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甜甜 汪曉贊 尹志華
摘 要: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探索幼兒園運動游戲課程開發(fā)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旨在通過這一課程推動幼兒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的發(fā)展。主要從動作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幼兒體育活動的開展現(xiàn)狀以及未來發(fā)展趨勢,探討運動游戲課程開發(fā)的現(xiàn)實訴求,強調幼兒運動游戲課程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適宜性和全面性特征;從運動游戲課程的目標與內容,跨學科融合,有效促進幼兒園小學銜接和建立評價體系4方面提出開發(fā)這一課程主要路徑,通過開發(fā)運動游戲課程,幼兒能夠達到初步具備體育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
關 鍵 詞:幼兒體育;運動游戲課程;基本動作技能;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80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8)05-0114-05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authors explored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kindergarten sports gam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o as to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athletic abilities, healthy behaviors and sports morals through such a curriculum. Mainly from the objective patterns of movement development,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children sports activities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the authors probed into the realistic demands for sports gam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mphasized the scientific, systematic, suitable and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ldren sports game curriculum; from such 4 aspects as sports game curriculum objectives and contents, interdisciplinary fusion,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elementary school, and establishing an evaluation system,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main paths for developing this curriculum;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ports game curriculum, children can meet such a requirement as being primarily provided with sports core attainments.
Key words: children sports;sports game curriculum;basic movement skill;core attainments
隨著世界各國基礎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強調學科知識的融合,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核心能力已經成為國際共識和新的趨勢,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討論也愈演愈烈。我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出發(fā)點,在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從知識、技能和品格維度概括體育與健康學科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內容,亦即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并以此作為改革與發(fā)展的行動指南,推動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進入高質量的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階段。
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與形成是源于先天條件和后天培養(yǎng)共同作用的結果。有國外學者指出,基于個體特性與特質,通過已經習得的知識、技能等認知成分相互作用,對其進行整合從而形成綜合素養(yǎng),并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可以通過對這些表現(xiàn)的評價來評估素養(yǎng)[1]。對于幼兒來說,習得知識和掌握技能的主要途徑是生活和學習經驗,而這一階段的認知發(fā)展呈現(xiàn)出從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的特征,思維離不開直接的感知與動作。因此,運動游戲的直接體驗與動作感知、技能成為培育幼兒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載體。幼兒階段作為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發(fā)展的基礎時期,在此階段開展運動游戲課程可以初步建立良好的健康習慣,具備一定的運動能力,培養(yǎng)優(yōu)良的品德意識,從而能夠為未來提高體質健康水平奠定扎實的基礎,在體育與健康領域的學習中受益頗多。
