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傳富
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510),鄭道昭出任光州刺史、平東將軍。光州統(tǒng)領3郡14縣,所轄面積即今天的膠東半島區(qū)域,位于今山東省平度市的天柱山即在其轄境內?!段簳份d鄭道昭“政務寬厚,不任威刑,為吏民所愛”,公務之暇,率僚佐,攜道俗,求仙訪道,談玄說易,流連山水,賦詩鐫字,在云峰、天柱、大基山上共主持刊造刻石32處。其中在天柱山(平度市北50里)為其父刊造《鄭文公碑》(上碑),并作《東堪石室銘》一首,題記二處。鄭道昭于延昌二年(513)離任光州,51年之后,其三子鄭述祖于北齊河清三年(564)出任光州刺史,天統(tǒng)元年(565)在天柱山留下了《天柱山銘》和《天柱山頌》兩處隸書刻石。
另外,天柱山上還有東漢中平三年刻石一處,東魏姚保顯造石塔題記一處。略述如下。
鄭道昭,字僖伯,自號中岳先生,北魏滎陽開封(今屬河南)人,中書令鄭羲次子?!段簳贩Q其“少而好學,綜覽群言”“好為詩賦,凡數(shù)十篇”。歷官秘書郎、通直散騎常侍、國子祭酒、秘書監(jiān)、滎陽邑中正、平東將軍、光青二州刺史等。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卒,贈鎮(zhèn)北將軍、相州刺史,謚“文恭”。
《鄭文公上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jiān)鄭文公之碑》,位于天柱山之陽,碑身由一塊天然碑狀石稍加琢磨而成,屬摩崖類刻石。碑高350厘米,寬150厘米。碑文正書19行,滿行50字,計881字,是鄭道昭為其父鄭羲主持刊造的功德碑,鐫刻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511)。同年,他在萊州云峰山之陰覓得一塊更為理想的摩崖巨石,又重刊一通。碑文內容基本相同,只是字數(shù)增加到1244字,字體也略大。為便于區(qū)分,先刊者稱《上碑》,后刊者稱《下碑》。二碑從風格上看出于一人之手,但均不署書丹人姓名。
《鄭文公上碑》的內容是為滎陽鄭氏家族歌功頌德,重點記述了鄭羲的生平和事跡。據(jù)《魏書》本傳,鄭羲,字幼麟,北魏滎陽人,出身名門望族,仕至中書令、秘書監(jiān),封南陽公。曾出任安東將軍、兗州刺史。晚年,因其女為孝文帝嬪妃,而一躍成為官高位顯的皇親國戚。鄭羲為人貪鄙,“多所受納,政以賄成”,甚至還干出了“東門受羊酒,西門酤賣之”的勾當,為人所不齒。碑文中“德政寬明,化先仁惠。不嚴之治,穆如清風”之句全是顛倒黑白的諛墓之詞。鄭羲于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卒于西兗州刺史任上,次年葬于滎陽三皇山之陽。在議定謚號時,尚書奏謚曰“宣”,孝文帝以“羲雖宿有文業(yè),而治闕廉清”,秉公而改謚為“文靈”。依謚法,“博聞多見曰文,不勤成名曰靈”,這個謚號對作為名門望族的鄭氏家族來說頗不光彩,更不便在墓前立碑。鄭道昭出任光州刺史的第二年,便在天柱山和云峰山接連為其父主持刊造了兩通摩崖功德碑,碑文中公然把朝廷賜謚的“靈”字刪去,稱為“文公”。為先人頌德的墓碑不立在墓前,而刻在千里之外的摩崖上,這種情況極為罕見,鄭道昭用心可謂良苦。此時鄭羲已故去19年,鄭道昭封疆在外,遠離京師,私自刪改其父謚號,涂飾劣跡,炫耀家族榮光。鄭道昭的這個目的其實并未達到,北齊修《魏書》時還是如實記下了鄭羲及其族人的種種惡行。而留下的兩通碑刻卻以其書法之精絕成了藝術瑰寶,大概是他所始料未及的。
