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文/青田耕者
◎建文帝朱允炆
1402年6月,明初的建文帝在他四叔燕王朱棣發(fā)起的“靖難”軍事政變中,去向不明。《明史·惠帝紀》記載是:“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蛟疲旱塾傻氐莱鐾??!毖韵轮馐墙ㄎ牡垡驯淮蠡鸱贌馈;蛘呤翘映觥K?,不少學(xué)者對《明史》的這種說法頗存異議,既然前面說建文帝已“不知所終”,后面又說“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最后說出逃。明顯前后說法矛盾。明末清初史學(xué)家談遷在其明代編年史《國榷》中論及建文帝:“金哀宗不幸時曰:‘昔敗國亡家,多驕奢不道,朕不由此,而亦敗亡,為可恨耳’,建文帝真類之矣。然遜國之后,嚴網(wǎng)四張,人人在刀俎之上,而白龍魚服,終脫于豫且之械。則天之報仁人,亦不爽也?!秉c出建文帝微服脫身有天助一事。同時代的學(xué)者張岱在《石匱書》一書里徹底否定建文帝“被焚說”。在書中,他認為史彬仲所著的《致身錄》可信度很高,他寫道:《致身錄》曰:大內(nèi)火起,帝從鬼門遁去,時六月十三日未時也。帝知金川(門)失守,長吁東西走,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曰:“不如亡去。......”《致身錄》的大部分篇幅記載了建文君臣二十二人亡命天涯,先入四川,再入云南、貴州、廣西的行蹤?!吨律礓洝飞踔吝€記載朱元璋在臨終時為他孫子朱允炆(即后來的建文帝)事先準備的“錦囊妙計”紅箱子一個,囑咐在萬分危急時刻才能打開。結(jié)果在朱棣攻進都城時,群臣急忙砸開紅箱子,內(nèi)有:度牒三張、白金十錠、袈裟、帽鞋、剃刀一應(yīng)具備。意在為僧可以自保。
◎平壩高峰山萬華禪院
關(guān)于建文帝在“靖難”后的去向大致有三說,一是被宮中大火所焚;二是出逃西南邊陲為僧;三是乘船逃亡海外?!氨环僬f”從史料上看,應(yīng)是朱棣最應(yīng)看到的事實,但連他自己也并不敢確認,否則,他就不會派禮部尚書胡濙在長達二十余年的時間里,以尋訪神仙為名,實際上是到全國各地去尋覓建文帝的蹤跡了。同時,也不會因聽說建文帝蹈海而去,派鄭和數(shù)下西洋,實際上也負有尋找建文帝的使命。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的某一天,朱棣(永樂帝)在深夜聽取了胡濙的匯報,終于釋懷。據(jù)一些史學(xué)家分析,胡濙見到了尚在人間的建文帝,建文帝并托他轉(zhuǎn)告永樂帝,自己已遁入空門,無意世間的一切紛爭。至此,永樂帝心中的一塊大石頭方才落地。不過一年以后,永樂帝也駕崩了。
按照《明史紀事本末》所記,建文帝逃出宮中,先在江南隱匿一段時間,待朱棣登基稱帝緝拿逃亡人員之后,即先入云南,再由云南入貴州,根據(jù)路線順序,應(yīng)先到今平壩高峰山?!陡叻迳皆娫~楹聯(lián)》(釋覺銳主編)選入周漁璜“西來面壁”楹聯(lián)一對,上聯(lián):九年烹煉功修不減西來真面目。下聯(lián):片刻徘徊迤邐屹然東峙護塔銘。此聯(lián)刻于山巔建文帝坐禪處,傳為周漁璜筆跡。壁上摩崖石刻楷書“西來面壁”四字傳為建文帝手書,今壁上字跡依稀可辨。書中還收錄開山鼻祖了塵法師《臨江仙》一首:帝子西來因避禍,遁山謾信逃禪。浮生誤被利名牽。未能空五蘊,遺恨滿西南。為安心□師面壁,塵勞不忍遙觀?;厮纪履懶暮?。一絲情尚在,無處不波瀾。又引清末里人陳鳳儀《登高峰懷古》:“金川門啟帝閣空,天下云游寄梵叢。跡困緇流防病虎,山藏古寺臥潛龍。不堪回首六宮火,最是傷心十族忠。怪得文皇無覓處,托詞猶說記三豐?!蓖砬遒F陽詩人劉蘊良《壺隱齋聯(lián)語類編》題高峰山面壁巖聯(lián)句:(為建文帝面壁處,上題“西來面壁”四字,并有“漂泊西南四十秋”之句)四十年坐守玄關(guān),儼然我佛西來,精能石貫;七千里迎歸紫禁,其奈大師北去,蹤竟煙迷。
