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 李文靜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商家利用“霸王條款”免除自身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排除消費者權利的行為不時發(fā)生。當你在美容卡、健身卡、消費卡上看到“本店擁有最終解釋權”,在購物時瞧見店里掛著“打折商品、珠寶首飾概不退換”,與朋友外出用餐時在飯店里看到“禁止自帶酒水”,你就已經(jīng)是“霸王條款”的受害者了。
“明坑躲不過,暗箭更難防?!?/p>
這是自研究生畢業(yè)后就在北京工作的林曉娟對租房經(jīng)歷的總結。
“剛來北京時,我在同學的幫助下租了一間面積在5平方米左右的臥室,房間里只有一張單人床、一個桌子、一個簡易衣柜。租金是押一付三,這樣算來,第一次交房租需要交到7月份??墒墙涣朔孔鉀]兩天,隔壁就搬進來一對夫婦,他們的合同簽到5月,因為中介和房東簽的合同是到5月份?!绷謺跃昊貞浾f,“多交兩個月的錢還不算完。我住的那段時間,沒有人來收過水費。可是,中介竟然以我沒有交水費違約為由,要求我賠償兩個月的房租,而且必須在3天內(nèi)搬走。”
后來,林曉娟和中介結算押一付三里剩下的錢,“中介以沒時間驗房為由一直拖著。之前,我曾見過其他人退房的情形,中介經(jīng)常以房間里的電器損壞為由,要求扣款。想到這些事,我就對中介說,房間內(nèi)所有設施按損壞計算,我只要剩下的錢。聽我這么說,中介態(tài)度立馬轉變,全程微笑”。
最后的結果是,交了4個月的房租,只拿回來一個半月的錢。不過,這并非是林曉娟遭遇的最離譜的租房“霸王條款”。
回憶起這4年的租房遭遇,林曉娟依然很謹慎:“你要是租房,就一定要認真地多看幾遍合同再落筆,否則后患無窮?!?/p>
在記憶中,某個夏日的晚上,林曉娟剛打開熱水閥門準備洗澡,燃氣熱水器就“砰”的一聲著火燒毀了,墻面、灶臺也受到牽連。經(jīng)查,這次起火是由燃氣熱水器老化引發(fā)的。事后,中介安慰林曉娟說:“沒事,讓房東換個新熱水器就行。”
半年后退房時,中介說熱水器在居住期壞了,按合同約定不能退800元押金。林曉娟翻開合同看到里面確有一條:“房屋內(nèi)家具完好,租住期間如有損壞,押金不退,照價賠償?!敝薪橛终f地板有開裂、桌角有缺損,沒有太多經(jīng)驗的林曉娟嚇得不敢再讓中介驗房,只得忍氣吞聲不要那800元。
“說實話,就是那條‘房屋內(nèi)家具完好,租住期間如有損壞,押金不退,照價賠償讓多少租房者吃了虧,而且有苦說不出?!绷謺跃暾f,之后,她在籌備結婚事宜時也遭遇了“霸王條款”。
“租婚紗時比較匆忙,店員強調訂單生成之后不能退換?!绷謺跃暾f,她當時覺得這個規(guī)定不合理,但也來不及理論,“后來我感覺不合適想退訂單,店員就以各種理由推脫?!?/p>
結婚后,林曉娟考慮生孩子的事情,可是工作單位在員工守則和勞動合同里規(guī)定“女職工如果計劃懷孕,必須先經(jīng)公司批準,否則不享受相關福利待遇”。
雖然這個規(guī)定明顯不合理,女員工也都有異議,但公司照樣執(zhí)行不誤。林曉娟盤算了一下,公司有好幾名女員工都有懷孕的打算,自己又不想放棄現(xiàn)在的職位和福利,而要排隊還不知什么時候才能輪到。于是,她備下一份厚禮,和家人專程拜訪了公司某位領導,生孩子的計劃才得以批準。
林曉娟說,她所在的公司還算是“人道”的。她的一位朋友在另一家企業(yè),那家單位直接明示“女員工3年內(nèi)不得生育”。
如今,林曉娟的兒子已經(jīng)上小學了,也加入了思維邏輯培訓、英語培訓的課外輔導隊伍。
林曉娟花了數(shù)千元,在一家比較大的英語培訓中心給孩子報了名,培訓中心承諾考試成績達到95分以上,否則就退款。
第一年,兒子期末考試成績沒有達到目標。林曉娟想問問培訓中心,可還沒開口提退款,對方就指著墻上的告知書說,“考試成績是以我們的為準,學校的成績不作為依據(jù)”。
某報社對2005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5.3%的受訪者現(xiàn)在還會遇到商家的“霸王條款”,“禁止自帶酒水”和“特價商品不退換”是受訪者最常遇到的“霸王條款”。66.2%的受訪者通常能識別商家的“霸王條款”,33.8%的受訪者對此不清楚。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對商家的‘霸王條款不敏感?!北本┦忻裢趺烧f,她的一個朋友買過卡面標注1年有效期的電影卡,到期時余額還有800多元,“我的朋友聯(lián)系客服要求延長使用期限,對方理直氣壯地說不能延長??墒?,國家有明確規(guī)定,預付式會員卡是不允許設置使用期限的”。
不過,記者調查了解到,多數(shù)消費者對“霸王條款”比較敏感。除了極少數(shù)人稱“已習以為常”或者“很少注意到”外,有不少受訪者反映,由于合同由經(jīng)營者制定并提供,消費者雖然心里清楚也不愿意,但個人力量太小,往往只能被迫接受。因此,大多數(shù)消費者在面對“霸王條款”侵權時,往往都“不想找事,被迫接受”。
在采訪中,不少消費者向記者提到了一個說法——“最終解釋權”。不少受訪消費者認為,這一說法是商家使用頻率最高,也是最讓消費者無奈的。
事實上,關于“最終解釋權”引發(fā)的糾紛屢見報端,涉及餐飲、美容、百貨購物、旅游等多個領域,有些甚至鬧上法庭。
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這類案例多出現(xiàn)于會員卡、優(yōu)惠券、VIP折扣這些“聽上去很劃算”的促銷方式中。在名目繁多的說明條款里,不少商家都會利用“最終解釋權”打埋伏。一旦交易發(fā)生糾紛,商家就亮出“護身法寶”,消費者多半忍氣吞聲,自認倒霉。
對于“霸王條款”,林曉娟也曾經(jīng)試圖維權,但最后的感覺卻是“耗不起”。
不久前,林曉娟在某商場購買了一雙打折皮鞋,可是鞋的內(nèi)幫掉色,把她好幾雙淺色襪子甚至腳趾都染色了。林曉娟找到商場退換,對方稱一則沒有質量問題,二則“打折、特價商品我們規(guī)定是不能退的”。
“我決定理論一下,專門請了半天假。商場人員堅持要我拿出鞋子質量不合格的鑒定證明才退。但一想,耗時間費精力,忙碌的工作耽誤不起?!绷謺跃暾f。
深受“霸王條款”之害的林曉娟,經(jīng)常和同事開玩笑說,生活處處存“霸王”,電影院“謝絕自帶食品飲料”、餐館要收開瓶費、出門旅游“發(fā)生人身意外,旅行社不負責任”……
在王蒙看來,面對商家的“霸王條款”,有時打幾個電話就能維護自己的權益,“生活中要不怕麻煩,現(xiàn)在消費者有很多渠道可以發(fā)聲和維權,遇到損害自己利益的事情,絕對不能忍氣吞聲,要勇敢地站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