天柱山孤峰秀峙,山勢峻峭?!多嵨墓媳风澇芍蠹偶艧o名,五六百年之久不為人知。北宋末年,金石學家趙明誠在其所著《金石錄》里首次收錄,也并未引起人們的關注,直到清代中后期,一批杰出的書法藝術家,如阮元、包世臣、葉昌熾、康有為等,因不滿流于庸俗的“館閣”書體和萎靡柔弱的帖學書風,大力倡導粗獷雄渾、豪逸疏宕的魏碑書法,于是隱藏了千年之久的魏碑珍品《鄭文公碑》終被世人所知。阮元以金石學家身份,精研書學,著《南北書派論》,崇北抑南,并親登云峰山訪碑,收入《山左金石志》。包世臣著《藝舟雙楫》,大力提倡北碑,評論《鄭文公碑》時說:“北碑體多旁出,《鄭文公碑》字獨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薄按吮钟馇а?,其空白之處,乃以摩崖石泐,讓字均行,并非剝損,真文苑奇珍也。”對《鄭文公碑》的書法藝術給予極高評價。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在包世經《藝舟雙楫》基礎上,進一步構筑了“尊碑、備魏、取隋、卑唐”的書學理論體系。他認為,“魏碑大種有三:一曰龍門造像,一曰云峰石刻,一曰岡山尖山鐵山摩崖,皆數(shù)十種同一體者。龍門為方筆之極軌,云峰為圓筆之極軌?!痹凇侗贰分袑ⅰ多嵨墓氖N》列為妙品上,稱贊其“體高氣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嘯樹,海客泛槎,令人想象無盡。若能以作大字,其濃姿逸韻,當如食防風粥,口香三日也”。至葉昌熾《語石》,更把《鄭文公碑》推崇到最高峰:“其筆力之健,可以剸犀兕、搏龍蛇。而游刃于虛,全以神運。唐初歐、虞、褚、薛諸家,皆在籠罩之下。不獨北朝書第一,自有真書以來,一人而已。舉世啖名,稱右軍為書圣。其實右軍書碑無可見,僅執(zhí)《蘭序》之一波一磔,盱衡贊嘆,非真知書者也。余謂鄭道昭,書中之圣也?!眲⒑K谙壬S康有為學習《鄭文公碑》,對此有深刻體會??祹熢鴮λf:“不識云峰、天柱佳作之渾逸朗潤者,不可以與之論書?!弊阋娫u價之高。
《東堪石室銘》刻石,高150厘米,寬120厘米,正書10行,凡115字。是鄭道昭主持刊造于天柱山上的另一重要刻石。
《東堪石室銘》刻于天柱山主峰東端天然石室北壁,石室下臨絕崖,山勢陡峭,而且地面向東北傾斜,上面遍布苔蘚,難以立足。因地勢險峻,人跡罕至,少有捶拓,故保存完好,一字未損。1988年,天柱山摩崖石刻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上壘砌開鑿了盤山石路,險要處加修護欄,為人們一睹《石室銘》風采提供了便利。
云峰、天柱和大基山上與鄭道昭有關的32處刻石,風格不一,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以《論經書詩》為代表的疏宕豪逸類;第二類是以《鄭文公上、下碑》為代表的謹嚴莊穆類;第三類是以《東堪石室銘》為代表的蕭散飄逸類,包括《仙壇詩》《詠飛仙室詩》及一些字數(shù)較少的題記?!多嵨墓稀⑾卤穼儆趶R堂藝術,布局縱橫有矩,一絲不茍;書寫嚴謹規(guī)范,端莊靜穆,流露個性的地方較少,謹嚴有余,靈動不足;詩刻和題記卻少有思想羈絆,加之是游山玩水時興之所至,隨意揮寫,更顯蕭散和灑脫。《東堪石室銘》是這類風格的典型代表。汪鋆《十二硯齋金石過眼錄》謂此刻“碑書遒妍,絕類華陽真逸《瘞鶴銘》,魏碑書勢,無逾此者”,給予極高評價。筆者以為,汪鋆慧眼獨具,極有見地,《石室銘》堪當此譽。通觀全篇,章法布局,出乎自然,如祥云在空,隨意卷舒,縱有列而橫無行,既具江南瀟灑蘊藉的格調,又具北方粗獷樸拙的趣味。用筆清癯瘦硬,婉轉流暢,方圓并用,遒麗多姿。結字大小錯落,疏密隨形,相互揖讓,渾然一體。透過刀鋒看筆鋒,全篇通過婉轉圓通的筆勢,精勁茂密的隸意,流動暢達的草勢,嚴謹而有法度的楷法等,淋漓盡致地傳達了書寫者精湛的筆墨功夫。
《鄭文公上碑》拓片
