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焱磊
從十幾年前踏出國門開始,我便上千次地出入于各國的機場,我喜歡在那里觀察每一個“分別”“相逢”和“重聚”的場景。我漸漸發(fā)現(xiàn),在我們傳統(tǒng)認識中,親情意識淡漠的外國孩子們在與親人分別或重聚時,往往會以熱情的方式表達情感——問候、親吻、擁抱、淚流滿面;而本應更注重家庭觀念的中國孩子們,卻往往是另外一番做法——他們一頭扎進自己的手機屏幕中,讓本還想多囑咐幾句的父母,只能朝著他們遠去的背影揮揮手;或者熟練地把行李箱推給在機場等待了很久的父母,任由父母怎樣噓寒問暖,回答最多的就是“還行”二字。
孩子們這種缺乏溫度的回應,我相信很多父母都體驗過,這甚至已經(jīng)成為當代很多家庭中的一種“冷暴力”?!袄浔┝Α辈皇莻€新鮮詞,但搜索網(wǎng)絡,我們看到的基本是告誡父母不要對孩子冷暴力,然而大家卻忽略了孩子對父母的冷漠和無視。
在火石留學俱樂部從事國際低齡教育的這些年,我們會隨機給孩子們做一些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jié)果讓人吃驚。初中年齡段的受訪者中,76%的孩子從未主動為父母祝賀過生日,63%的孩子無法在不查閱和不回想的狀態(tài)下說出父母的生日,43%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準確年齡,甚至還有孩子不能準確寫出父母的姓名……
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對孩子極其關愛。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這些在愛意中浸泡的孩子變得如此冷漠?為什么父母面對這樣的冷暴力會選擇視而不見,默不作聲?
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總會有遠超實際情況的自信和輕狂,這往往讓父母覺得莫名其妙,兩代人之間便有了沖突。父母作為“過來人”,有更成熟和全面的判斷,加上對孩子的擔憂,便不厭其煩進行說教。甚至他們會告訴自己,孩子再煩再反抗,也要讓他能聽進去一點是一點。由于兩代人之間客觀存在的代溝,以及“不接地氣”的教育方法,不僅不能讓孩子信服,反而令其反感。這種情況下,孩子片面地把父母說教的形式當作了全部,而忽略了說教的內(nèi)容。他們偏激地認為父母用老掉牙的理論束縛了自己自主和自治的權(quán)利。他們本來想反抗“不落地”的教育方式,卻因為自我的不成熟性,無意識地將反抗形式遷移為全面反抗教育他們的人,甚至進而排斥一切類似的群體。外向的孩子可能會直接表達,性格內(nèi)向或年紀稍大的孩子往往選擇隱忍,久了便夾雜著報復情緒,也就成了我們所說的“冷暴力”。
生物學上有一條規(guī)律,當某種物質(zhì)過于濃烈時,感覺會迅速遲鈍麻痹,不適當?shù)亟o予“愛”也會如此?!皭劬褪钦樟稀边@個簡陋的命題,讓許多家長掉入誤區(qū)。全是收入,沒有支出,沉淀淤積的愛,反讓孩子無法感知。很多孩子對各種關照體貼熟視無睹,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家長對青少年仍然像對待“嬰幼兒”一般的關心照料,反而剝奪了他感知愛的能力。如果一個人不去感知愛,反而對因為被關照而限制了些許獨立空間而耿耿于懷,就不可能積極回應給予關心他的人作為一種感恩表現(xiàn)。同時,父母們內(nèi)心也認為這確實是為人父母應該做的,必須做的,孩子再怎么過分的反應都能接受。這就是“冷暴力”會被雙方達成默契的不良基礎。
總是被人提醒你不應該這樣,而應該那樣,總被周圍的人否定,對任何人而言這都是一件“可怕”的事。
