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忠
近年來,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三通兩平臺”的開通及數字化多媒體教室的啟用,為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礎。部分學校的班級甚至做到了人手一部平板電腦,“互聯網+教育”正深刻地顛覆著傳統的教學方式。但是,相比于快速發(fā)展的教育信息化浪潮,我國中小學信息化“領導力”的建設還比較滯后,影響了信息化應用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阻礙了教育信息化的進程。
長期以來,由于受我國中小學校長負責制的影響,在信息化工作中,多數人只重視校長個人的信息化領導力,卻忽視了副職及中層管理團隊的集體領導力。校長的權利過分集中,其他領導在信息化建設中分工不明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長團隊”作用的發(fā)揮。
信息化時代,學校的領導力更趨向于分布式發(fā)展,領導結構由“金字塔型”趨向于“扁平型”。“扁平型”的領導結構,不但有利于縮短上下級之間的距離,使信息流向更快捷,管理成本更低廉,而且更容易激發(fā)起團隊每一個成員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以及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成就感。只有學校的中高層領導者都認識到信息化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是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才能從根本上引領學校的信息化對教育教學的深層次變革。
從這個意義講,“校長團隊信息化領導力”新概念的提出,不僅彌補了校長個人信息化領導力的不足,而且整合了學校其他領導的智慧,破解了我國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建設相對落后的困局,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1.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普遍不足
校長的日常管理事務繁多,工作量大,精力有限,難以保證學習信息技術的時間。一些校長教育信息化的觀念落伍,心中沒有學校信息化發(fā)展愿景,只重視信息設備的引入,導致學校整體的教學水平仍然沒有實質性的提高。校長心中沒有信息化發(fā)展愿景,自然在領導學校的信息化建設方面就缺乏系統規(guī)劃,導致學校的信息化應用仍在低水平上徘徊。
2.“校長團隊”信息化領導力的作用發(fā)揮不夠
一些校長仍然沿用固有的思維模式,將校長與其他副職領導及中層之間的關系簡化為一種簡單的命令與執(zhí)行的關系,學校信息化工作也是校長一個人說了算,領導都在袖手旁觀。即使一些領導在信息化方面有專長,也不能人盡其才,很好地發(fā)揮引領作用。
3.將所有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推給校長一個人
因信息化建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較多,校長一個人難于應付。在具體實施中又經常會出現領導成員之間互相推諉,不愿意主動擔當的問題,將所有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推給校長一個人。有的團隊成員甚至無法適應信息化帶來的急遽變化,安于現狀,客觀上也限制了團隊信息化領導力的發(fā)揮。
1.國家層面首次提出“學校教育信息化領導力”
“學校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概念是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延伸拓展來的。2012年3月,教育部頒發(fā)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國家教育行政部門首次提出了“學校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概念。表明國家層面已意識到在信息化配套項目建設不斷完善后,學校領導應該義不容辭地擔負起信息化領導者的角色,即學校領導不僅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更需要進行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統籌規(guī)劃和具體指導。隨著信息化建設的不斷發(fā)展,學校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作用正日益凸顯。
顯然,“學校信息化領導力”既包含“校長信息化領導力”,也涵蓋了“校長團隊信息化領導力”。但是,目前教育界對“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關注、研究較多,而對“校長團隊信息化領導力”的研究幾乎還是空白,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疏漏。
2.“校長團隊信息化領導力”的優(yōu)勢
由于信息化領導力具有“扁平型”的特征,需要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個人英雄式的領導,而是團隊的協作行為和整體合力,即每位團隊成員都要能夠在信息化進程中充分展現自己獨特的領導能力與協作精神。校長作為領導集體中的重要一員,其信息化領導力只是學校信息化領導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界定學校信息化領導力概念時,不能只把目光聚焦在校長一個人的影響力和決策力上,還要考量學校其他領導的信息化領導力。強調“校長團隊信息化領導力”,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內在需求。
“團隊”動力學理論認為,團隊的內聚力增加時,其內在的動力性也在相應地增加。內聚力強的團隊形成的凝聚效應能使團隊成員緊密地團結在團隊共同的目標之下,從而減少內部摩擦力,使團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很強的執(zhí)行力。