運動游戲課程,即在遵循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動作技能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以體育核心素養(yǎng)為根本目標,以游戲為載體,以發(fā)展基本動作技能為主要內容,同時融入多學科領域的基礎知識,開發(fā)與義務教育相銜接、與核心素養(yǎng)相對應的有創(chuàng)新內容、有實際效果、有社會需求的課程。本研究將以運動游戲課程為切入點,對幼兒園開展運動游戲課程的現(xiàn)實訴求進行闡述,并探索幼兒園運動游戲課程的可行路徑,為進一步豐富幼兒體育教育活動提供理論參考。
1 幼兒運動游戲課程開發(fā)的現(xiàn)實訴求
1.1 遵循動作發(fā)展的規(guī)律,發(fā)展基本動作技能,提高幼兒運動能力
動作發(fā)展是指人們一生中所體驗到的動作行為變化[2]。幼兒的動作基本上可以分為大肌肉群動作和精細動作,動作的習得一般是由大肌肉群動作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成熟,精細動作逐漸增加,但更多的動作是兩者之間相互作用、共同產生的。大肌肉群的動作發(fā)展涵蓋了移動性動作技能、非移動性動作技能和操控性動作技能,這也是基本動作技能的3種表現(xiàn)類型?;緞幼骷寄軐τ谟變簛碚f,需要通過有組織的教學活動才能學習和掌握,把握基本動作技能的客觀規(guī)律成為幼兒園需要關注和重視的問題。關于動作技能發(fā)展的最早模型之一是Seefeldt提出的“金字塔”模型。Seefeldt認為,除非個體的多種基本動作技能都得到基本發(fā)展,否則他們的動作技能水平將難以發(fā)展到“金字塔”中的高級水平——即達到運動、競賽和舞蹈動作技能所要求的熟練度[2]。兒童應在童年早中期階段獲取廣泛技能基礎,之后才有可能發(fā)展到“金字塔”更高層的動作技能。這一模型充分說明幼兒階段(兒童早期)掌握基本動作技能,對于未來基本運動技能發(fā)展的重要性,如果在幼兒階段沒有形成正確的基本動作技能,那么在之后完成由基本動作技能所組成的動作組合能力以及形成基本運動技能能力將會大打折扣,同時運動學習興趣也相應受到影響。
幼兒掌握基本動作技能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并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過程,基礎動作在2~7歲出現(xiàn),并經歷起始、初級和成熟3個相互銜接的階段??傮w來講,這個階段是基本動作技能的最佳教學期,需要給幼兒提供充分的動作技能體驗的機會。有學者提到,幼兒走的敏感期是2歲左右,跑是3~4歲,踢是3.5~4.5歲,擊打一般是3.5~5.0歲,接球和攔截能力是4.5~5.0歲左右,投是4.0~5.5歲,平衡是4~5歲,滑冰是5歲,跳躍、游泳、騎車、跳繩在5~6歲左右[3]。如果在敏感期內缺少了合適或者足夠多的體驗,將可能導致未來動作發(fā)展的遲緩、缺陷或者不熟練,運動能力匱乏,很有可能出現(xiàn)這樣一種現(xiàn)象:在小學階段出現(xiàn)幼兒階段的錯誤動作,影響到小學階段基本運動技能形成過程,甚至到了成人,依然會出現(xiàn)幼兒階段的錯誤動作,這也是導致“上了十多年的體育課,依然無法掌握一兩項運動技能”現(xiàn)象的原因之一。
幼兒運動游戲課程內容的設置依據動作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根據幼兒不同年齡階段設置以走、跑、跳、爬、平衡、屈伸、投、拍、接、踢等為主的基本動作技能學習。與此同時,運動游戲課程內容設置相關的適宜性體能素質練習,如柔韌性、靈敏性、協(xié)調性等。
1.2 創(chuàng)設體驗式的運動游戲環(huán)境,豐富幼兒的學習經驗,內化核心素養(yǎng)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提出: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4]。人類的所有體驗都和身體有關:從孩提時期的基本感官和情感處理,到和他人的相處;從語言的習得和應用自如,到更高級的認知水平。鐘啟泉[5]認為:“核心素養(yǎng)”不是直接由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在問題情境中借助問題解決的實踐培育起來的。游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能夠給予幼兒愉悅的情感體驗,幼兒依靠自身的體驗和所積累的經驗積極參與運動游戲,不僅滿足自身興趣的需要,而且從游戲活動中習得各種知識和能力。
運動游戲課程既具備游戲的特征,又包含運動的特色,以游戲為載體,通過運動的方式幼兒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各種互動。課程中的內容更多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設置游戲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中賦予幼兒不同的角色,參與運動體驗。例如:扮演“青蛙”練習跳躍動作;扮演“彈簧”練習柔韌性;扮演“壁虎”練習爬行動作;扮演“樹葉”練習身體放松……不同的角色滿足了幼兒的心理需求,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運用不同角色進行各種身體表現(xiàn),很大程度上培養(yǎng)幼兒的角色感;游戲情境中角色之間的互動能夠增強彼此間的社會交往能力。這些是他們在未來社會具備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重要一步,并貫穿于一生的發(fā)展。
1.3 擴展多樣化學習內容,挖掘幼兒多方面潛能,培育核心素養(yǎng)