在讓孩子“聽話”這件事上,中國家長有著共同的欲望。這種被冠以愛之名的施壓非常隱蔽,也很瘋狂,殺傷力強。舉一個例子,家長帶孩子來我這里咨詢留學事宜時,在學校的選擇上,家長表面會征求孩子的意見,并冠以“你自己的學校自己選擇”的民主帽子。孩子說想選擇規(guī)模大一點的學校,家長便會糾正說大學校對個體關注度不夠高;孩子說選擇小一點的學校,家長便建議孩子要考慮在學校廣泛積累人脈的隱性價值;當孩子說都可以的時候,又被批評為沒有主見。別說孩子了,我在這種場合下都會很分裂。
孩子這個時候其實最苦悶,想求助,但所有人都說,父母是愛你的,你不應該痛苦??墒撬睦锎_實痛苦啊,怎么辦呢?為了維持表面的和諧,只能選擇沉默了,于是總會在“隨便”“都可以”“我都行”“聽您的”中挑選詞語來回復,就別想他們主動進行溝通了。
為人父母的一代人,“上有老、下有小”,壓力巨大。很多時候,他們與孩子祖父母身處兩地,孩子很難看到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在他原生家庭中扮演兒女角色的,加之平時工作忙碌,使得很多人忽略了夫妻之間甚至鄰里之間應有的關心和愛的表達,孩子自然地也就缺失了接受榜樣教育的機會。更直接的,當有的孩子需要父母對他多一些陪伴和近距離溝通時,父母卻因為忙,沒有給予積極的回應。對于這些缺失,成年人往往以“太忙”作為理由。但細細想想,現(xiàn)在的孩子,從幼年到成年,哪個又不忙碌呢?我見過一些家長,在孩子表現(xiàn)出非常過分行為的時候,因為自己稍后還有其他事情,或者顧慮到孩子稍后還有課程要上,還有作業(yè)要做等原因,不忍影響他的情緒,而選擇了忍耐,久而久之,便給了孩子繼續(xù)這種狀態(tài)的機會。
如果說忙碌是成年人對待父母、孩子和外界冷漠的擋箭牌,它同時也給了孩子們“冷暴力”的護身符。
異化的網(wǎng)絡虛擬空間,逐漸侵蝕著孩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交往能力。孩子沉溺于網(wǎng)絡是當代教育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網(wǎng)絡也是催生“冷暴力”的溫床。
第一,網(wǎng)絡上無需控制脾氣,一言不合即可推倒重來,更換符合自己胃口的對象,談不上以情相交和真實的尊重,更談不上愛與表達。這種篩選式的特點,容易讓孩子錯誤地認為“網(wǎng)友才懂我”,于是不愿意跟身邊“不懂我”的人主動交流。
第二,沉溺于網(wǎng)絡,不但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效果,也會讓他們有健康隱患,如近視眼、頸椎病、關節(jié)炎等。孩子的學習和健康都是家長極其關注的方面,當然會忍不住因此多“嘮叨”“教育”,而孩子又反感這些,自然會造成親子的疏遠和隔閡。
第三,網(wǎng)絡媒體充斥著為了“抓眼球”而故意造出的熱點文章,有的文章滲透著“無利不起早”的功利價值觀,讓孩子們認為所有的熱情必須綁定利益,甚至認為無利益的熱情和表達愛意是一種做作和虛假。這也給了他們保持冷漠的借口。
第四,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充斥著被簡化的語言,這些非規(guī)范化的語言,甚至被誤解為是潮流和時尚的代名詞。不但“哦”“嗯”“呵呵”這樣的詞語成了最高頻的網(wǎng)絡詞語,而且還新生了類似于“不明覺厲”“十動然拒”“喜大普奔”這樣的新新人類語言,甚至還有一些夾雜著英文和阿拉伯數(shù)字諧音的“神語”。這樣的詞語容易拉大代溝和造成溝通障礙,讓他們形成“說了你們也不懂”的傲氣,進而造成“冷暴力”。
“冷暴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長期積累的社會現(xiàn)象。相信只有更多家庭努力做到了解、檢驗和踐行,才能讓家庭重新充滿溫暖的人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