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 / 任惠云
【內容提要】時間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如何讓這抽象的時間具體形象化,從古典繪畫到當代藝術,藝術家們一直不停的思考和探索時間的關注和表達,努力地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將抽象的時間形象化、具體化。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時間的傳統(tǒng)概念也有了一個更新的認識,同時傳統(tǒng)意義上的藝術表現形式與邊界也被一次次的打破、擴張,當代視覺藝術家們對時間性表現的不斷嘗試和試驗給我們呈現了更多的表達可能性,也給時間性的具象化表達注入了更廣闊的探索空間。
基弗作品
人類自然科學探索和人文藝術創(chuàng)造一直對時間和空間的思考和探索充滿好奇。對于這些本質性命題,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在其作品里都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表達。
時間是一個較為抽象地概念,是物質運動變化的持續(xù)性、順序性的表現。此時間即我們認為的一般意義上的鐘表時間。在視覺藝術中的時間是視覺世界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呈現一個凝固的“視覺瞬間”,這個“視覺瞬間”是對歷史記憶的疊加,或是回憶,或是紀念,或是警醒等等生命個體的自我體驗,我們稱之為觀念時間。所以我們這里所談的時間,不是簡單的事件過程長短和發(fā)生順序的度量,不是一個定格,而是一個可以往返來回的過程,一個可以激起觀者某種情緒的通道。
藝術從根本上說是關于時間的,是關于時間主題的不同表達方式。繪畫更是一種對于時間的特殊挽留,它使恐懼于時光流逝的個體生命獲得精神上的寄托。這種恐懼來自人類對生命時光延續(xù)的極大渴望與個體生命存在的生老病死現實規(guī)律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因此,留住漸漸逝去的時光或使時光倒流早已成為人類的通常愿望和祈盼。
塔皮埃斯作品
從古典繪畫到當代藝術,藝術家們一直不停的思考和探索時間的關注和表達,努力地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將抽象的時間形象化、具體化。時間是流動的,不斷變化的。而視覺藝術呈現的是某個定格的場景或瞬間,并永恒存在。在藝術史的發(fā)展進程中,在不同的歷史時間段,關于時間性的表達層出不窮,從最初的繪畫、雕塑,再到如今的影像、攝影和各種裝置、觀念及行為等等的豐富表達方式對時間的探索和思考形式各異,復雜多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時間的傳統(tǒng)概念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同時傳統(tǒng)意義上的藝術表現形式與邊界也被一次次的打破、擴張,當代視覺藝術家們對時間性表現的不斷嘗試和試驗中也給我們呈現了更多的表達可能性,也給時間性的具象化表達注入了更廣闊的探索空間。
當代視覺藝術家們對于時間主題的思考和表達,試驗了許多突破性的創(chuàng)作,這些嘗試有基于對現成物的巧妙借用,也有通過關注畫面的構成關系所帶來的時間性表達等等??傊敶曈X藝術家們均以不同的表現方式延續(xù)了一種時空觀念,不斷地對歷史與文化進行拷問。
對現成物的借用,通常會給人傳達一種強烈的時間感,這種現成物的借用,其擁有的歷史存在感會喚起人們對于時間的思考?,F成物的借用使時間的寓意變得更為濃重而富有儀式感,更能感受到時間流淌中生命個體的渺小,傳達時間洪流中個體生命的尊嚴和態(tài)度。西班牙當代藝術家塔皮埃斯的創(chuàng)作題材取自日常生活的元素和廢棄物,他把人們扔掉的日用品:沙子、土、水泥、繩子、床單等,用清漆、顏料、乳膠等混合堆積成大型畫面,反復表現人體局部、空床空椅、殘垣斷壁等等。這些最后視覺的呈現通過現成物的視覺轉換,改寫了現成物的普遍存在意義,迸發(fā)出歷史性的象征色彩,成為直接訴諸情感的載體,讓觀者體驗到了被時間抹掉或夸大了的微不足道之物所傳達的全部信息。在一次題為“使命與形式”的演講中,塔皮埃斯強調:“如果不使創(chuàng)作活動取決于人的內在運動和對時間、地理、文化諸種環(huán)境的反映,那我就很難想象出這樣的創(chuàng)作活動。”可見,他對當下現實的關注,傳達出他對時間性表達的終極思考。
