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林
在家鄉(xiāng)小城參加了一個中國和美國的田園詩人交流活動,主題是“當陶淵明遇到梭羅”。這真是“關公戰(zhàn)秦瓊”,充滿了彼此的誤讀。誤讀就誤讀吧,大家跨越太平洋,以詩歌的名義一起偷得浮生幾日閑總是美好的。
客人們都來自美國新英格蘭地區(qū),是應國內(nèi)高校和文聯(lián)的跨文化交流之邀而來。新英格蘭的高校曾多次創(chuàng)設駐校寫作、訪學計劃,邀請中國的詩人、學者赴美交流。此番國內(nèi)提供資金,請他們跨洲越海而來,算是來而不往非禮也。
“新英格蘭地區(qū)”是指美國老牌殖民地六個州,緬因州、佛蒙特州、新罕布什爾州、馬薩諸塞州、羅德島州和康涅狄格州。我們所了解的早期美國文學作品,幾乎清一色是對這一地區(qū)的描繪,著名的有霍桑的小說、愛默生和梭羅的散文隨筆。這里無論是GDP還是消費水平在全美都首屈一指,屬于美國的“北上廣深”。哈佛、耶魯、麻省理工、波士頓大學等一大把美國排名前50的學校都集中在這一區(qū)域,絕對是全球莘莘學子心中的圣地。簡而言之,是清教徒文化最濃的傳統(tǒng)白人精英地區(qū)。
果然,受邀而來的十來位詩人、學者都來歷不凡,或是名校畢業(yè),或是在名校任教。在第一天的交流中,詩人們說起各自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遼遠的曠野、茂密的山林、星羅棋布的冰切小湖(梭羅的瓦爾登湖就是其中代表),還有就是無邊無際的風雪。新英格蘭地區(qū)在阿巴拉契亞山脈的迎風坡上,降雪特別多,隨便一場雪都是一人高厚的雪墻。其實,中國人對那地方并不陌生,我們在“古裝”美劇和美國恐怖電影里看到的大雪皚皚的沉郁風光,很多都發(fā)生在新英格蘭。
有位叫做蘇珊的女詩人,有座50英畝的大農(nóng)場,周圍很遠都沒有鄰居。用她的話是:“因為沒有鄰居,所以才有孤獨的田園詩?!庇形还甬厴I(yè)的80后詩人亨利,立志做梭羅轉(zhuǎn)世,自己建了個20平方米的小木屋獨居深山三年,飲泉水,吃山物,用太陽能發(fā)電。
到了第二天,臺面上的交流儀式都完了,我私下問一位健談的詩人戈爾丁女士,新英格蘭的詩人們都是這么詩意地棲居的嗎?她說:“哪里啊,蘇珊是老富人了。我們都住在城里,有田有地的只是少數(shù)。新英格蘭高校很多,教育和文化水平遠超于美國其他地區(qū),商業(yè)競爭激烈,功利得很!在你們中國,覺得做個農(nóng)民十分辛苦,我們卻十分奢望。”田園令人向往,那就偶爾搞點諸如“莫納諾克山靈修”之類項目,有點像我們國內(nèi)的禪修旅游。
有點對不起美國田園詩人們的是,即便在這黃海之濱的三線小城里,也看不到一點陶淵明筆下雞鳴桑樹巔的影子,相反到處是高樓和汽車,比美國還美國。我們只有帶他們?nèi)┩窟叺娜斯し里L林里,算是田園了一把。此外,還安排古琴表演、民俗古鎮(zhèn)一日游、茶藝展示之類的,把“符號化的中國”盡量展示了一番。
美國人明顯很習慣中國了。桌餐招待,人人都使用筷子,也沒有人提出分餐。大家享用著中國淮揚美食,全程津津有味。到晚上,一伙人找酒吧喝酒,喝嗨了,就完全無問東西了。
我跟他們坦白,自己雖然是個中國業(yè)余作家,可夢想?yún)s是有朝一日能像劉慈欣先生那樣,作品在美國大賣。美國朋友們報以人艱不拆的謎之微笑。
一位名叫馬克龍的教授說,即便在經(jīng)濟發(fā)達的新英格蘭,詩人們都沒有什么錢。“像你一樣,很多人都有一份自己的工作,沒有任何政府扶持,也沒有什么文藝基金支持,都是志愿服務,小范圍集會。大家都有討厭的BOSS、煩人的業(yè)績、沉重的稅負——這就是現(xiàn)代生活?!?/p>
他說的倒也是實情,全世界各國唯有美國不設官方的文化部門,更不會像諸如德國等歐洲國家,大把的基金補貼在文化方面。在實用主義、重商精神的美國,田園與詩歌其實是一場輕奢的“美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