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
摘 要:《禮記·學記》是世界上最早的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比較系統(tǒng)地總結了先秦時期的教育經(jīng)驗。文章結合作者的教育管理實踐,對《禮記·學記》中的教與學相長、揚長而糾短、尊師而重教等教育管理思想進行闡述。
關鍵詞:教育管理思想;教學相長;揚長糾短;尊師重教
中圖分類號:G40-058;G6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31-0027-01
《禮記·學記》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教育學的雛形,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比教育家夸美紐斯的專著《大教學論》早了一千八百多年。《禮記·學記》是對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教育經(jīng)驗的歸納和總結,從多方面對教育觀念進行了系統(tǒng)而又深入的闡述,其中很多觀點今天仍然閃爍著智慧的火花。本文結合作者的教育管理經(jīng)驗,對《禮記·學記》中的教與學相長、揚長而糾短、尊師而重教等教育管理思想進行具體的闡述。
一、教與學相長
《學記》云:“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p>
學生認識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環(huán)節(jié)(“學然后知不足”),就會勤奮學習,不斷增加學識;教師發(fā)現(xiàn)教學的難點(“教然后知困”),進行深入學習和研究,就會不斷增強自身的教學能力(“然后能自強也”),進而幫助學生提高能力。學生自我價值不斷提升的過程,也體現(xiàn)了教師價值和能力的提升。
教師和學生的生命價值就體現(xiàn)在課堂的教與學之中,這是一種雙向進行、互相促進的過程。教師與學生應建立起一種新型的教與學的關系,多注重交流和溝通,教師應按照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差異化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yǎng),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促使教師需要更上一個平臺,不斷豐富知識水平,不斷更新知識儲備,不斷積蓄教育正能量,把“教學相長”作為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一種追求。教師發(fā)展促進學生進步,反過來學生的進步也促進教師的發(fā)展,真正體現(xiàn)學習的力量。
二、揚長而糾短
《學記》云:“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師應該知道學生可能在貪多、過于偏狹、不求甚解和不能持久方面存在問題,這些問題的產(chǎn)生原因及心理狀態(tài)是不同的,教師要多了解,然后才能去糾正。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發(fā)揚學生的長處,糾正他們的不足。例如,考試的本質是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是否端正,學習習慣是否良好,學習方法是否正確,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分析試卷時,不應該僅是簡單的查漏補缺,而要讓學生明白失分的原因。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對對答案,學生必然聽得無趣,效果不佳。因此,教師應該在考試之后幫助學生“長善”而“救失”。分析試卷時,教師可以請做對的學生進行展示,既肯定他們的方法和思路,又讓答錯的學生進行對照和分析,達到“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nèi)省”的效果。這個“長善”,對答對和答錯的學生而言都大有裨益。有時也可以請答錯的學生給出自己的思路,這更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失”在哪里。學生借別人之“長”,糾自己之“失”,取長補短,則學習效果必定事半功倍。
學生進行自我“長善”和“救失”的過程,也應該是教師自我“長善”和“救失”的過程。試卷的分析,也是教師反思自己教學優(yōu)點和不足的過程。通過分析試卷,教師能夠了解自己的教學是否符合新課標要求,是否符合學生的發(fā)展方向。教師以身作則,必然會給學生新的啟示,促使學生的學習更上一層樓。
三、尊師而重教
《學記》云:“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p>
《學記》體現(xiàn)的尊師重教思想在古代有著重要影響,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近年來,時有教師和家長的沖突事件發(fā)生,兩者間的矛盾也比較復雜,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記》的教育倫理思想很有啟示意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作為一種職業(yè),教師和其他職業(yè)沒有本質區(qū)別,社會上的尊師重教觀念也有所淡化。但“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為一個有著幾千年尊師重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國家,我們有必要對之作出符合時代精神的繼承與發(fā)揚。要進一步突出“教師節(jié)”這個節(jié)日的重要意義,持續(xù)讓社會重視教師的作用,同時結合“八禮四儀”教育,把入學之禮和尊師重教結合起來,讓學生從入學之初就懂得“尊師重教”。
就教師而言,必須提升自身素質,恪守職業(yè)道德,潛下心來教學,靜下心來育人,做社會之表率。在教育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樹立遠大志向,使學生勤學、樂學、善學,既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也為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與包容的人文精神創(chuàng)造條件。有了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就會形成。
總之,《禮記·學記》蘊含的教育思想兩千多年來一直在熠熠生輝,其中的教與學相長、揚長而糾短、尊師而重教等教育理念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入學習、思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曾媛媛.論《禮記·學記》的教育管理思想[J].文學教育,2013(07).
[2]樂愛國,馮兵.《禮記·學記》的教育倫理思想及其現(xiàn)代啟示[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