時間是物質的運動和能量的傳遞,表達物質的生滅狀態(tài),這些現成物在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中走向了重生永恒。頹敗的自然、殘破的建筑是德國當代藝術家基弗作品中反復出現的景象,基弗雖未經歷“二戰(zhàn)”,卻是生長于“廢墟”,他作品中出現的風景大多是廢墟和荒蕪貧瘠之地,這些都來自他深刻的童年記憶。他的作品中大量運用鐵絲、灰燼、石頭、照片、稻草等等材料來作畫,他直觀地將現成物的物質性和時間性彰顯出來,觀者可以用視覺度量到物質的體量和時空的浩渺。他的作品外觀滄桑灰暗,肌理斑駁,里面隱藏了痛苦的回憶與悲鳴。基弗的作品既是敘事的,更是表現的,無論創(chuàng)作手法還是最后呈現的面貌都很當代,但表現主題卻晦澀而富有詩意,隱含著一種痛苦與追訴意味的歷史感,他意圖用繪畫來表述德國的歷史和命運的磨難,喚起人們對時間逝去的沉重記憶。基弗說過,他不是在懷舊,而是要記得。他用他的方式記載對自我、歷史及民族的反思。雖然基弗不斷地回顧過去,但他更愿意展望未來。他對時間概念是:越是回到過去,越是走向未來。在雙重矛盾的運動下,時間得以延伸。所有的歷史都受到時間的支配,并最終消失。從衰敗毀滅到復蘇再生,這種對生命的永恒追求,一直是基弗的堅定信念。
塔皮埃斯和基弗的作品都給觀者帶來了時間流變的反思,物質屬性的轉換、蛻變,都俯首于時間的巨輪之下,藝術家希望捕捉這些瞬間或綿長的真實存在,讓觀者直面看似平淡但無意中被回避掉的生命體驗。時間的不斷前行,帶動著萬物的變化,吞噬萬物的同時,帶給人們絕望和無助,不斷地將此時此刻成為過往,永遠消逝,但視覺藝術給人類帶來希望,為時間軸上逐漸消逝的萬物帶來重生的力量。
朱德群作品
時間表達物質的生滅排列。以時間性作為思考方式的作品往往會給人帶來恐懼、死亡等等的思考和關注。“二戰(zhàn)”后意大利重要的藝術家布里,在他作為戰(zhàn)犯在美國戰(zhàn)俘營的時候,他棄醫(yī)從藝,開始了內心深處的繪畫創(chuàng)作,因為條件艱苦沒有繪畫材料,他選用包扎過傷口的帶有血痕的破布或粗糙的麻袋片進行創(chuàng)作。畫面上排列不一的各種質地的麻布,麻袋片,紗布,夾雜著暗紅的翻卷殘破的毛邊邊緣,讓觀者想到的是撕裂、傷痕、創(chuàng)痛,感受到一種關于創(chuàng)傷的恐懼和傷痛。藝術家通過作品表達著關于死亡的態(tài)度和看法,這些血跡斑斑的廢布料,除了歷經使用的磨損,更是承載著對于苦難、傷痛的記錄和訴說,還與戰(zhàn)爭中百姓所遭受的痛苦和創(chuàng)傷引起強大的共鳴。
西方當代視覺藝術家對時間性的表現,做了許多突破性的大膽嘗試。同樣,中國當代視覺藝術家們也積極致力于對時間主題的表達,他們通過不同的方式對時間性的呈現進行試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他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傳統(tǒng)國畫和書法中,其特有的時間和空間概念是中國傳統(tǒng)視覺藝術中的靈魂。中國式的時間觀,是時間和空間的合二為一,是一個封閉的空間,是可以往返的時間。中國傳統(tǒng)書法最能表達時間性,毛筆在紙上的運動過程有無限可能,表達了無限的時間走向。趙無極曾說:“書法為我造就了與西方畫家不同的基礎?!彼栽谒睦L畫創(chuàng)作上,以西方的現代繪畫形式和油畫色彩技巧參與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意蘊,創(chuàng)造了色彩艷麗明亮、筆觸激烈有力,富有動感和光感的新的繪畫空間,其中蘊含著強烈的時間觀念。觀看趙無極的作品應遵循中國傳統(tǒng)平面藝術特有的欣賞方式,目光隨著線條的動勢而移動,我們的視線將沿著畫家設定好的走向在整個畫面中游走移動,時間性得到了很好的呈現,達到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天人合一的虛空境界,領著觀者進入一個看似無形又有形的無限世界。
與趙無極的作品不同的是,朱德群的作品中,那些躁動亂竄的密集線條,使畫面的動感更強,是否很難從中分辨出運動的整體方向和順序,但這看似雜亂形如狂草的線條始終脫離不開那條無形的時間軸。朱德群還特別注重色彩和光線,他認為有了光就有了空間結構的色彩變化,他將時間和光線重新安排,以期達到光影沖突中的平衡。他作品中的光線稍縱即逝之感也是對時間、記憶的一種暗示和啟迪。趙無極和朱德群對畫面的結構關系的時間性表達,沿著中國傳統(tǒng)時空觀,將時間、空間、線條、色彩等一系列要素,通過彼此之間的關系,協(xié)調統(tǒng)一于畫面之中,將平面走向深度、由時間構建空間,讓個體生命真正融入畫面中。
趙無極作品
永遠向前是時間的增量,總是正數。關于時間的思考和追訴永遠也不會停止,當代視覺藝術對時間性的探索和表達也會一直延續(xù)和突破。當代視覺藝術家對時間主題的探索和思考,以及在各自的創(chuàng)作中呈現的時間性,令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感知它的存在。對時間的思考和追問不僅僅是哲學家的事,也值得作為一個個體生命來思索和關注,也是對當下所處社會及生存狀態(tài)的思考,不斷對歷史和文化進行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