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當年,江漢平原鄉(xiāng)村那時是沒有煤氣灶,炭爐子的,都是土灶燒柴草做飯。土灶,一左一右兩口鐵鍋,灶臺的前面放有罐子、煨子,利用爐膛內飄出的火舌的熱輻射溫熱水。位于灶口的正前方,距灶膛口一米開外,圍著的是堆放柴草的地方??吭钐趴谇暗幕姨爬?,放置著幾件生火的用具:燒火棍,吹火筒,扒灰耙,火鉗(火剪),火叉等。過去土灶沒有爐齒通風漏灰,只靠灶口進入的空氣中的氧氣來助燃柴草,這就離不開這幾件寶了。特別是柴草較濕時,燒火時是眼一把淚一把的,有時灶里的火甚至熄滅。
回想兒時,往事一幕幕情景在我眼前閃過。母親站在灶臺前撈著鍋里,我就坐在灶門口纏把子往灶里添柴,小臉被灶口的火烘得紅紅的,手掌被柴草扎得流血。每到此時,母親總是對我說:“人要虛心,火要空心”?;叵肫饋?,此言隱含著很深刻的人生哲理。那時的我并不懂得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只是眨著眼睛,似懂非懂的看著母親。一邊點著頭,一邊點燃麥草做引火柴,放進灶膛的中間,然后把纏好的棉梗把子用火剪夾進去,煙就冒了出來。我馬上用火剪把里面的棉梗把子挑得架起來,形成一個空間,拿著吹火筒,把它放到嘴邊上,對著燒著的麥草使勁吹,不一會火就開始燒起來。在吹火時千萬不能吸氣,不然,煙會返回到自己的咽喉里的,那可難受極了,眼淚都會嗆得流出來。接二連三地用力吹過幾下,火勢變旺,煙也少了。有時,火舌會猛力的往灶口一竄,燒眉毛、頭發(fā)的事是經常發(fā)生的,頓時一股毛發(fā)燒焦的臭味在空氣中彌漫。
燒火棍是人們從干柴堆里隨手取的一根木棍,燒火棍大約一米來長,多選用母指粗細較直的木棍,只要用著順手就行。燒火時用燒火棍將柴草挑起,火就會很旺。需要小火時,就用燒火棍把柴草壓在灶底。燒火棍用的時間久了,會越燒越短,短到不好拿了就當柴火燒掉,再找一根。細竹竿當燒火棍遇火時會發(fā)出噼啪的聲響,有時是會把鍋炸破的。
吹火筒其實就是一節(jié)竹管,二尺來長,用燒紅的鐵絲將它穿通了,一頭吹氣另一頭出氣,火燒不起火苗時,把它的一端伸到柴草下面余燼處,使勁一吹火苗就竄起來了。吹火筒是做飯不可缺少的幫手,一日三餐都得用上它。因此,吹火筒被手摸得光滑,竹皮紋理清晰可見。
扒灰耙(也叫拖拎耙子)是木匠制作的一種用于扒灶膛的草木灰,把罐子的耳子勾住后,使罐子好進出灶膛的燒火用具。還可以在木桶,漿盆里去除蘿卜、土豆、紅薯的皮,泥巴等。和撈柴草用的耙子不同的是它只有兩根齒,把也沒有那么長。仙桃婚俗嫁娶鬧房,爹爹拿著“扒灰”的耙子就是這種耙子。
火鉗主要是在燒火時用來添加柴火。另外,灶膛里燒的苕都得用火鉗夾出來,少不了它?;疸Q由兩部分組成,兩部分均由手柄、鉗肩、鉗臂組成,兩部分在鉗肩處相互交叉嵌套處安裝一螺栓活動連接,就像剪刀,但與剪刀不同的是長長的鐵腳,往灶坑深處好伸。鐵腳頂端鐵匠將其打成薄薄的圓形,這樣更容易鉗牢各類東西。
火叉由鐵匠制作,它除了具有燒火棍的作用外,“U”形的樣式上有一鐵箍連接木把,兩齒鋒利,穿上兩個玉米,可放在灶膛里把玉米燒熟。不住地翻動,玉米才不會燒糊,燒的玉苞又香又好吃。
現在燒煤、燒電、燒氣,取代了燒柴,打火灶取代了土灶。柴灶、煙囪早已淡出人們的視線,這些灶膛前的老物件,從此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難覓蹤跡,“司門口”的灶王爺也不知去向。盡管幾十年過去,不由得我感傷和躊躇,但炊煙裊裊的鄉(xiāng)村生活場景永遠地留存在了我的憶念中,陪伴我成長的那“灶門口”,在我腦海中的印象卻始終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