由于人類實踐具有內在的社會性,這樣一種學習觀在本質上亦是社會性的。學習不是無媒介的大腦活動,而是以工具、素材和他人為媒介,同客觀世界對話的活動[6]。從當前來看,未來教育必然會伴隨人的生存與發(fā)展需要而走向終身化和個性化,而且終身化學習與個性化教育將取代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全球化成為教育現(xiàn)代化的新標志[7]。對于體育學科而言,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也早已在課程標準中提出。隨著世界先進教育理念不斷傳播,家長對孩子的培養(yǎng)策略也在不斷更新,更多地希望孩子實現(xiàn)個性化發(fā)展,擁有喜愛的運動項目或者形成運動愛好。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理念與當今家長對孩子的培養(yǎng)新需求決定在幼兒教育啟蒙階段的基本動作技能學習已迫在眉睫。在此階段積累良好的基本動作技能,未來便可以通過不斷地優(yōu)化、改良,學習和掌握更為廣泛的運動項目,終生為自己所用。
研究證實,兒童僅僅通過游戲不可能習得基本的身體運動能力,更多的需要幼兒自身的不斷體驗并獲得經驗積累及教師的教學擴展[8]。運動游戲課程以基本動作技能學習為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深入擴展游戲內容和運動方式,包含學科知識、健康行為、意志品質等方面的內容。教師在游戲中適時引入與動物相關的生物知識,與形狀相關的幾何知識,與數(shù)字相關的數(shù)學知識;健康行為方面的提示有利于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習慣;通過團隊合作的游戲方式可以鍛煉幼兒的情緒調控,溝通與合作,有助于其社會性發(fā)展;設置游戲任務的難度可以培養(yǎng)幼兒勇于挑戰(zhàn)、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等,這些能力和品質的強化與累積有助于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2 幼兒運動游戲課程開發(fā)的路徑
2.1 確定運動游戲課程的目標體系和具體內容
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提出為我國正在進行中的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提供啟發(fā)和借鑒,不同階段體育教育連貫性決定學齡前體育學習需要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保持相互的一致和對應,幼兒運動游戲課程便應運而生,并通過此課程實現(xiàn)與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良好對接。根據“目標引領內容”的思想,課程目標的科學設計是指導運動游戲內容開發(fā)和幼兒教師掌控教學的“指揮棒”,運動游戲課程提出總目標、分目標、具體目標和不同年齡階段的具體學習要求,不同目標之間層層遞進,將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大維度逐漸趨于具體化,各年齡階段具體學習要求描述了幼兒經過一段時間學習之后可以達到的能力水平,同時也是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體現(xiàn)。
運動游戲課程具體內容重點強調幼兒需要學習什么,從而獲得真實體驗和生活經驗,在內容設置方面突出體現(xiàn)了培養(yǎng)幼兒核心素養(yǎng)的導向?;谄喗?、維果茨基、加德納等關于幼兒經驗與認知發(fā)展之間的關系,陳納[9]認為:概念的學習(指達到“理解”的水平)必須建立在相應的經驗基礎之上;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不斷主動建構與改造其已有經驗的過程。一方面,幼兒學習以移動性動作技能、非移動性動作技能、操控性動作技能為主的運動游戲,同時注重體能素質方面的學習;另一方面,基于活動本身的性質統(tǒng)籌安排結構化體育活動。不同類型的動作技能學習或結構化活動給予幼兒不同的身心感受,在運動游戲學習過程中幼兒不僅豐富了活動體驗,習得動作學習的直接經驗,在游戲中體驗愉悅感、成就感和安全感,同時根據不同的活動形式能夠發(fā)展分享、探究、交往、領悟等間接經驗。通過對這些經驗的改造和整合能夠培養(yǎng)幼兒的運動能力,健康的行為和良好的品德,從而為形成核心素養(yǎng)提供保證。
2.2 通過運動游戲課程促進體育與其他領域知識的融合
進入20世紀90年代,軟化學科界限、尋求課程綜合化成為21世紀交叉教育課程改革的基調。課程綜合化存在著從“多學習領域設計”(或“多學科設計”)到“統(tǒng)整設計”的不同綜合程度和不同形態(tài)[10]。柴純青[11]指出:深化課程改革中,“增強整體性,強化各學段、相關學科縱向有效銜接和橫向協(xié)調配合”“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將相關學科的教育內容有機整合”將成為課程改革的方向,“課程整合”正逐漸成為核心素養(yǎng)培育最為主要的路徑。在教育改革深入推進過程中,更新知識觀念是教育改革的共識,要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必須打破學科界限壁壘,重視學科融合和跨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性[12]。創(chuàng)新型的運動游戲課程內容超越體育專業(yè)領域實現(xiàn)跨學科綜合學習,教師通過設置生活化、趣味化、多樣化的游戲情境,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教授幼兒基本動作技能,并在游戲中引導和滲透其他相關領域。
以運動游戲課程小班的爬行教學為例,設計以海洋為主題的游戲教學,教師利用音樂和器材創(chuàng)設“海洋世界”的氛圍。從幼兒熟悉的小動物入手,幼兒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模仿與扮演海洋里的各種小動物,比如螃蟹、海龜、龍蝦等,在海洋中自由快樂地爬行。設置此種游戲情境,教師在教授爬行動作的同時,引入海洋中各種動物的習性與特征,滲透自然科學知識;利用海洋主題教學,在游戲中教師適時通過語言引導當今海洋環(huán)境問題,激發(fā)幼兒的愛心和關心,倡導保護海洋世界,愛護海洋動物。通過器材設備、場地布置、音樂類型等各種途徑創(chuàng)設運動游戲情境,幼兒不僅掌握了爬行的動作技能,提高了身體的靈敏性,同時學習與自然科學相關的知識,并將所學知識遷移到日常生活中,從而達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幼兒的社會責任心和道德感的目的。
