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錦平
(東莞市東城中心小學,廣東東莞 523120)
“圖書漂流”是一種新鮮而又古老的閱讀方式,對閱讀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近年來,我國開始實行素質教育,以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課外閱讀在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素養(yǎng)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大部分中小學開始開展“圖書漂流”活動,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與閱讀熱情。但由于學生、教師與家長之間缺乏溝通與配合,從而導致該活動流于形式,效果自然不盡如人意。因此,如何利用“圖書漂流”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素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語文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圖書漂流主要起源于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歐洲,在那個物質匱乏、手機等電子產(chǎn)品并不盛行的年代,人們主要是通過閱讀來獲取相應的知識,一些熱愛讀書的人將自己已經(jīng)看完的書籍隨意放在某一個固定的公共場所,如公園的石桌、長廊上,其他人可將這本書拿走,待其看完之后,再放回原位,下一個看到的人可再將這本書拿回去閱讀,這就是“圖書漂流”。這種閱讀方式,能夠讓好書得到分享,讓智慧得到傳播。近幾年來,素質教育已經(jīng)成為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主流,學生課外閱讀素養(yǎng)也逐漸受到學校、老師以及家長的重視。良好的課外閱讀素養(yǎng)不僅能夠讓學生養(yǎng)成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還能改變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從而實現(xiàn)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語文教師可將“圖書漂流”活動引入教學,以此提升學生的課外閱讀素養(yǎng)。
1.選擇合適書籍
班級內部在開展“圖書漂流”活動之前,教師首先要面臨的問題是,學生要讀什么樣的書?什么樣的書對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才是有益的?由于學生在此之前并沒有意識到讀書的作用與價值,從而導致其幾乎沒有任何的閱讀感想或者心得,其自身也不知道自己喜歡讀些什么書。此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以及年齡閱歷等方面出發(fā),為其選擇合適的書籍,讓閱讀成為學生的愛好與習慣,并對其心靈起到滋養(yǎng)作用。以下幾點為筆者的見解:
(1)聯(lián)系教材的文章來選擇合適的書籍。教材中的知識畢竟有一定的局限性,難以滿足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的需求,課外閱讀則是課堂學習的延伸與拓展。因此,教師在為學生選擇書籍的過程中,可以聯(lián)系教材的文章來選擇,如四大名著的白話版,葉圣陶先生、季羨林先生的散文集,中國的文學作品如《論語》《唐詩三百首》《三字經(jīng)》等,外國小說如《項鏈》《霧都孤兒》《窗邊的小豆豆》等。以上這些文學作品都比較適合小學生閱讀,并使得學生的閱讀與理解能力得到更進一步的提高。
(2)依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興趣愛好來選擇合適的書籍。小學生雖然并未形成世界觀與價值觀,但其已經(jīng)開始有了自己的興趣愛好,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依據(jù)其喜好來為其推薦合適的書籍。如一些學生喜歡看歷史類、傳記類的的書籍,教師可以為其推薦《明朝那些事兒》《水滸傳》《卑鄙的圣人:曹操》等;如有些學生喜歡看與動物有關的小說,教師可以推薦《狼王夢》《白象家族》等小說;還有一些學生喜歡破案類型的書籍,教師可為其推薦《名偵探柯南》(漫畫版)、《福爾摩斯探案集》等偵探小說。久而久之,學生的課外閱讀素養(yǎng)自然會得到更進一步的提高。
2.培養(yǎng)閱讀興趣