3.“校長團隊信息化領導力”的內涵
“校長團隊信息化領導力”是指校長帶領學校管理團隊,在良好的溝通中,彼此信任,相互理解,充分發(fā)揮校長個人及團隊成員的聰明才智和影響力,共同參與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與愿景的制定,創(chuàng)新學校信息化管理機制,營造積極向上的信息化文化氛圍,進而吸引全體教師,充分開展信息化應用建設并努力實現學校的信息化發(fā)展目標。
強調“校長團隊信息化領導力”,從本質上說并沒有削弱校長的領導力和影響力,與校長的個體作用相比,更具有凝聚整合功能和引領輻射功能?!靶iL團隊信息化領導力”,是教育信息化建設中不可忽視的一股新興力量,是突破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瓶頸的必由之路,應當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視。
1.重視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自我完善與提升
全面提升中小學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學校信息化水平,加快基礎教育現代化步伐的時代選擇。校長在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能否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理清學校的發(fā)展思路,積極主動提升自己的信息化領導力,會直接影響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成效。中小學校長應以強烈的時代責任感、信息技能的渴求感、補齊短板的緊迫感,找出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克服傳統觀念的束縛,不斷地更新理念,刻苦學習,對照《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標準(試行)》的具體要求,結合正在實施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抓好貫徹落實,推動信息技術在學校管理、課堂教學、教育教研等方面的廣泛應用。
猶豫彷徨,只會使學校錯失發(fā)展良機;故步自封,更會使自己陷于被動。為此,校長要在三個方面做足功課:一是要對信息化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進行系統性的學習,盡快補齊使自己底氣不足腰桿不硬的“短板”;二是要認真制定學校信息化建設規(guī)劃,描繪出一幅師生都能認可的信息化建設愿景藍圖;三是引領全校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更新觀念、優(yōu)化教學方式、提高教育質量等方面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2.強化“校長團隊”成員信息化領導力的凝聚與整合
教育信息化應用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教學、管理、后勤等各個方面。領導團隊中的每一位成員,都在自己的分工范圍內承擔著一定的領導角色。他們在學校信息化進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保證學校信息化事務順暢進行的紐帶,既是學校信息化規(guī)劃的參與者,又是使信息化促進教育教學變革的引領者,更是學校信息化建設工作的具體承擔者,他們的作用不能低估。
所以,領導團隊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學校的信息化建設規(guī)劃決策、組織實施以及監(jiān)督考核的具體工作,理應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發(fā)揮中堅骨干的作用。
校長要幫助團隊成員把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戰(zhàn)略和方向,使管理團隊成員始終不偏離學校信息化發(fā)展的目標。在堅持大原則的前提下,使每個領導成員都能獨立負責自己職責范圍以內的事務,做到團隊成員人各有職,職有專司,各盡其責,各顯其能,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學校的信息化工作。
3.建立“校長團隊信息化領導力”的評價考核體系
在學校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學校領導團隊成員信息化領導力如何發(fā)揮,如何評價,還需要我們建立一個量化指標來檢驗。這個評價體系可從以下六個維度來進行設計:學校信息化整體規(guī)劃能力、信息化教學的指導能力、信息化環(huán)境與資源建設能力、信息化溝通組織協調能力、信息化管理與評價能力以及個人的基本信息技術素養(yǎng)等。通過六個維度若干個指標的量化評價,基本可以判斷出校長團隊成員是否具備領導和管理信息化教學的基本能力。在評價方式上,可以采取定期考核和平時考察相結合的方式,采取多種手段進行不同類型的評價。如校長可以通過查看學校信息化管理的日常記錄,聽取學校相關處室的情況匯報,深入課堂、發(fā)放訪談問卷等多種方式,獲得校長團隊成員信息化領導力作用發(fā)揮情況的完整反饋。同時,要在對比評估結果中找出本校信息化建設的優(yōu)勢和劣勢,作為改進和完善信息化建設和用人機制的重要依據。
毋庸置疑,“扁平式”校長團隊信息化領導力是對“金字塔式”校長領導力發(fā)起的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我們相信,“校長團隊”信息化領導力發(fā)展成為一種穩(wěn)定的影響力之日,就是學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又走出一片新天地之時。
[1]胡小勇,祝智庭,王佑鎂,等.促進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領導力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7(3).
[2]張新平,教育組織范式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