨著年齡變化,出現正常的生長、快速的發(fā)育、成熟的穩(wěn)定和機能退化等不同階段。由于機體運動時的生理應急和生化代謝過程,在不同的運動項目、不同的運動員、不同的訓練內容、不同的訓練周期中都會發(fā)生改變,因此運動訓練作為一個功能化的體系中,影響運動成績和競技能力(體能、技能、戰(zhàn)術、心理和運動智能等因素構成)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功能都是客觀存在的,這些構成完整性結構的環(huán)節(jié)功能的存在又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
從現代運動訓練的發(fā)展看,技能、戰(zhàn)術等功能效果固然顯著,都是構成競技能力的環(huán)節(jié)功能,但“功能性環(huán)節(jié)并沒有其自身中的存在,而是只有‘在他者中的存在,在這個意義上它只有在‘彼處(dort)才能作為它所是的東西而存在(sein,是)”[3]。其認識意義就是說在技能、戰(zhàn)術中運動功能的存在是有條件的,它們的存在必須依賴于訓練受體中直接主體的“自身中的存在”。而體能(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和運動能力)作為訓練受體中直接主體的“自身中的存在”,直接決定了技能、戰(zhàn)術功能的發(fā)展。
海因里?!ぢ迥钒秃誟3]指出:“結構乃是一種原初性的構成發(fā)生機制,是個體與整體之間功能性與關聯性的構成物。”在運動訓練過程中,運動員的身體機能狀況對科學安排訓練負荷的大小至關重要。只有在運動負荷足夠大,且運動員的機體負荷能夠承受最大應急狀態(tài)下的訓練,才能有效提高以身體機能為主導的體能,并且由此影響競技運動能力中其它環(huán)節(jié)構成能力(技能、戰(zhàn)術等能力),這就是身體機能通過運動訓練方法提高影響其他能力的關聯性效果。
從各領域對超量恢復學說的認識而言,或是從學術性的質疑來看,各種理解的視角都有其道理,提出的看法也是從運動訓練中出現的問題或者是現象中發(fā)現的,對于運動訓練發(fā)展和促進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科學的發(fā)展需要爭論,也需要質疑,但爭論和質疑的目的是為了科學的發(fā)展,是為了解決應用過程中存在的矛盾問題。
對于超量恢復的質疑,從問題的焦點看,其實我們沒有真正理解超量恢復學說的科學意義。在眾多關于超量恢復學說的研究中,一些學者是從自身的內部邏輯關系來認識超量恢復理論的,也就是說許多學者研究超量恢復是建立在實驗室之外或者是無運動訓練實踐體驗的假設性、隱喻性的認識層面。這種研究認識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建立在運動員運動訓練過程中沒有達到訓練期望目標結果的現象學特征方面,大多數研究是建立在別人的認識之上,而缺少實證。
這些假設性的非具身性研究往往會出現認識的極端化,從構成結構存在論的實體結構與功能結構來看,這種研究不是結構存在論構成方面的“功能存在”構成,而是從形而上學的動機中產生的“功能主義”。因為,“功能主義”的核心認識是“把握絕對之物與偶然之物”。由于人們從原初的形而上學方面看到那種對于當代具有決定意義的“功能主義思想”時,只能純粹被思考,而形而上學方面可能是在最大的極端性中把握這種思想——功能主義思想[6]。超量恢復理論本身在運動訓練中應用,不存在“絕對與偶然”的現象。在運動訓練中出現運動能力的偏差,主要是訓練負荷施加過程與控制過程的問題,與超量恢復理論的基礎意義沒有直接聯系。
“如果研究者本身沒有體驗過這種經歷就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境況中,一方面被真實感征服,他的描述都以他所看見的身體外在的表象為基礎;但另一方面,他只是流于表面,永遠不能深入體會那些感覺——可能這些感覺很深刻但卻被忽略了”[7]。運動訓練負荷狀態(tài)下產生的超量恢復特征,如何獲得超量恢復特征的數據,如何評價超量恢復的效果,特別是如何通過運動訓練的某些方法與手段來實現超量恢復的特征,這些才應該是研究超量恢復學說的難點和重點,也是最容易對超量恢復學說研究產生質疑的根本性問題。
拋開形而上學的功能主義思想,從結構存在論視角的功能性存在構成因素科學認識超量恢復的基礎性價值和存在意義,是科學評價超量恢復學說的研究基點。從超量恢復的實體性存在認識中分析知道,超量恢復是身體在運動負荷狀態(tài)下的能量代謝特征,而不是影響訓練的內容,或者確切的說是機體在運動負荷下的生理變化特征。而如何確定機體在什么運動負荷狀態(tài)下表現什么樣的效果,這也是從結構存在的功能性存在方面,認識超量恢復在完整性存在中效果的重要途徑。