教師開展“圖書漂流”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從中獲得啟發(fā)與感悟,最終使得個人的素養(yǎng)不斷提高。然而,小學生的自制能力本身就不強,在其眼中,閱讀是一項無聊的、乏味的活動,從而導致其課外閱讀素養(yǎng)無法得到提高。因此,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的過程中,應采取適當?shù)膹娭菩允侄?,如給學生布置一些閱讀任務,讓其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依照教師所傳授的閱讀方法完成閱讀任務,并要求家長參與監(jiān)督,從而幫助學生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久而久之,學生開始對閱讀產(chǎn)生了興趣,并主動去閱讀大量的課外散文、詩歌、小說,自身的閱讀素養(yǎng)也在日積月累中得到相應的提高。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強制性”的要求:
(1)要求學生每周寫一篇讀書筆記。讀書筆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好詞好句,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作者寫的內容中有需要值得我們細細欣賞、細細品味的好詞好句,教師可要求學生摘抄下來,日后細細品味。因此,教師可要求學生每周寫一篇讀書筆記,讀書筆記的內容就是學生覺得寫得好的句子或者段落,每周交一次自己的筆記本,教師仔細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簡短的幾行讀書筆記,不僅說明了學生的閱讀情況,還代表了學生的閱讀質量。
(2)要求學生主動上臺演講。小學生雖然年紀小,但是膽量卻并不小,他們會希望自己努力的成果能夠得到別人的贊賞與肯定。因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三分鐘演講活動,每天上課之前,教師可以讓一位學生上臺講講自己這段時間的閱讀情況,包括自己閱讀了多少本書,哪一本書令自己印象最深刻,有什么閱讀體會,等等。學生講完之后,教師應給予表揚與肯定,并提出幾點中肯的建議,讓其能主動去提高閱讀的質量,從而讓學生能堅持閱讀,并把閱讀當作自己學習生活的一部分。
(3)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會。讀書交流會,也就將學生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自己這段時間的讀書情況,從而加深其閱讀體會,以進一步提高課外閱讀的效果。教師在召開讀書交流會時,為防止某些學生無法參與到交流與討論當中,教師可對學生進行隨機分組。首先,讓班長分別統(tǒng)計學生這段時間讀過的書籍,看看哪些圖書的漂流次數(shù)最多,總共有多少學生讀過。其次,根據(jù)統(tǒng)計的結果進行分組,讀過同一本書的學生為同為一組,并就這本書進行交流與討論,從而加深學生的認識與理解,讓智慧得以在同學間傳遞。
3.提高閱讀效果
在開展“圖書漂流”活動時,教師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問題,圖書管理方面就容易出現(xiàn)許多問題,如大部分學生認為看的書籍不是自己的,便會在書籍上亂寫亂畫,從而影響了圖書的下一次漂流。因此,教師可以為每一本書安排一個管理者(一般是這本書的主人),每個學生都要負責保管1—3本書,并密切關注這本書的“漂流”情況,以避免書籍發(fā)生大程度的破損或者失蹤。管理者在借出書籍之前,需要做好相應的登記,借閱者歸還書籍時,管理者需要檢查書籍的破損情況,以方便下一次的“漂流”。通過有序的管理,“圖書漂流”活動得以有序進行,而學生愛護圖書意識也得到相應的增強。
作為圖書的管理者,其必定是第一個讀這本書的人,并在仔細的閱讀之后向其他學生推薦這本書。為了能夠提高其他學生對這本書的興趣與熱情,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圖書推薦會,讓學生先給書包上封面,在封面上寫下自己的一些讀后感。隨后,學生在圖書推薦會上向其他學生推薦這本書,詳細解說這本書好在哪里,自己讀后有哪些感想,等等。等待學期結束以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分別說說自己這學期讀過最好的書是哪幾本書,分別是誰推薦的,而推薦人則是本學期的圖書漂流活動的“優(yōu)秀推薦人”。久而久之,學生便能深刻感受到讀書的樂趣,班級上自然會形成一股讀書的風氣。
[1]周麗君.讓圖書在班級“漂流”起來[J].語文天地,2016,(09).
[2]茆小梅.別樣“漂流”,讓兒童閱讀自動起來[J].小學教學(語文版),2012,(12).
[3]陶鶯.新視角新漂流——多角度探索班級圖書漂流活動策略[J].山東教育,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