《此天柱之山》刻石,高51厘米,寬50厘米,豎式兩行,正書5字,右行3字,左行2字,位于天柱山之陽鄭文公上碑的右上方向,刻在由上碑碑亭通向東堪石室銘的山路北側崖壁上,右下角“柱”字下部橫畫已殘去。根據(jù)鄭道昭在光州的任職時間推測,此石應與《鄭文公上碑》的刊刻時間一致。
“此天柱之山”書法,用筆瘦硬,長撇大捺,挺拔流暢,體勢開張,氣度不凡。章法也很奇特,除“此”字略向右傾斜外,另4字微向左偏,但整體看來又很和諧,寫時漫不經心,但因功力老到,反更得自然之趣,隨意而不失謹嚴,化靜為動,神采飛揚。劉海粟先生認為,“上、下碑是廟廓藝術,莊穆穩(wěn)靜中有點拘緊,流露個性的地方較少,倒是一些題名和詩碑更加灑脫抒情。以《詩經》為例,上、下碑是《頌》和《大雅》,詩銘是《小雅》,題名是《國風》;以戲為喻,便是頌劇、仙劇和生活小戲。后者人情味更濃。”此語確為高論,闡明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以及藝術創(chuàng)作水平與創(chuàng)作情感之間的關系。天柱山題名書法便是《詩經》中的《國風》,清新俊逸,天然純真;是戲劇中的生活小戲,天真活潑,無拘無束。鄭道昭尊儒崇道,雅好山水,在光州為官期間不用威刑,任清而務簡,時常徜徉山水間,見一山突兀高聳,狀若天柱,遂將此山命名為“天柱山”,并乘興將山名題寫于山陽的崖壁上。其子鄭述祖《重登云峰山記》中有言:“此山正南四十里有天柱山者,亦是先君所號。以其孤上干云,傍無溪麓,因以名之?!迸c此山命名吻合。此時作者已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胸無掛礙,心無俗塵,隨意揮灑,在天柱山上留下了這一題名中的精品。
《東堪石室銘》拓片
《上游下息》題字,刻在天柱山主峰西側,刻面高76厘米,寬70厘米,正書4行,行3字不等,共13字。
云峰四山北朝刻石中,此作最為瘦硬,與《吊比干文》類似。結字純用方筆,中鋒行筆,直上直下,長撇大捺,氣度開闊?!胺濉弊珠L豎直拓而下,勢不可遏,筆畫雖瘦但力能扛鼎。此刻位于兩峰夾縫間,俗稱秋千口,刻石避免風吹日曬,加上字口較深,故保存完好,鋒棱如新,實在難得。
《上游下息》題字從書法風格、刻字位置、刻石字數(shù)及作者身份、語言口氣等多方面分析,應出自鄭道昭之手。以天柱、云峰其他刻石年代推斷,此刻石也應刻于永平四年(511)。當鄭道昭呼朋引類從天柱山之陽登上秋千口時,一股朔風迎面吹來,秋千口北面是陡峭的懸崖,極目望去,群山連綿起伏,松濤陣陣,云氣繚繞。正北四十里是云峰山,再往北十里,便是光州治所,在此處小憩,自然會聯(lián)想到歸途去云峰山小憩??淌瘍热菖c周圍環(huán)境十分和諧,由此也可領略到鄭道昭的氣度和胸襟。
《此天柱之山》拓片
《上游下息》題字拓片
《天柱山銘》,鄭述祖撰文并書丹,天統(tǒng)元年(565)五月刻于天柱山西麓“劈石門”西一方巨石上。銘額4字位于刻石正上方,單行豎式排列,高44厘米,寬18厘米,字徑約10×15厘米;銘文高143厘米,寬185厘米,字徑約6×7厘米,文29行,行23字不等,計613字。銘額及銘文均為隸書。
鄭述祖,字恭文,北齊滎陽開封人,鄭道昭三子。鄭道昭在光州任所期間,垂髫稚子鄭述祖曾陪侍左右,親聆教誨。半個世紀后鄭述祖出任光州刺史,緬懷先父業(yè)績,追尋皇考遺蹤,作《天柱山銘》銘記家族榮光。。
《天柱山銘》的內容是為其父鄭道昭和其祖父鄭羲歌功頌德,文詞極為夸飾。為了贊頌其父,便先貶抑光州“民猷鄙薄,風物陵遲”,再盛贊其父為政以后,“變此澆夷之俗,侔彼禮樂之邦”。為了贊頌其祖父鄭羲,竟不惜篡改謚號:鄭羲卒后,謚號“文靈”,鄭道昭為其刊刻功德碑時,削“靈”留“文”,“鄭文靈公”變成了“鄭文公”。鄭述祖刊刻《天柱山銘》時,已經改朝換代,他不僅削去了“靈”字,又在“文”字之后加“貞”字,使“文靈”一下子變成了“謚之極美、無以復加”的上上謚“文貞”,可見歷史在文人筆下之反復無常。
《天柱山銘》拓片
