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
按照縣委組織部、縣直機關工委的安排,我細細品讀了紀實文學《梁家河》一書。全書分四個部分,共計10萬余字。文章內(nèi)容豐富,語言質(zhì)樸,情感真摯,情節(jié)引人,深刻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七年的知情歲月,具有較強的思想性、指導性和教育性。
翻開《梁家河》,映入眼簾的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最樸實卻最能道出黨的干部與人民群眾血肉聯(lián)系的幾十個字:“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yǎng)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七年,與黃土為親,與書本為友,始終把百姓裝在心間,把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裝在心間,把共產(chǎn)黨人對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裝在心間。他帶領梁家河村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yè)社、發(fā)展生產(chǎn)、改善生活,在窯洞里讀書求知,在逆境中砥礪上進,在實干中樹立了“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堅定信念。
讀罷全書,掩卷深思,禁不住心潮起伏,思接歷史和未來。小小的梁家河不僅帶給了習近平總書記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也反照著那個歷史時期的中國,透過感悟梁家河,可以知中國、看世界,可以知黨知人民。
記得我第一次提交入黨申請書是在大學畢業(yè)的那一年,當時對黨的認識還沒有那么深刻,入黨愿望也不是那么迫切,只是看著別人都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也就跟著提交了。參加工作后,我切實感受到自己與黨員干部的差距,便暗自努力,堅持每月提交思想?yún)R報,主動向黨支部匯報學習進展,最終在2013年被黨組織吸納。回顧我的入黨歷程,深刻地感受到無論何時何地,只有始終保持入黨時的那份覺悟和信念,才能更好地去認識黨、擁護黨,才能以更好地狀態(tài)去服務群眾、服務社會,不忘初心,恪守誓言。
三年前,我有幸成為一名審計人員,審計前輩們堅守職業(yè)準則,擔當財政審計的“守護神”、看好政府的“錢袋子”、念叨領導干部的“緊箍咒”、身先士卒做好社會和諧的“穩(wěn)壓器”,他們就是我的榜樣。從他們身上我看到選擇了審計便選擇了責任,審計人夜以繼日奔赴在工作一線,依法審計、服務大局、圍繞中心、突出重點、求真務實;選擇了審計便選擇了清廉,用制度規(guī)范行為,用廉政維護形象,審計工作有鐵的紀律,審計干部有無私的心腸;選擇了審計便選擇了奉獻,在父母眼中是不稱職的兒女,在配偶眼中是不貼心的伴侶,在兒女眼中是不合格的父母,但卻是一名合格的審計人。
梁家河,已超脫了地理坐標的物質(zhì)屬性,成為了廣大黨員干部的一種精神支柱和導航指引,它代表著每一個黨員干部的最初理想和信念,每一個黨員心里都應該有這樣一條“梁家河”,都應該?;仡^看看,常浴梁家河精神,不忘初心,繼續(xù)前行。新的時期賦予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新的審計使命提供了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廣闊舞臺,作為一名年輕的黨員、基層的審計干部,面對時代的召喚,我要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更加飽滿的激情,立足崗位,奉獻進取,重整行裝再出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