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偉 白玉連 李 倩
(1.巴彥淖爾市植保植檢站,內蒙古 臨河 015000;2.杭錦后旗多種經營管理站,內蒙古 杭錦后旗 015400;3.巴彥淖爾市農牧業(yè)科學院,內蒙古 臨河 015000)
膜下滴灌,是在膜下應用滴灌技術,這是一種結合了以色列滴灌技術和國內覆膜技術優(yōu)點的新型節(jié)水技術。近年來,巴彥淖爾市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黃河來水量逐年減少,玉米、小麥等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達到500多萬畝,約占全市農作總播面積的50%以上,農業(yè)用水和黃河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已經成為制約全市農業(yè)發(fā)展的一大問題。發(fā)展膜下滴灌技術能提高農業(yè)灌溉用水利用率,促進農業(yè)經濟的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有效途徑。
2018年,巴彥淖爾市滴灌應用面積為187萬畝,主要集中在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后旗及磴口縣,其中,烏拉特前旗應用面積為104萬畝,烏拉特中旗40萬畝,烏拉特后旗8萬畝,磴口縣22.7萬畝。
應用膜下滴灌的作物包括玉米、向日葵、番茄及瓜類,其中,玉米膜下滴灌面積141萬畝,占膜下滴灌耕地面積的75.4%;向日葵應用面積32.5萬畝,占膜下滴灌耕地面積的17%;番茄、瓜類等13.5萬畝,占膜下滴灌耕地面積的7.2%。
玉米膜下滴灌施用的肥料主要有磷酸二銨、尿素及硫酸鉀復合肥3種肥料。其中,磷酸二銨及硫酸鉀復合肥用作基肥,畝用量分別為25 kg、5 kg;尿素作為追施肥料,畝用量36.4 kg(詳見表1)。
表1 玉米膜下滴灌下化肥使用情況
玉米膜下滴灌灌水量每畝約為188 m3,灌水次數為8次,與渠灌比較每畝節(jié)水184 m3,節(jié)水率為49.5%(詳見表 2)。
表2 玉米膜下滴灌下灌水量情況
玉米膜下滴灌總投入634元/畝,產出1222元/畝;渠灌總投入818元/畝,產出1115元/畝。玉米膜下滴灌較大田渠灌每畝增收305元(詳見表3)。
表3 玉米膜下滴灌種植效益
巴彥淖爾市目前玉米膜下滴灌主要集中在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和烏拉特后旗沿山一帶,膜下滴灌應用面積約占玉米種植面積三分之一;其他地區(qū)推廣應用面積較小,尤其是臨河區(qū)、杭錦后旗、五原縣,膜下滴灌技術鮮有使用。
巴彥淖爾市農民長期形成的大水漫溉和過量施肥習慣,滴灌施肥系統(tǒng)也存在施肥量過大情況。磷酸二銨及硫酸鉀復合肥用作基肥,畝用量分別為25kg,5kg;尿素作為追施肥料,畝用量達36.4 kg。并且追肥時期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過量施肥帶來的一系列環(huán)境問題已嚴重影響巴彥淖爾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因此,急需改善目前的施肥結構不合理問題。
項目通過調查常規(guī)地膜、黑膜、藥膜、液態(tài)地膜及降解地膜下雜草種類、數量、重量,分析不同類型地膜除草效果。
研究結果表明:(1)膜下滴灌種植模式下,黑膜具有較好的抑草效果,可有效較低膜下雜草數量及產量;(2)藥膜抑草效果與普通地膜差異較小,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藥劑在作物生育中、后期大量揮發(fā)、分解,從而失去抑草效果;(3)降解膜、液體膜抑草效果較差,尤其液體膜基本不具備抑草作用;(4)膜下滴灌條件下,覆蓋黑膜具有一定的增產、增收效果,增產比例達12%,增收比例達22.4%。
項目針對河套灌區(qū)多年來氮肥用量偏大造成的一系列環(huán)境污染問題,以及近年來水資源越來越緊缺的現(xiàn)狀,開展玉米膜下滴灌減量施肥試驗,探尋玉米主產區(qū)在滴灌條件下的減水減肥技術及需肥規(guī)律研究。
研究結果表明:(1)應用膜下滴灌較渠灌節(jié)水15%,玉米增產6%,經濟效益增幅35.4%;(2)適量減少氮肥、磷肥用量不會造成玉米減產、減收,其中,氮肥減量12%、24%對玉米產量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