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如果只局限于課堂教學,遠遠不能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學生需要通過參加實踐活動,獲得身體和精神的全方位滋養(yǎng)。研學旅行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委聯(lián)合印發(fā)《關(guān)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各中小學要結(jié)合當?shù)貙嶋H,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并且要求把中小學組織學生參加研學旅行的情況和成效,作為學校綜合考評體系的重要內(nèi)容。由此,研學旅行作為一種育人新途徑,漸漸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圖強第二小學扎根于名校林立的北京市海淀區(qū)。為響應教育部號召,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圖強二小開展了一系列主題豐富、寓教于樂的研學旅行,引導學生主動地個性化地探索和創(chuàng)造,讓學生在體驗中掌握知識,增長能力,激發(fā)創(chuàng)造精神,塑造健康人格,真正實現(xiàn)“知行合一”和“教學做合一”, 以研學旅行開辟學生成長新路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睆男∩L在城市里的孩子們,又何嘗不像久處在鋼筋水泥的“牢籠”里呢?自然界豐富多彩,它以數(shù)不勝數(shù)的神奇和奧秘吸引著孩子。書本、電視上呈現(xiàn)出來的大自然即便再生動,也比不上讓學生親自去觀察體驗得來的深刻。為此,圖強二小開展了“仰望星空,感受自然,小荷才露尖尖角”探究式研學之旅,帶領(lǐng)一年級的學生走出校門,來到河北懷來天文活動基地,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快樂旅行。
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懷揣著對小學生活美好的憧憬步入校門,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著無限的熱情。在這個階段,培養(yǎng)孩子們對學習的興趣,讓他們養(yǎng)成愛觀察、勤思考的習慣,對他們以后的學習成長有著重要影響。圖強二小把孩子帶進大自然,讓他們成為森林中的一分子,通過自己的五官感受自然中的事物,體會自然的奇妙之處。在此次研學旅行中,一年級學生在能夠理解的語言和情境中,在觀察、感受和體驗中,走進真實的大自然,用自己的雙腳、雙手,落實“實踐出真知”。
在孩子們眼中,這段研學之旅像是一場神奇的魔法之旅,孩子們跟隨著老師,學習組裝天文望遠鏡,第一次看到浩瀚的星河宇宙,聽著牛郎織女的感人故事,在夜空里尋找著牛郎織女星。當孩子們徜徉在璀璨的星空探索宇宙奧秘時,他們最喜歡的天文專家高爺爺用一個個生動幽默的小故事又將同學們的思緒拉回到神奇的大自然中;當大橄欖樹與渡渡鳥猶如一幅畫卷緩緩展現(xiàn)于同學們面前,大家既贊嘆于科學家對自然現(xiàn)象細致的觀察和深入的思考,又惋惜于動植物因人類破壞而滅絕的現(xiàn)實。
研學旅行的意義在于讓孩子以集體生活的形式,去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探討學習,這種形式是一種活生生的“課堂”,是學校生活的生動延伸,而這種集體生活是孩子成長歲月中非常珍貴的記憶,集體生活培養(yǎng)出來的團隊觀念和整體意識也是孩子“長大成人”的重要標志。在旅途中,他們第一次獨自遠行,第一次自己料理生活起居,第一次跟小伙伴和老師們度過一個快樂的夜晚。同時,每一個孩子都需要遵守作息規(guī)律:什么時候起床吃飯出發(fā),晚上還需要討論學習,團隊成員要配合默契,分工合作……這些學習都是在祖國美好的河山間,在愉快的旅行過程中完成的。讓眼耳鼻手腳腦等“動”起來,從而使學生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這就是研學旅行“寓教于樂”的意義之所在。
科學技術(shù)是第一生產(chǎn)力。青少年對科學技術(shù)掌握的程度往往決定著一個地區(qū)的創(chuàng)新力、一個社會的發(fā)展力和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因此,培養(yǎng)一代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優(yōu)秀少年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作為科技教育傳統(tǒng)校,圖強二小不滿足于“紙上談兵”,而是將科普教育滲透進研學旅行中,使學生能夠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動手動腦,將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點直接運用于實踐,逐漸養(yǎng)成敢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和愛科學、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
