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旦二附中 艾 欣
當女兒和她的小伙伴站在燈光璀璨、高大寬闊的舞臺上接受一等獎的頒獎時,我便知道,自己很難忘記8月19號這個日子了。整整一年的經歷,不僅使孩子體驗、蛻變、突破、成長,也使我經歷了一段從未有過也從未敢想過的挑戰(zhàn)和陪伴時光。
女兒在我所任教的復旦大學第二附屬中學讀書。學校自十幾年前便開始了對學生課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每年都會定期組織學生選擇課題,單人或組隊皆可,每位教師都要提供可供學生選擇的課題,學生也可自行提出課題和邀請專家輔導等。在十幾年的實踐中,我們學校的孩子從一進校就慢慢具有了課題探究的概念和意識,興趣濃厚或家庭專業(yè)資源豐富的孩子從中會得到更多的指導和提高。在歷時大半年的周期中,學校會組織定期輔導和進展匯報,最終會邀請專業(yè)老師評選出優(yōu)秀課題,為其提供區(qū)少科站這樣更大的平臺進行專業(yè)輔導。女兒和兩個小伙伴的課題便是在這樣的氛圍和平臺中啟蒙發(fā)展的。
在如此好的土壤環(huán)境中,女兒最初對課題研究既好奇又茫然,她不知道什么叫“課題”,又該如何進行“研究”。但她在我用學哥學姐成功光環(huán)的誘惑下有了躍躍欲試的心,積極組合同學一起認真選擇了我校老師的“關于網絡謠言傳播影響”的社科類課題,并且在老師指導下完成了設計問卷、發(fā)放回收、統(tǒng)計反饋、查閱資料等相關環(huán)節(jié)。這過程中,我不斷鼓勵并幫助她勇敢體驗,我與她共同商量怎樣一步一步走:問卷中設計哪些問題、發(fā)放給哪些人群更有代表性、反饋統(tǒng)計用何種方式呈現(xiàn)結論、如何尋找到專家的權威支撐……她漸漸在實踐中明白課題研究可以做哪些事,也漸漸覺得課題研究離她并不是很遙遠。那一次的實踐最終因客觀原因而未能參加終評匯報,但女兒告訴我她似乎明白了課題研究應該怎么做,而且覺得如果時間充裕她可以做得更好。那時我就決定一定要幫她尋找繼續(xù)嘗試的機會。可此刻已臨近初一暑假,我們校內學生進入初二便不再統(tǒng)一要求參加課題探究,也沒有指定課題范圍可選擇了。
作為家長也作為學校的老師,我在這些年的工作中越來越感受到課題研究對孩子能力和思維的積極影響。它不僅是一次活動體驗,也不僅是一個獎項,也不是單純的一種知識,而是觀察能力、思考能力、邏輯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當然,不可否認,這也是孩子除學習成績外獲得自信和成長的另一個途徑。于是,我征詢女兒意見并達成一致后,決定利用初二學業(yè)還未太緊張的一年認真再嘗試一次。
我?guī)е稍兞松倏普緦I(yè)老師,老師引導啟發(fā)她尋找自己覺得有興趣有創(chuàng)新點的課題。經過一個暑假的觀察思考后終于在老師的認可下,我們在初二開學初明確了課題方向《家庭出行去哪兒——基于六年級語文課本的家庭可視化地圖的設計與實踐》,并與老師初步商定了基本步驟。考慮到時間與精力的有限,我們又邀請了另兩位同校的初一同學參與課題,這樣也可以考驗培養(yǎng)女兒的團隊合作精神。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接下來的主要任務不應是我們家長完成,我們不需身先士卒,應該退居孩子身后了。
一開學,時間一下子變得不夠用,孩子忙我也忙。萬事開頭難,我牢記之前與老師商定的每個步驟的時間節(jié)點,還是遵循一步一步來的原則。我?guī)椭畠悍治鋈颂攸c從而與小伙伴合理分工,督促女兒學會利用點滴時間完成自己的相關任務,遇到瓶頸困難幫助她一起想辦法。這些任務未必完成得讓人滿意,即使我這個非專業(yè)老師也會覺得粗糙淺顯,但我和女兒不止一次地交流思想:(1)嘗試實踐成功固然可喜,但即使失敗也定能得到體驗中才能獲得的精神財富,至于具體是什么,只有自己體驗才會感受到。(2)“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當初做出了選擇和決定,就必須咬牙堅持下去,對自己也是對團隊和老師有個交代。(3)家長可以督促、可以幫忙,但課題必須是自己承擔主要責任去盡力而為,才能讓自己得到歷練成長。