“功能總是具有行動的特征:它最基本的行為特征是在存在論意義上被理解的,意思是‘引起某事,這里的某事或許恰好不是存在于‘發(fā)生效果之中”[3]。超量恢復的機能負荷特征在功能性存在中的意義,在于用什么樣的負荷強度、負荷量、負荷方式能夠引起身體機能代謝的超量恢復特征,而且必須是產生效果的行為。概括地說超量恢復的功能性存在中的“功能”,就是訓練學意義上的訓練方法與手段。哲學研究意義的“功能”是一種行為模式,通過此行為某物實現了它的目的。也就是功能性存在的“效果”,而此“效果”就是超量恢復學說的“特征”。否則,一個無效果的功能就不是功能。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競技體育的快速發(fā)展和運動成績水平的大幅提高,重要原因是建立多方參與保駕的訓練團隊,成立了教練團隊組,改變了過去教練員單槍匹馬的訓練形式。其中,最突出的是在很多高水平集體項目運動隊建立了體能教練和生理監(jiān)控崗位;在以個人項目為主的運動隊配備了生理監(jiān)控。這種形式的出現,反映我國競技體育訓練認識的進步,體現了訓練實踐與理論結合的重要意義。
3 從結構存在論的視角對超量恢復認識的反思
超量恢復學說是人體運動負荷狀態(tài)下機體出現能量代謝的反應特征,反映了人體機能能力在運動負荷作用下提高和改善的機制是一個復雜的生理生化代謝過程,在不斷的運動過程中機體產生一系列生理生化變化的適應能力,形成了從超量恢復學說到運動適應理論的完善與發(fā)展。
身體適應與恢復是一個涉及生物學和訓練學的綜合性復雜過程,其中最為復雜就是生物學基礎因素。關于生物學的基礎理論已經是較為成熟的理論,但是由于生物學的復雜性特點導致在運動訓練過程中的應用難度,同時身體的適應與恢復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是建立在“不適應→適應性→新的不適應→新的適應性→……”過程中。美國學者約翰·H·霍蘭在《隱秩序——適應性造就復雜性》一書中提出“適應性造就復雜性”的理論,為什么是適應性造就復雜性?約翰·H·霍蘭[8]認為:“(1)復雜性是生成的,不是給定的,提出‘生成的復雜性概念;(2)復雜性生成的內因是系統或事物為了維持生存和求得發(fā)展而適應環(huán)境,在適應中涌現出復雜性?!?/p>
約翰·H·霍蘭的“適應性造就復雜性”理論,是對運動訓練超量恢復學說或者是超量恢復適應性理論的最好詮釋。因為,運動訓練是一個多年系統的過程,在運動訓練多周期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同年齡的變化階段,存在著不同運動水平的提高階段,存在著體能主導、技能主導和體能與技能雙主導的訓練區(qū)別,存在著個人項目與集體項目的區(qū)別,存在著單一負荷與綜合負荷的訓練差別,存在著運動量與運動強度的負荷變化,存在著不同能量代謝主導的項目差異,存在不同運動員個體差異性等影響訓練效果的多樣性因素。單一的不適應性到適應性是人體能量代謝生理生化機制的特征,而多次單一的不適應到適應性的循環(huán)重復是人體能量代謝特征的規(guī)律性問題。在不同的條件下,認識規(guī)律、把握規(guī)律是一個復雜的事物發(fā)展過程,同時也是適應性造就復雜性的根本原因所在。
對于超量恢復學說質疑本無對錯之分。因為,每一個新的訓練理念的出現,都是對原有訓練理念的完善,都會對原有訓練觀念產生巨大的沖擊,同時也會產生應用過程的各種矛盾和質疑??茖W與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都是在矛盾變化和質疑聲中產生的、進步的。超量恢復是運動訓練過程中身體產生的機能變化“特征”,超量恢復學說的“特征”是為運動訓練提供理論基礎的,是通過生物學的方法來認識和產生這種“特征”的生理生化機制。其中,超量恢復機制的機理主要體現在人在運動后產生的一系列能量代謝過程。從生物學原理可以知道,人在運動過程中的能量代謝無外乎就是無氧代謝和有氧代謝兩個過程4種方式。盡管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但是人體在運動過程中身體能量不同代謝過程和方式的生理生化變化都必須遵循能量代謝的基本特征。
