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宮是產生月經和孕育胎兒的器官,易出現各種婦科疾病,其中最常見的是子宮內膜息肉,導致病人陰道出血、痛經及不孕癥等一系列癥狀。從育齡期開始一直到絕經期,各個年齡段的女性都可以患該病[1]。病人臨床表現為陰道少量不規(guī)則出血、月經不調、月經量過多等,往往導致病人貧血,影響女性身體健康。宮腔鏡手術具有損傷小、恢復快、治療效果顯著等優(yōu)點[2],被廣泛應用于子宮內膜息肉的治療[3]。術中病人因手術、麻醉,不能自主翻身,身體局部組織受壓,血液循環(huán)障礙,局部組織缺氧、缺血及營養(yǎng)不良可導致局部壓瘡。外科手術中有體位改變的病人是壓瘡的高發(fā)人群[4]。壓瘡形成的相關因素包括手術時間、手術體位、麻醉因素、病人情緒緊張等。壓瘡發(fā)生的時間與手術時間關系密切,手術時間越長,局部組織缺血時間越長。術中壓瘡的危險指數是>2.5 h[5],王俊杰等[6]認為,手術時間>4.0 h后,每延長30 min,壓瘡發(fā)生率將增加33%。宮腔鏡手術病人要求取膀胱截石位,膀胱截石位比仰臥位更易發(fā)生壓瘡。麻醉過程中,部分病人會發(fā)生低氧血癥,麻醉藥物的應用,導致病人血管擴張、血流緩慢,局部缺血、缺氧形成壓瘡[7]。病人進入手術室后,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情緒緊張,腎上腺素分泌增高,糖皮質激素生成及蛋白質合成遭到抑制,也是壓瘡危險因素之一。消毒液的使用、床墊皺褶、備皮致皮膚損傷及移動病人時動作粗暴均可導致壓瘡發(fā)生率增加[8]。為了探究行宮腔鏡電切術病人出血導致貧血與術中發(fā)生壓瘡的關系,選取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山西省中醫(yī)院婦科就診的156例子宮內膜息肉病人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我院婦科就診的子宮內膜息肉致異常出血的156例病人為研究對象,年齡26歲~65歲(38.13歲±5.21歲)。選擇其中78例貧血的病人作為觀察組,78例非貧血病人為對照組。所有病人均實施宮腔鏡電切術。術前常規(guī)檢查血、尿、便常規(guī)、凝血系列、肝腎功能,進行陰道分泌物檢查,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病人血常規(guī)中血紅蛋白與血小板含量的統計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血常規(guī)中血紅蛋白與血小板含量狀況 例
1.2 研究方法
1.2.1 手術配合
兩組病人均行宮腔鏡電切術,術前檢查符合手術標準,對病人進行常規(guī)術前準備,宮腔鏡電切手術均采用截石位,擺放截石位時協助病人平臥于手術床上,動作輕、穩(wěn)、準,避免皮膚張力過大。臂部齊床緣,腿架固定穩(wěn)固,腘窩自然彎曲下垂,兩腿寬度45°,擺正膝關節(jié),以免引起腓骨神經損傷,雙腘窩下墊凝膠墊,腘窩處用固定帶固定,防止病人意外發(fā)生。雙上臂置于對應體側避免外展損傷神經。做好術中病人的保暖措施,盡量減少暴露,以增加皮膚的受壓耐受。由麻醉師對病人實施靜脈全身麻醉,由經驗豐富的婦科醫(yī)生使用宮腔鏡進行手術。
1.2.2 壓瘡風險評估
術前評估病人有無壓瘡危險因素,特別是年老、體質差、手術時間長的病人應作為重點評估對象[9]。找出可能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制定出預防措施。由巡回護士根據《手術病人壓瘡風險評估表》對兩組病人進行壓瘡風險評估。評估內容包括:病人年齡、體重指數、局部皮膚情況、活動情況、有無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合并癥;術中觀察病人的體溫、血壓、預估手術時間、失血量、預計術中施加的外力、手術體位的改變及麻醉方式等。評估基本情況后,根據病人血常規(guī)檢查結果評估病人是否貧血及貧血程度。12分以下為低度風險,12分~22分為中度風險,22分以上為高度分險。手術結束后由巡回護士觀察病人受壓部位的皮膚有無發(fā)紅、壓破等壓瘡的發(fā)生并做記錄。
1.2.3 術中壓瘡預防
室溫保持在23 ℃~25 ℃,采用截石位手術的病人身下的床單更易發(fā)生皺褶,壓迫時間過長就易出現壓瘡[10]。消毒過程手術床單保證不潮濕,減輕病人不適,也降低了手術切口感染的機率[11]。另外膀胱截石位一定要擺放合理,保護枕部、骶尾部、腘窩,腿部及足踝部[12]。腘窩處固定帶松緊應容一指,避免壓迫局部血管和神經[13]。術中由巡回護士每隔半小時為病人輕揉按摩受壓部位,緩解血運障礙,防止壓瘡及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術中如實記錄皮膚護理情況,含按摩的次數與時間。
1.3 效果評價
手術結束后,觀察并記錄兩組病人的壓瘡風險分值及是否發(fā)生壓瘡。
1.4 統計學方法
2.1 兩組病人壓瘡風險評估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壓瘡風險評估情況比較
2.2 兩組病人壓瘡發(fā)生情況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壓瘡發(fā)生情況比較
子宮內膜息肉是一種慢性病,常導致子宮異常出血,并會引發(fā)多種婦科炎癥,如果內膜出現潰瘍或破損,病人就會出現間歇性或持續(xù)性出血。如果息肉血液供應豐富,病人的出血量就會比較多,往往導致病人貧血。子宮內膜息肉傳統治療方法是采用藥物治療或反復多次刮宮,如果效果不好,需要采取子宮切除術。隨著宮腔鏡在臨床上的發(fā)展,宮腔鏡下子宮內膜電切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行宮腔鏡電切術的病人發(fā)生貧血對術中壓瘡的發(fā)生是隱形的一大因素[14]。而壓瘡又是評價手術室護理質量最重要的指標,壓瘡的發(fā)生影響病人的預后恢復,增加病人病痛。因而,給予病人行手術治療,尤其是對手術中采用截石位的貧血病人舒適的防壓瘡護理,對減少壓瘡的發(fā)生尤為重要。隨著整體護理的深入,結合手術室護士術前訪視,強化術中壓瘡預防理念,對壓瘡危險因素進行評估,對高危貧血病人給予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可能避免術中壓瘡的發(fā)生。通過實施術中壓瘡預防措施,完善了手術室整體護理,提高了手術室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對于行宮腔鏡電切的病人術前評估其是否貧血,結合評估結果制定針對性預防措施[15],能加快病人術后恢復,盡早出院,同時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