白云山,今屬貴州長順縣白云山鎮(zhèn)境內(nèi)。崇禎十一年(1638)二月底,明代著名地理學(xué)家、旅行家徐霞客進入貴州,他由獨山、都勻、麻哈(今麻江縣)、平越(今福泉市)、龍里一路朝西北方向進入貴陽。四月十五日,抵達廣順(今長順縣廣順鎮(zhèn))所屬白云山?!缎煜伎陀斡洝で稳沼浺弧酚涊d:“白云山,初名螺擁山,以建文君望白云而登,為開山之祖,遂以‘白云’名之?!兑唤y(tǒng)志》有螺擁之名,謂山形如‘螺擁’,而不載建文遺跡,時猶諱言之也?!薄鞍肜?,轉(zhuǎn)而西,半里,又折北,皆密樹深叢,石級逶邐。有巨杉二株,夾立磴旁,大合三人抱;西一株為火傷其頂,乃建文君所手植也。再折而西半里,為白云寺,則建文君所開山也;前后架閣兩重。有泉一坎,在后閣前楹下,是為跪勺泉,下北通閣下石竅,不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乃神龍供建文君者,中通龍?zhí)?,時有雙金鯉出沒云?!痹谌沼浿校煜伎瓦€記載了可由外面輸米進洞的“流米洞”,洞中的石龕、石榻、供建文帝遺像的潛龍閣、南京井、白云庵等遺跡。在白云山他還親眼所見兩奇,一奇是山頂南京井中的巨魚,穴小魚大,見人則潛入水中,波紋久久不能平靜;二奇是山頂中空蓄水,停而不流。
徐霞客生活于明代萬歷、崇禎年間,距建文帝遁跡貴州不過百余年,所見所聞所記,應(yīng)是真實不虛也。
◎平壩高峰山“西來面壁”巖
貴州清代嘉慶進士但明倫所撰的《廣順州志》輯錄了康熙年間貴州舉人周鐘瑄的《白云山序》,提出了白云山較之全國其他也有建文帝行蹤的地方有更高知名度的原因,在于建廟于山,祭祀建文帝的肖像和遺址,乃至衣缽相傳,香火不絕?!耙悦鹘ㄎ牡鄱蒇E之所事,創(chuàng)聞耳目新,故傳也。考帝出亡時,足跡遍天下,然他省咸泯滅無聞,而茲山獨以帝顯,帝亦因山以著者,以金筑安撫司金鏞建廟于山,肖像以祀……”
《廣順州志》還輯錄了四首建文帝作于遁跡西南的四首詩,茲錄其中一首:
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發(fā)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云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
青蒲嫩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劉蘊良《壺隱齋聯(lián)語類編》白云山楹聯(lián):(原名螺擁山,建文帝遁跡于此,手植雙柏猶存)采芝徑訪山靈,依依十里煙霞,喜螺擁猶存真面;依柏如思帝子,渺渺千秋風(fēng)雨,慨龍潛難問遺蹤。
清張廷玉最后定稿的《明史》對建文帝有較高的評價,贊他仁厚勤政,好學(xué)儒雅,輕稅賦,惠民眾。
◎長順縣白云山白云寺
建文帝被奪權(quán)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祖父朱元璋留下的諸位藩王擁兵擁權(quán)過重的積弊,也有建文帝身邊幕僚重理論、輕實踐、低估諸藩王的實力的因素,尤其是對燕王朱棣潛在危險沒有清醒的認識;在政權(quán)尚未鞏固的前提下,過早過猛展開削蕃行動,造成諸藩王反彈強烈。最終導(dǎo)致燕王朱棣舉兵“靖難”推翻建文王朝。
建文帝流落西南,遁隱貴州,行蹤神秘,但是還是被善良的黔人所察覺。他們沒有舉報、冷落這位落難的帝王。相反,為他辟路鑿井,送米送衣。正是淳樸敦厚的黔人,給流亡中的建文帝帶來些許安慰,才能讓他在西南隱跡幾十秋,相比在南京被“誅滅十族”的方孝孺,建文帝又可稱為是不幸之有幸了。
◎白云寺潛龍閣
◎白云寺跪勺泉
◎白云寺天子硐(即流米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