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滿慶
(青海省互助縣豐之源農牧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青海 互助 810500)
目前青海省互助縣內種植的馬鈴薯主要品種主要有:下寨65、青薯2號、青薯9號、隴薯5號。
解決了自然降水被大量蒸發(fā),降水保蓄率和利用率低、春季作物無法下種或出現(xiàn)“卡脖子”旱導致減產等問題;破解了困擾旱作農業(yè)區(qū)降水利用率低的難題,從根本上改變了青海省旱作區(qū)農業(yè)生產小旱小災、大旱大災、年年遭災、年年抗旱的被動局面,結束了旱作農業(yè)產量低而不穩(wěn)的歷史。
全膜覆蓋雙壟集雨栽培是在田間起大小雙壟后,用地膜全覆蓋,在壟內播種作物的種植技術。
地膜作用:增溫、保墑、防除雜草。
選擇地勢較為平坦、土壤肥沃、土層較厚的梯田或緩坡(15度以下)旱地。
前茬作物收獲后至封凍前,及時深耕耙地,起壟覆膜。此時覆膜能夠有效阻止秋冬春三季水分的蒸發(fā),最大限度地保蓄土壤水分,解決了旱作區(qū)作物因春季土壤墑情差和降水稀少造成出苗困難和前期生長受到抑制的問題,秋季全覆膜土壤濕度可提高40%。
覆膜前每畝施有機肥2~3m3,馬鈴薯配方肥(40%)50 kg 或尿素 30~40 kg、磷酸二銨 15 kg(過磷酸鈣40~50 kg)、硫酸鉀20 kg翻入土壤耱平。然后用起壟機耕翻起壟,要求壟溝寬窄均勻,壟脊高低一致。最后用120㎝的地膜全地面覆蓋,兩幅膜相接處在小壟中間,用相鄰的壟溝內的表土壓實,每隔2 m橫壓土腰帶,覆膜后1周左右,地膜緊貼壟面或在降雨后,在壟溝內每隔50 cm打孔,使壟溝內的集水能及時滲入土內。
地下害蟲危害嚴重的地塊,整地起壟時,每畝用40%辛硫磷乳油0.5 kg加細沙土15 kg或樂斯本200 g拌細沙土15 kg,制成毒土后撒施,連作或隔1~2年種植馬鈴薯的地塊用55%敵克松0.4~0.8 kg/畝拌入細土撒施殺菌;起壟后用氟樂靈乳油每畝100g對水后全地面均勻噴霧,然后覆蓋地膜。
選擇優(yōu)質高產脫毒種薯。種薯切塊不宜過小,切塊重量不低于30 g,每塊帶有1~2個以上的芽眼。4月中下旬用打孔點播器種植,株距為25~30㎝,每畝保苗3500株左右。先用點播器打開第一個播種孔,將土提出,放在旁邊,孔內點籽,打第二個孔后,將提出的土放在第一個孔口,覆蓋了第一個孔,以此類推,播種要對地膜的破損少,膜面干凈沒有浮土,且播種深度一致,為18~20㎝,使出苗整齊均勻。
播種后25 d出苗。出苗期間注意觀察,如幼苗與播種孔錯位,應及時放苗,以防燒苗,播種后遇降雨,會在播種孔上形成板結,應及時將板結破開,以利出苗;出苗后查苗、補苗和拔出病苗。馬鈴薯對硼、鋅微量元素比較敏感,在開花和結薯期,每畝用0.1%~0.3%的硼砂或硫酸鋅、0.5%的磷酸二氫鉀、尿素水溶液進行葉面噴施,一般每隔7 d噴一次,共噴2~3次,畝用溶液 50~70 kg。
一般在9月中旬以后,大部分莖葉枯黃或根據(jù)市場適時收獲,收獲后及時整地并清除廢地膜。 2014年全膜馬鈴薯平均畝產2855 kg,比露地栽培平均畝產2388.9 kg,全膜栽培產量比露地栽培增產19.5%,大薯率提高15%以上。
2.1.1 癥狀:主要為害葉片、莖和塊莖。病斑在葉片上,多發(fā)生于葉尖和葉緣,初為黃褐色,不規(guī)則形,天氣潮濕多雨時,病斑迅速擴大,外緣呈水浸狀,生有一圈白色霉狀物。葉片背面更明顯,常成霉輪狀,為此病的特征。病葉很快腐爛變黑,發(fā)出特殊的腐敗臭味。
2.1.2 病原:屬真菌藻狀菌的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屬。菌絲無色,無隔膜。
2.1.3 侵染循環(huán):馬鈴薯晚疫病主要靠帶菌種薯傳播和越冬。種薯帶菌播種出苗后,形成中心病株,遇潮濕天氣,病斑上產生孢子囊,侵害周圍病株,病菌借氣流傳播,在田間多次重復侵染。
2.1.4 防治方法:選育抗病品種,種植無病種薯,及時消滅中心病株,是防治晚疫病的主要環(huán)節(jié)。(1)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晚疫病經濟而有效的途徑。(2)選種無病種薯是防止初侵染的主要環(huán)節(jié)。(3)噴藥防治。開花前后定期噴施保護性殺菌劑-百菌清75%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當環(huán)境有利于病害發(fā)生時,使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系統(tǒng)性防治,每隔7 d噴一次?;蛘咴隈R鈴薯晚疫病發(fā)病初期噴施68.75%銀法利懸浮劑75ml/畝防治效果最好。甲霜靈不可長期使用,以勉產生抗藥性,交替用藥效果較好。(4)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平衡施肥,合理密植,改善通風透光條件,促進健壯生長,提高抗病能力。