在這樣的一次次思想滲透中,雖然女兒想過退縮、缺乏激情,但還是被我督促著一步步把任務完成了。其他兩個小伙伴也分別在媽媽的督促幫助下按時完成了各自的任務。指導老師很滿意我們的態(tài)度,不止一次進行指導,提出了很多改進意見。每一次指導交流,都是我們家長與孩子一起聆聽,回家后和孩子充分交流,一起督促改進。這期間有兩次機會也成為了幫助孩子提高的契機:一次是我主動聯(lián)系學校參加了本校低年級的課題探究中期匯報,女兒及伙伴第一次在眾人面前介紹展示自己的課題,雖不夠成熟完善,但獲得了寶貴的體驗和校內外專家老師的建議指點。另一次是小伙伴媽媽聯(lián)系了高中學生的課題探究研討會,孩子們作為旁聽者聆聽學習并再次展示自己的課題,得到再一次的鍛煉和寶貴的建議指導。
利用寒假較為充分的時間,我們在老師要求下,結合得到的各方指導建議,好好梳理修改了課題的整個流程及細節(jié)。但當時,女兒依然有點被動,常做著做著就問我“我們這些付出有意義嗎?我們的課題能達到什么水平”?我理解孩子內心似乎需要有一個平臺,來證明自己的付出究竟有多大價值,才能獲得堅持做下去的動力。就跟女兒歷時七年考過10級的鋼琴考級意義一樣,不為炫耀水平有多高,只為證明自己的付出有多大價值。其實我也是第一次陪伴實踐到這一步,心里也沒底,但我知道她需要信心需要認可,于是我不斷鼓勵女兒其實也是鼓勵自己:我們一定能在下面的比賽中得到認可、獲得成功!
轉折性的時刻真的就在獲得認可的那刻到來了!寒假過后開學不久,我們歷經區(qū)賽后參加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家長無法入內,她們帶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無知無畏,居然在一天的比賽中越投入越興奮,越鍛煉越放得開,獲得了市一等獎!更為激勵人的是,第二天頒獎儀式上竟然還宣布此課題被推薦參加暑期的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
當我們在指導老師口中得知這個結果意味著的價值水平時,女兒第一次激動積極地表態(tài),她一定會全力以赴繼續(xù)提升這個課題,她有信心傾盡全力奪取全國一等獎!
那一刻,是我作為家長最欣慰的時刻,因為我知道這個課題研究中女兒已經獲得了主動研究的興趣和獨立研究的自信,最后的結局只是錦上添花而已。從此,我的位置又可以換一換了。
果然,從得知將于8月去重慶參加國賽起,三番五次的社科院專家輔導、少科站老師指導、小組三人碰頭練習……無論學習多緊張,女兒再也不抱怨,辛苦中明顯帶著期待和激動,越來越有興趣,越來越自信。她和伙伴經過專家點撥,調動個性創(chuàng)意,一次次修改方案、練習演講、考慮細節(jié),她再也不需要我的鼓勵和提醒了,因為這些都在她心里裝著了。我只需陪伴在她左右,從家里陪到學校,從少科站陪到社科院,從上海陪到重慶!
8月14日在女兒無數(shù)次的期待中終于到來!我主動申請陪伴女兒來到重慶,其實,根本不能與她在一起,大賽有規(guī)定,由領隊進行封閉式管理。陪伴,此時也僅僅是作為觀眾的一種參觀和遙望。幾天比賽期間,我只有公眾開放日短時的觀望,站在一旁,在心里為女兒和小伙伴自信的表現(xiàn)鼓掌!兩場頒獎典禮時我又激動又緊張,看到坐在一旁的女兒坦然篤定的模樣,不禁在心底為女兒的成長再次鼓掌!
當耳邊聽到主持人宣布一等獎報到女兒名字的時候,當遠遠看到舞臺的大屏幕上女兒掛上獎牌的時候,我忽然發(fā)現(xiàn):這次歷時一年的珍貴經歷,也是我作為家長難得的人生體驗?!翱苿?chuàng)大賽”,這個名稱曾經離我和女兒那么遙遠,當然,此刻拿到了全國一等獎也不能說明它離我們有多近,但至少我們都明白了:觀察別人忽略的,探究別人未知的,堅持別人放棄的——科創(chuàng),離我們就不會太遠!
作為家長,我還比女兒多一點感悟收獲,那就是:對孩子的培養(yǎng)需要永久的陪伴,而陪伴的方式卻有萬千。補位不占位,隨時調整站位,才是作為家長智慧而有效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