2.3 運動游戲課程為實現(xiàn)幼兒園與小學有效銜接提供有效支持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設計成為課程改革的主流、實現(xiàn)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關鍵途徑。幼兒園和小學是緊密相連而又存在差異的兩個教育階段,由于學習環(huán)境發(fā)生較大轉變,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陡坡效應”,而完善的課程銜接能夠幫助兒童避免出現(xiàn)一些適應性障礙。對于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來說,基本運動技能作為促進身心健康的載體,其形成與發(fā)展在特定年齡段以及固有的動作技能水平方面有其內在的順序性。做好幼兒園與小學的充分銜接,能夠有效提高兒童的運動技能水平和運動參與度,形成運動愛好,養(yǎng)成鍛煉習慣。
學習目標方面,運動游戲課程將學習目標定位為幼兒形成一定的運動能力、具備基本的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重點強調基本動作技能的學習和健康意識與行為的培養(yǎng)。通過運動游戲學習實現(xiàn)強化幼兒的基本動作技能和體能,激發(fā)幼兒的運動興趣,初步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比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目標,在小學階段,運動參與方面。注重引導學生體驗運動樂趣,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興趣和參與意識;運動技能方面,注重體育游戲學習,發(fā)展學生的基本運動能力;身體健康方面,注意引導學生懂得營養(yǎng)、行為習慣和疾病預防對身體發(fā)育和健康的影響;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方面,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尊、自信、不怕困難,坦然面對挫折,引導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學會交往[13]。綜上,在學習目標方面幼兒園與小學階段保持連貫性和一致性。幼兒階段通過運動游戲課程所掌握的動作技能為發(fā)展兒童的基本運動能力奠定扎實基礎,所產生的運動興趣對于實現(xiàn)兒童積極參與運動游戲有較好的推動作用,所具備的健康知識和行為更有利于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目標的達成。
教學內容方面,運動游戲課程主要開展以走、跑、跳、鉆、爬、攀登等移動性動作技能;彎曲、伸展、扭轉、平衡、閃躲、支撐、懸掛等非移動性動作技能;投、拋、接、踢、拍、運、打擊等操控性動作技能,同時補充健康知識內容。這些教學內容以幼兒已經知道的(真實生活經驗)、想知道的(學習興趣)和需要知道的(最近發(fā)展區(qū))3個方面為根本出發(fā)點,利于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將所學知識遷移到日常生活中。有研究表明,幼兒體育教學中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核心區(qū)間是基本技能的發(fā)展和多種游戲活動的開發(fā)[14]?!墩n程標準》中提出,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需要教授的內容主要以體育游戲為載體的運動,如:基本身體活動動作、球類、體操類、武術類、民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活動、體能練習等,以及健康知識和體育運動知識內容。從教學的主體內容來看,一方面,依據動作發(fā)展的序列規(guī)律,動作技能發(fā)展是線性的,由不成熟、低效率階段發(fā)展到高效、成熟階段[2];另一方面,依據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幼兒階段所具備的動作發(fā)展水平在運動游戲課程教學的推動下,能夠順利地轉化為小學階段的現(xiàn)有水平,從而實現(xiàn)體育學習從幼兒園到小學的自然過渡。
教學方法方面,遵循(低齡)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采用游戲化教學是運動游戲課程和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共同方式。運動游戲課程中運用游戲化教學的主要特點在于:創(chuàng)設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在情境中賦予幼兒不同的社會角色,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欲進行合理的引導和啟發(fā),重點在于幼兒充分發(fā)揮其自主性。社會角色游戲是幼兒角色游戲發(fā)展的高級水平,需要幼兒具有一定的合作技能和合作意識;同時,社會角色游戲不僅能反映幼兒的合作行為發(fā)展水平,而且經常開展社會角色游戲能促進幼兒合作技能的提高和合作行為的發(fā)展[15]。帕頓研究發(fā)現(xiàn),幼兒合作行為出現(xiàn)的重要轉折點在4歲左右[16]。幼兒階段開展的游戲教學對于培養(yǎng)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積極促進作用,而這與課程標準中倡導的應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情境,有效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與傳授式教學等方法,引導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通過體驗、思考、探索、交流等方式獲得體育與健康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培養(yǎng)應對問題、自我鍛煉、交往合作等能力不謀而合,幼兒和小學階段通過游戲化教學培養(yǎng)積極的學習方式實現(xiàn)有效銜接。
學習評價方面,運動游戲課程以尊重幼兒為前提,以幼兒未來發(fā)展為原則,重視幼兒個體的差異性。從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個角度提出不同年齡段的具體學習要求,以成果展示為形式的評價貫穿課的始終,教師通過多維度評價視角、多層次評價標準,幫助幼兒實現(xiàn)認識、激勵自我的目的。運動游戲課程的評價方式與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所提倡的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法多元化理念相契合,從幼兒階段到小學階段學習評價方式的平穩(wěn)過渡,充分體現(xiàn)了幼小階段有效銜接將兒童體育學習評價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從而更好地發(fā)揮評價的診斷、反饋、激勵與發(fā)展功能。
