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世平
古人寫字是重的。
古人的手粗糙、有力,不像今天的人細皮嫩肉。文字被發(fā)明出來后,古人就開始了無與倫比的書寫。
古人手粗糙,但心卻奔放、細膩,因為古人有陽光雨露滋潤,有天地自然關(guān)懷。古人用手指、用樹棍在空中、在水面書寫,在白沙灘上、在黃泥地里書寫,是一種完全放松的自然狀態(tài)。
文字記錄人的想法,長久保留文字,是古人夢寐以求的事情。他們蘸著土地的汁液、青草的汁液、巖漿的汁液書寫,祈望文字跟生命一樣活著,并且終其一生。
烏龜比人活得長,他們就在烏龜背上書寫。滾燙的動物的血、滾燙的人的血在巖石上書寫,不僅留存時間長,是在與神祇對話,直至今天我們還能感覺到書寫者那一張黧黑莊重如巖石的面容。青銅發(fā)明后,古人又把文字鑄造在青銅器上。
無論龜背、石頭,還是青銅,都是書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情。后來發(fā)明了毛筆與紙,這個看起來輕巧的書寫材料,卻最能負載書法之“重”,這真是只有上天才能解決好的事情,是天老爺對書法的特別眷顧。今天,我們在故宮、在國家博物館還能夠看到紙上的“唐人文字”,重要的是看到了紙上的“書法之重”。千年復(fù)千年,但“紙壽千年”。
文字之“重”,這一偉大的書法傳統(tǒng),就這樣被一個民族承繼了下來,如流淌著銅汁的黃河,從來沒有斷流。我們看到《蘭亭集序》柔軟的線條,牽連著大地;《祭侄文稿》厚重如巖峰般聳立。蘇東坡、黃庭堅、徐文長、齊白石等等,他們的線條無疑延伸了人類文明記憶。
書法之重,“重”在哪里呢?我以為一在書寫者態(tài)度之重,二在書寫文字精神之重,把態(tài)度與精神糅進線條里,這當然就是書法藝術(shù)之“重”了。
那么肖文飛的書法又如何呢?以上述兩條繩之,我們便能清晰地看到,肖文飛是拿自己的一生來托付書法的;書寫文字無一不與自然生命息息相關(guān),也無一不與藝術(shù)生命息息相關(guān)。那些轉(zhuǎn)瞬即逝(也包括幾月、幾年、甚至幾十年這一“瞬”)的文字是絕不會拿來媚世與炫技的。
“杖藜行歌”既是肖文飛的生命狀態(tài),也是肖文飛的書寫狀態(tài)。肖文飛的血脈貫通了傳統(tǒng)與當代。那一根根看似柔軟的線條,其實承載了他的全部世界,有著不可小視的力量與勁道。
肖文飛 李白詩 27×184cm 紙本 2018年
肖文飛 袁宏道《西湖》 35×69cm 紙本 2018年
肖文飛 蘇軾《醉翁操》 233×52cm×2 紙本 2017年
肖文飛 二十四詩品·超詣 233×52cm 紙本 2017年
肖文飛 韋應(yīng)物詩 180×48cm 紙本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