“實際上,在任何運動中這兩種供能(無氧代謝和有氧代謝)方式均同時發(fā)生并參與運動中的身體供能,只不過依據訓練負荷(包括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的不同兩種供能方式占的比重不同,事實上兩種方式的供能只有主次之分而沒有絕對界限”[9]。從超量恢復學說到身體適應理論,想要解決的問題都是身體運動疲勞產生后的恢復能力,超量恢復與身體適應理論的特征是同工同曲,而非異曲同工。
超量恢復的機制特征在競技體育的發(fā)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應用的可靠性,因為競技體育的投入和監(jiān)控設備條件的先進性發(fā)展,已經成為推動競技體育成績快速提高的重要保障。雖然由于運動員的專項水平不同導致個體差異性大,但各階段的訓練任務不同,故還不能認為哪一種方法是最準確的。但是,“目前已測出的各種運動能量分布,基本能夠反映運動員在測定期間運動中的能量代謝關系、項目特點和訓練方法的效果”[4]。在運動訓練監(jiān)控中,只要把握好訓練過程中身體機能動態(tài)性變化規(guī)律,就能更好地提高運動訓練水平。
科技進步與發(fā)展是把雙刃劍,有經濟條件和科技支撐的保障,復雜性的事物發(fā)展便不是問題。競技體育的復雜性導致了必須要有經濟條件和科技支撐的保障,同時競技體育的復雜性也導致其受眾實體是一個小眾群體。隨著人們對體育運動認識的不斷加深,體育運動逐漸成為大眾群體的生活方式。如何讓競技體育復雜性的訓練方法成為大眾體育簡單性的科學方法,已經成為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這就是“復雜性造就簡單性”。
“適應性造就復雜性”成就了競技體育快速發(fā)展,而在競技體育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簡單化的可操作、可控制訓練方法的發(fā)展趨勢成為發(fā)展的必然。一是為條件相對落后的競技體育群體提供科學的方法,二是為大眾體育的發(fā)展提供簡單科學的運動方法。競技體育運動訓練監(jiān)控中使用最為廣泛也是最為復雜的訓練控制方法就是乳酸訓練方法,因為其能量代謝的生理生化指標的測定是一般單位和個人無法完成。所以,在運動訓練科學發(fā)展過程中產生了較為簡單且容易控制操作的心率訓練控制方法。心率訓練控制方法綜合反映了機體的生理生化變化特征,反映了訓練負荷的強度變化。
美國學者羅伊·本森和德克蘭·康諾利[10]在《心率訓練法——專屬你的耐力運動教練》中指出,心率訓練可以提供許多監(jiān)控機體的控制信息:“開發(fā)有氧系統所需的正確強度;開發(fā)無氧系統所需的正確強度;在合適的訓練區(qū)間內維持正確的時間周期;間歇訓練中把握恰當的恢復周期;兩次訓練之間把握恰當的休息時間;有效評估對訓練計劃的適應能力;過度訓練的早期警報信號;熱應力的早期征兆;能量耗盡的早期征兆;長距離比賽中的配速策略?!薄皬碗s性造就簡單性”推動了競技體育基礎層面訓練的科學化,也開啟了大眾體育的科學進程。
參考文獻:
[1] 陳小平. 運動訓練生物學基礎模型的演變——從超量恢復學說到運動適應理論[J]. 體育科學,2017,37(1):3-12.
[2] 駱建. 對運動訓練中的超量恢復現象與超量恢復原理的審視[J]. 中國體育科技,2001,37(6):27-29.
[3] 海因里?!ぢ迥钒秃? 結構存在論[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4] 謝敏豪,嚴翊,馮煒權. 耐力訓練的監(jiān)控與營養(yǎng)[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
[5] 陳小平. 競技運動訓練實踐發(fā)展的理論思考[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
[6] 海因里?!ぢ迥钒秃? 作為生活結構的世界[M].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7] 讓.格里夫. 經驗分享[J]. 社會,1994(45):311-314.
[8] 約翰·H·霍蘭. 隱秩序:適應性造就復雜性[M]. 上海:上??萍冀逃霭嫔纾?011.
[9] 馮連世,張離. 優(yōu)先運動員訓練中的生理生化監(jiān)控實用指南[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
[10] 羅伊·本森,德克蘭·康諾利. 心率訓練法——專屬你的耐力運動教練[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