2.4 探索運動游戲課程評價體系,促進幼兒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
“計劃-實施-檢查-評價-改進”是一個連續(xù)不斷、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尤其是檢查、評價這一環(huán)節(jié),乃是課程與教學計劃編制的統(tǒng)一且不可分割的部分,課程評價的要害和原點是為教師的主體性實踐提供支撐[10]?;诖?,運動游戲課程評價體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目的一方面在于協(xié)助幼兒體育教師做出有效教學決策,調整、改進以便更好地開展日常運動游戲教學工作;另一方面在于幫助幼兒體育教師了解和預測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制定適宜的教學計劃,從而促進幼兒全面學習和發(fā)展。
運動游戲課程評價體系的內容需要按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提出的健康領域方面的要求,并緊密圍繞體育核心素養(yǎng)的三大維度(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進行評價,以保障評價體系的全面性、系統(tǒng)性與可操作性。對于運動能力方面,更多采用定量的方式進行測評。由于不同的測試工具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研究者嘗試對不同的標準進行中國的信效度檢驗以更好適宜我國幼兒運動能力的發(fā)展。關于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的評價,更為強調過程性評價,注重在真實情境中的觀察與記錄。
建立運動游戲評價體系不僅需要關注幼兒的學習結果,以定量的形式呈現(xiàn)運動能力水平,同時也要了解幼兒學習的過程,對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進行評估,以定性的形式準確記錄幼兒的發(fā)展變化和進步,分析所收集評價幼兒學習的信息,判斷其與運動游戲課程目標之間的差異,不斷調整幼兒動作技能學習策略,通過借助持續(xù)性、綜合性、多維度、動態(tài)化的評價方式促進幼兒的不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辛濤,姜宇,林崇德,等. 論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特征與框架定位[J]. 中國教育學刊,2016(6):6-7.
[2] 耿培新,梁國立. 人類動作發(fā)展概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95-196.
[3] 吳升扣,姜歸萍,龔睿,等. 3~6歲幼兒本體感覺能力和粗大動作發(fā)展水平的特征及相關性研究[J]. 體育學刊,2016,23(1):131-135.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Z]. 2012.
[5] 鐘啟泉.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發(fā)展:挑戰(zhàn)與課題[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1):8-9.
[6] 佐藤學. 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0.
[7] 田賢鵬. 個性化教育與終身化學習:從《斯坦福2025》計劃看未來教育模式變革[J].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7,16(1):60-62.
[8] MANROSS M A. Learning to throw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part 3[J]. Teaching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2000(3):56-129.
[9] 陳納. 幼兒應該主要學習什么——經驗獲得與幼兒發(fā)展關系的思考[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31-32.
[10] 鐘啟泉. 現(xiàn)代課程論[M]. 新版.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0,397.
[11] 柴純青. 課程整合:讓素養(yǎng)落地[J]. 中小學管理,2016(10):1.
[12] 于洋. 認識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需厘清的幾個問題[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19(3):28-30.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6-8.
[14] 王佳麗. 從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看幼兒體育教育之重構——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在幼兒體育教學內容及階段劃分中的運用[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6):102-103.
[15] 全海英,馬超. 情境啟動體育游戲對幼兒合作行為的影響[J]. 體育學刊,2014,21(2):96-98.
[16] YOUNISS J. Parents and peers in social development:a sullivan-piaget perspective[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25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