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響水縣運河中心小學 鄭加春
傳統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學生知識的習得、能力的提升,而忽視了美育的滲透,使數學知識變得枯燥乏味。教師要帶領學生挖掘美育元素,將知識與審美有機融合起來,以喚醒學生的審美情操,開啟學生的智慧,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欲望,讓他們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1.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才會主動探求真理,讓學生發(fā)掘數學中蘊含的美育因素,讓學生主動探究美、創(chuàng)造美,感受獨特的美學魅力,從而引發(fā)探究的興趣,愿意主動鉆研數學。
2.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應試壓力下,使數學教學變得模板化,學生獲得“復制”的能力,而創(chuàng)造能力逐漸喪失。美學具有啟智的功能,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獨特的美,可以讓學生喜歡數學,在美的指引下探索真知,從而感受到數學美、運用數學美、發(fā)展數學美。
3.能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在數學中滲透美育知識,將簡潔之美、對稱之美、規(guī)律之美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將已有的經驗與新知融合在一起,能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能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數學中滲透諸多美育知識,可以引發(fā)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啟迪學生的思維,完善學生的品行,讓學生的情操得到陶冶。教師引導學生遵循美的規(guī)律,去感受、發(fā)現數學之美,能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促進美好的追求。
1.教師獨霸課堂現象時有發(fā)生。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獨霸課堂的話語權,學生依舊是課堂的配角,他們被動地接受新的知識,沒有真正地理解教學內容。教師沒有“讓學”,學生失去了自主學習的機會。
2.學生的參與度不高。長期被動接受下的學習形成一種思維定式,限制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學生只有大膽表達、大膽質疑,才能使自己的科學精神得到發(fā)展。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被教師所忽略,他們不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因而課堂的參與度不高,會失去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3.未能因生施教。數學對于小學生而言顯得枯燥無味,有些知識學生難以理解,教師要優(yōu)化教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的傳授、獨立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不同的學生切入點是不同的,教師要尊重差異,因生施教,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進行合理預判。
4.氣氛較為壓抑。數學知識是枯燥的,教師每天以一成不變的講解讓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教師應通過多種方法“刺激”學生,擺脫壓抑的氛圍,使他們愿意聽老師講課,產生對數學的愛。
5.教學評價不完善。教師的評價形式單一,以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每位學生都有其閃光之處,以硬性的成績去評價學生是不全面的。教師的評價缺乏個性,語言比較寬泛,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評價的方法較為局限,不能針對每個學生提出具體明確的意見。
1.激發(fā)動機,激發(fā)情感。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只有融入學習之中,才會對美的體會更深入,才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提高數學技能。如在蘇教版三上《軸對稱圖形》一課的教學中,教者讓學生通過折紙的方式感受圖形的對稱之美,讓他們觀察圖形的特點,通過親手對折圖形,感受圖形的特點,這樣讓學生去自主探索遠比教師的語言講解要有意義得多。接著讓學生討論交流,從數字、字母、漢字、標志中尋找軸對稱,使學生得到進一步的鞏固,也讓數學學習變得更加有趣。在數學學習中,學生只有主動探索,才會使課堂變得活躍,才能使數學教學不再沉默寡言。教師要通過數學故事為學生營造有趣的情境,吸引學生參與思考、練習,才能讓他們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
2.研讀教材,挖掘美育。教材是美育元素的重要載體,教師要重視教材資源,要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把握內容特點,將美育知識融入課堂,讓學生去發(fā)現美、認識美。學生只有將數學知識與思想融合起來,才能發(fā)現美、感受美。教師要加強知識的拓展延伸,不拘泥于教材,向學生充分展示美的因素,讓課堂變得更活躍,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極大的提升。教師要將經驗融入教學之中,引領學生處理教材中的美育元素,為學生帶來愉悅的審美體驗。
3.借助技術,提供環(huán)境。信息時代的到來,多媒體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獲得視聽的感受。如在蘇教版二下“時、分、秒”一課的教學中,教者呈現雅典奧運會上中國選手在劃艇中以0.072秒的優(yōu)勢奪冠的畫面,并配上有關時間的名言,讓學生領悟到時間的寶貴,能喚起學生的情感,讓他們更愛上數學。
4.強化審美,激發(fā)個性。在導入教學中,教師可以用有關數學家的歷史故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體會對數學知識更深層次的理解。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所不足,一旦涉及復雜的知識就會難以理解,教師要運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讓學生能把握問題的本質。學生借助工具去解決問題,就會探尋到解題的思路,就會使問題迎刃而解。
5.提高素養(yǎng),感染人格。很多學生面對新的知識會有畏難情緒,其實數學學科本身就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還要關注他們的情感,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要放下自己的身段,和他們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教師要讓抽象的探究活動變得富有趣味性,能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數學之美,從而增長自己的見識,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思維,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維能力。教師在批改作業(yè)時,要通過評語進行針對性的評價,激勵學生,發(fā)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主動發(fā)展。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尋找數學美育,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元素,讓學生能喜歡上數學,從而變被動為主動,形成主動探索的態(tài)度。教師要通過美育的滲透,幫助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使課堂富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