在“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科技改變生活”研學旅行中,二三年級的學生跟著專家一起,走進真實的農(nóng)業(yè)科研基地?!笆裁词寝r(nóng)業(yè)?為什么要用農(nóng)具?機械化給我們的農(nóng)業(yè)帶來了什么樣的生產(chǎn)效果?如果是你,你想用什么方法去提高產(chǎn)量……”帶著這些問題,每個人都迫不及待地走進田地自己尋找答案,研學之“研”在實踐中凸顯出來。
這是一個沒有課本、沒有講臺、沒有黑板的課堂,孩子們從書山題海到廣闊的田間地頭,使“科技”的親身實踐和“研學”的鉆研思考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實際上,親身體驗下田耕種僅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認識農(nóng)業(yè),體會到農(nóng)業(yè)機械化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從而得出本次研學的主題——科技改變生活。下到田里的孩子,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疑問,問題的產(chǎn)生、答案的尋求,都需要學生自己思考,自己尋找研究方法,甚至學會解決問題。
此外,孩子們還跟隨著專家走進無人機實驗室去體驗無人機操作,在森林里捕捉昆蟲,聽專家講解清潔沼氣的制作、形成和作用。一系列的探究性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讓同學們真實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切身體會到了科技發(fā)展對人類未來生存的重要性。隨后,孩子們在總結(jié)大會上激烈地辯論,各抒己見,運用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把自己的觀察所得、學習收獲、實踐體會,呈現(xiàn)在手繪的科考報告中。研學之旅中,圖強二小注重的不僅僅是引導孩子們研究幾個題目,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學會直面難題,用科學的方法解決難題。若干年后,他們在學校學過的書本知識也許會淡忘,而掌握在手的學習方法卻會讓他們受益終生。
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研學旅行對青少年增長見識,陶冶情操,認識祖國大好河山和歷史都是大有裨益的。同時,研學旅行真正讓課本上的知識“鮮活”了起來,讓歷史上的人物走下了“神壇”,變得可以觸摸,可以感覺。
在“仰望星空,親近自然,崇尚科學”之旅中,四、五年級同學們來到了古都西安,走進了秦始皇陵博物館。被贊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以恢弘磅礴的氣勢、威武嚴整的軍陣和形態(tài)逼真的陶俑向同學們展示出古代東方文化的燦爛輝煌。從一個個栩栩如生、姿態(tài)各異的兵馬俑,到研究人員修復兵馬俑,孩子們體會到了古人的智慧,驚嘆于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這無疑是給孩子們上了最生動的一堂歷史課。
在旅行中,同學們像開啟了“任意門”,前一秒還沉浸在千年古都的輝煌歷史中,下一秒專家就將他們帶入了大自然的奇妙世界?!霸瓉砻娣凼切←溎コ傻摹?,“原來很久以前人們在東市和西市購買物品,后來才叫‘買東西’”,“這些世界名蝶真是太美了”……孩子們大開眼界,學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同學們還和專家一起走進先進的實驗室,在專家老師的引領(lǐng)下,使用大學生做課題時用的高倍顯微鏡,體會探索微觀世界的樂趣;秦嶺的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擁有眾多瀕危珍稀保護植物,孩子們在植物學教授的帶領(lǐng)下,科學、系統(tǒng)地探秘秦嶺植物資源。
在研學旅行活動開展過程中,最擔心是家長。為了讓家長們吃下“定心丸”,老師們每天都會在家長群里上傳照片和文字,直播學生的活動情況。孩子們?nèi)胨螅嘀魅芜€會向家長們發(fā)送每日總結(jié)并報平安。從“擔心”到“贊許”,家長在微信群里紛紛表示孩子在旅行中成長了許多,并感謝老師們的辛勤付出。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作為增強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方式之一, 研學旅行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瞭望遠方的窗子,短短的研學之旅將在孩子們內(nèi)心留下長久的記憶。那記憶或許是志向的種子,指引著他們追逐夢想;或許是信念的種子,激發(fā)著他們對中華文明的熱愛。孩子們正蓄勢待發(fā),向著自由的遠方展翅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