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師范學校附屬小學(以下簡稱如師附?。┑摹啊倚9灿⒄n程e平臺建設”項目既具有鮮明的校本特點,又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其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以為,做一個項目,不僅要解決學校自身的問題,還應努力提供可借鑒的經(jīng)驗。后者當然不是刻意追求,但應有一種示范、推廣的意識,這也是一種義務與責任,甚至是種使命。那么,如師附小的這一項目究竟為我們提供了什么經(jīng)驗,引發(fā)了我們什么樣的思考呢?我們不妨作些分析,從中發(fā)現(xiàn)意義與規(guī)律。
“長”出來的項目才會有強大的生命活力,呈現(xiàn)可發(fā)展的態(tài)勢。走進如師附小,大成殿赫然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巍峨、莊重、肅穆,讓人頓時安靜下來。大成文化與大成教育的思想給了朱愛華校長和她的團隊許多深刻的思考。
大成是中華文化傳統(tǒng)中的思想精髓。大成,首先在于成。成,絕不是成功,更不是成名、成家,而是“成為”。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原先是“學做人”,但為了一個有學術性的表達,后來改為“學以成人”。成人,成為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學做人,學以成人是哲學上永遠的命題,當然也應成為教育永恒的主題。君子成人之美,此處的成,是助人的意思,成就人的意思。成人,成就人,當然是一種大成,是一種大美。
錢學森晚年曾提出“大成智慧”的理論。他認為,智慧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量智,二是性智。量智,自然科學也;性智,社會科學也,尤其是文化藝術活動。而大成智慧,則是將量智與性智統(tǒng)一在一起,融合起來,這是大智慧。莊子將這一大智慧稱為“大知閑閑”。閑,空也,無限大也。知者,大智者,關注的、思考的是宏觀的、戰(zhàn)略的、根源性的、基本性的問題,說到底是育人、學以成人的問題。
朱愛華和她的團隊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將大成作為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并實行大成教育,又從小學教育的特質出發(fā),將大成教育定位于走向大成、奠基大成,培育具有大成基因的兒童。家校共育,是大成教育的一種形態(tài),是用大智慧去育人;大成理念下的家校共育,最終指向培養(yǎng)兒童的人格長城。在這樣的文化土壤里生長起的品格提升項目,底氣足、視野大、境界高,易于落地并形成共識,并會走向大成。
項目研究是為了解決問題,甚或說,項目研究就是問題解決。問題解決了,項目研究就成功了,真正有效了。因此,問題導向,便是目標導向,就是實踐導向??梢?,問題是項目研究的“靈魂”,問題缺失,項目的意義、價值便缺失,研究的動力源也就缺失。
值得注意的是,如師附小的項目研究形成了一個問題的結構,結構化的問題成了問題鏈,各個問題前后銜接,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和支撐,促進項目在問題的連續(xù)解決中不斷走向前方,走向深入。如家校共育、微課程、e平臺,衍生出多少問題,但是歸結起來,是在家校共育的生態(tài)中,以共育為目標為方式,以微課程為載體,以e平臺為學習的機會和方式,并以現(xiàn)代技術來搭建諸多平臺,讓學生站在平臺上,向外、向前瞭望,讓學生在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的完成中,品格得到錘煉和鍛造。
當然,認識止于此是不夠的。如師附小又從諸多問題中抽取問題的核心,確定核心問題、大問題。學校德育團隊認為跨界融通是大問題,跨界融通生成了大主題,由大主題引導學生跨界學習、共建創(chuàng)生。不同家庭從自己的經(jīng)驗和文化視角出發(fā),用不同的方式表達不同的內容,幾乎囊括社會的方方面面,祖國的天南海北。這樣的結構,使分散性的問題成全了結構的豐富性和課程學習的跨界融通性。此時,平臺的“雪球”儼然成了跨界融通的隱喻,成了走向大成的橋梁。
如師附小的“共育磁場”“大成小秀”平臺是一種創(chuàng)造。大成教育是核心理念,也是如師附小的教育主張。這樣的理念、主張絕不是坐而論道,它雖然在空中照耀,但一定要落地。這正是如師附小項目研究、實施特別重視的,而且有所突破的;同時,項目本身就規(guī)定了“平臺建設”。從題目的旨意看,“平臺建設”正是項目的目標和重點。如師附小緊緊圍繞平臺展開研究,對平臺建設有著獨到而深刻的認識。他們概括了平臺的特性、優(yōu)勢和本質,其特性是:“不僅具有使用的實用性、普適性和便捷性,更具有建設過程中的共時的交互性,即時的生成性以及價值的可推廣性”;其優(yōu)勢是:“這是一個人人可以來參與的平臺”,“這是一個人人可以隨時隨地使用的平臺”,“這是一個可以助推人人皆可成為開發(fā)者、學習者、指導者、受益者的平臺”;本質是“類型多樣、內涵豐富、適時更新的……微課程資源庫”。
深刻的認知帶來行動的創(chuàng)新。如師附小開發(fā)了“十個百品格提升微課程”,構造了“共育磁場”:百節(jié)微課視頻、百段語音視聽、百部微型電影、百部成長手記、百封親子家書……所謂“百”,是言其多、言其豐富,也言其有較大的選擇性。其中尤其是“百場大成小秀”,“大成”與“小秀”形成了對應的張力,在大成下的小秀,又以小秀映射大成,這樣,大成得以呈現(xiàn)和落實,小秀又有了崇高的價值立意,從小秀走向大成,為大成教育奠定了基礎。
激活是種難能可貴的創(chuàng)造。家校共育,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方向,也是一種育人機制的探索。長期以來,家校共育中存在一些問題,但問題不在家長,也不在社會,而在家校共育的主導單位——學校。學校在家校共育中承擔著指導的作用,包括協(xié)調、組織、策劃、設計,因此有什么樣的學校指導,就可能有什么樣的共育狀態(tài)和效果。所有工作中,如師附小把準了一個核心:激活。激活,首先意味著家長、社會是有欲望、有需求的,也有一定的能力,但常處在休眠的狀態(tài),需要激活,讓它們活躍起來,而且互相理解、協(xié)調、和諧起來,形成合力。
如師附小的項目建設給了我們許多啟迪,也激活了我們的想象,想象讓我們走向品格提升的遠方,而遠方就是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