隸書藝術在東漢時期達到了頂峰,其后二千年無人企及,正像后人楷書無法逾越唐楷一樣,鄭述祖的隸書無法與漢時名碑相提并論,從藝術風格上看,該刻石以方筆為主,整飭雄渾,意態(tài)樸拙,分行布白,循規(guī)中矩,亦不失為傳統(tǒng)隸書之佳作,與時人相比,不知要高明多少倍??涤袨樵凇稄V藝舟雙楫》中將其列為“妙品上”,給予充分肯定。
《天柱山銘》原刻石質堅硬,字體清晰,遺憾的是,在1968年春被村民破石蓋了房屋,千年珍寶,毀于一旦,令人扼腕。1983年,經文物工作者主持拆屋,覓得大小“殘石”40余塊,計200余字,現(xiàn)存平度市博物館。
《天柱山頌》是一篇四言銘贊,鄭述祖為文并書丹,刻于天柱山之陽《鄭文公上碑》的天然碑座上,高51厘米,寬50厘米,隸書7行,行14-18字不等。據(jù)道光《平度州志》記載,原詩共112字,今刻石上部石皮脫落,其余部分也年久漫漶,可識讀者僅80余字。
《天柱山頌》未記刊刻年月,一般應與《天柱山銘》的刊刻時間一致。史載鄭述祖“少聰敏,好屬文”,由此銘贊可見一斑。詩中追尋父祖遺蹤,緬懷先人業(yè)績,聲情并茂,感人肺腑;摹狀天柱之形勝:“崇巖臨月,峻構通淵。鸞峰直上,鶴嶺橫懸。西瞻日觀,東眺嶗巔。臨滄瞰島,畢地窮天?!睒O言其險絕;描寫天柱之景色:“接云散雨,觸石含煙。九仙停駕,成子休眠。鳳龍會合,螭鳳周旋?!睒O言其神異。用詞詭譎奇縱,語言簡約洗練,汪洋恣肆,氣勢雄偉,極具感染力。
此石刻書法在布局上較為奇特。隸書的布局,一般是字距大于行距,橫看成行,豎列不甚明顯。漢碑名刻無不如是,鄭述祖的其他兩處隸書刻石《登云峰山記》和《天柱山銘》也作此處理,即便是鄭道昭的《鄭文公上、下碑》《觀海童詩》《論經書詩》等魏書刻石也繼承了隸書的這種布局。而《天柱山頌》卻一反常規(guī),使豎列成行,行距明顯大于字距,開啟了隋唐楷書布局的先河,這應該視為鄭述祖隸書創(chuàng)作的一次積極嘗試。
漢天柱山中平三年刻石山東漢碑存世數(shù)量很多,但摩崖題字鮮見。1983年在天柱山上發(fā)現(xiàn)的東漢中平三年刻石,是第一次在山東境內發(fā)現(xiàn)的漢代摩崖題字。這一發(fā)現(xiàn),填補了山東漢代摩崖的空白,其意義非同尋常?!短熘街衅饺觐}字》,漢靈帝中平三年(186)刻,位于天柱山之陽的一處西南向石壁上。石壁立面高410厘米,寬510厘米。題字共二處:一處在石壁正中最上方,類似漢碑碑額的位置,題字豎排,惜已風化不可辨識。另一處在石壁立面右下部位,刻2行6字,首行刻“中平三年”4字,筆畫清晰;另行位置稍偏下,刻“弟子”2字,“子”字已殘。題字字徑大者13厘米,小者6厘米,隸書。其用筆輕松活潑,毫不拘束,筆勢放縱,結體寬博,與《石門頌》書風類似。從整個石壁面積、刻石所處的位置以及沒有刻完的筆道看,極可能是當年的主事者曾計劃在此鐫刻一個大的題記,記載某件事情。后因故僅把題額刊出,又匆匆刻了年號即告了事。
《天柱山頌》拓片
《漢天柱山中平三年》拓片
東魏《姚保顯造石塔記》拓片
東魏《姚保顯造石塔記》《姚保顯造石塔記》,寬39厘米,高35厘米,原有正書銘文約40字,位于天柱山西麓劈石門東側一造像石窟內,刻于東魏武定六年(548)。今字跡已漫漶不清。天柱山因有鄭道昭父子主持刊刻的摩崖刻石而聞名遐邇,而比鄭道昭刻石略晚,又先于鄭述祖刻石的《姚保顯造石塔記》卻相對沉寂。歷代著述多未收錄,偶有收入,亦均不記其刻于何處。方若《校碑隨筆》就說:“刻在何山,惟此未詳”。實際上,此刻是云峰四山北朝系列刻石之一,在書法史上同樣占有重要地位。細審刻石殘字,奇崛樸茂,生動自然,顯然出自民間無名書家之手,具備典型的北朝書法風格。較之《鄭文公碑》,少篆籀之氣而多了幾分隸書味。石窟內除這則題記外,另有44尊大小不一的浮雕佛像,可惜也都殘泐而眉目莫辨。佛像和題記盡管殘缺不全,但石窟總算保留了下來。作為膠東地區(qū)罕有的早期佛教文化遺存,歷經劫難之后顯得尤為珍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