2.2.1 癥狀:此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主要依靠帶菌種薯傳播,通過傷口侵入,生活于種薯表皮組織的細胞間隙,沿維管束擴展。病株矮小,生長衰弱,葉片黃化,地下莖的皮層與髓部變黑,表皮破裂,呈水漬狀腐爛。變黑部分直達母薯,薯肉濕軟腐敗,發(fā)出酸臭氣味。
2.2.2 發(fā)病條件:高溫利于發(fā)病,土壤嫌氣條件,能使帶病薯塊較快腐爛。土壤干燥,病害不易擴展。貯藏時過濕,常使輕病薯塊腐爛,形成爛窖。播前切薯時,病菌能通過切口和傷口接觸傳播。
2.2.3 防治方法:(1)選種抗病品種;(2)挑選種植脫毒種薯;(3)改善貯藏條件:貯藏窖勿過濕,注意通風,剔除病薯,防止傳染;(4)整薯播種或用0.1%高錳酸鉀液消毒;(5) 嚴格選地,實行輪作;(6) 藥劑拌種:用55%敵克松按種子量的0.7~0.81/1000進行拌種,當天拌種當天播種。
2.3.1 癥狀識別:此病是一種細菌性維管束病害,可引起地上部分莖葉萎蔫,地下塊莖發(fā)生環(huán)狀腐爛。從薯皮外觀不易區(qū)分病、健薯,病薯僅臍部皺縮凹陷變褐色,在薯塊橫切面上可看到維管束環(huán)變黃褐色,有時輕度腐爛,用手擠壓,有黃色菌膿溢出,無氣味。發(fā)病輕的病薯只部分維管束變色,切面呈半環(huán)狀或僅在臍部稍有病變;感染嚴重的薯塊,因受到其他腐生菌的感染,可使維管束變色而腐爛,用手擠壓時,皮層和髓部即可分離。感病嚴重的薯塊作種薯時不出芽,或出芽后即死亡,造成缺苗斷壟。
早期病苗出土晚,生長緩慢,植株瘦弱,葉片卷曲發(fā)黃,自下往上逐漸萎蔫枯死,此類病株多數(shù)不結薯,即使結薯也少而小,易爛掉。晚期病苗,開花后顯病,頂部葉片變小,葉子脫水變色,有1~2個枝條或全部枝條萎蔫下垂,變枯黃,能結薯,但所結薯多在地里腐爛。
2.3.2 防治措施:馬鈴薯環(huán)腐病應采用以控制種薯傳病和選用抗病品種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建立無病留種田。精選種薯,嚴格拔除病株,單收單藏,專作留種用。切片消毒與藥劑浸種。切塊播種時,切刀先用75%酒精消毒。播種前每100 kg種薯用55%敵克松可溶性粉劑70~100 g加適量干細土拌種,或用36%甲基托布津懸浮劑800倍液浸種薯,或用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薯,均有一定防治效果。
馬鈴薯是無性繁殖作物,優(yōu)良品種連年種植會受到各種病害的侵染,尤其是馬鈴薯病毒病會導致馬鈴薯嚴重退化,造成馬鈴薯產量降低20%~50%,嚴重的達80%以上,甚至絕收,嚴重阻礙馬鈴薯生產的發(fā)展。
馬鈴薯病毒病是馬鈴薯“退化”的主要原因,目前發(fā)現(xiàn)可侵染馬鈴薯的病毒有20余種,在我國嚴重發(fā)生的馬鈴薯病毒病有6種(見表1)。
表1 我國嚴重發(fā)生的馬鈴薯病毒病
防治方法:培育和利用抗病、耐病品種;通過馬鈴薯脫毒技術,恢復品種優(yōu)良特性;切斷傳播途經,重點防治蚜蟲;栽培和藥物防治。
2.5.1 為害癥狀:馬鈴薯早疫病發(fā)生較晚疫病稍早。主要為害葉片,病斑近圓形,身褐色,與健康組織有明顯界線。濕度大時,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層,發(fā)病嚴重的葉片干枯脫落,田間一片枯黃。一般下部葉片先發(fā)病,逐漸向上蔓延。塊莖很少發(fā)病,發(fā)病塊莖產生暗褐色稍凹陷圓形或近圓形病斑,邊緣分明,皮下呈淺褐色海綿狀干腐。
2.5.2 發(fā)生規(guī)律:以分生孢子或菌絲在病殘體或帶病薯塊上越冬,翌年種薯發(fā)芽病菌即開始侵染。病苗出土后,其上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擴大。高溫多濕,植株生育衰弱,利于早疫病的蔓延和侵染,發(fā)病較重。受病葉片常提早干枯,降低塊莖產量。
2.5.3 防治方法:(1)加強栽培管理,要盡可能減少馬鈴薯生長的逆境狀況,保證植株需要的水肥條件,促進植株生長健壯,提高抗病能力;(2)收獲后深耕滅茬,減少翌年初侵染源;(3)馬鈴薯封壟后,植株生長穩(wěn)定期開始,每隔10 d噴施一次保護性殺菌劑-百菌清75%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在田間發(fā)現(xiàn)早疫病癥狀時及時噴施治療性殺菌劑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7 d噴1次,共噴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