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燕 (江蘇啟東市鶴城初級中學)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學越來越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老師也應該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靈活應對難題的能力,讓學生對題型進行深入思考,認真歸納總結,從而掌握每種題型的解題方法。筆者認為解決方法典型的有控制法、轉化法、類比法。
對于多因素、多變量的問題,學生們學習起來還是比較困難的,如果學生們平時善于歸納總結,將這類題型進行對比,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這類題型的解決方法就是簡單的控制變量方法。
例如,在探究影響物體動能大小的因素時,筆者為學生演示了兩組小實驗。剛開始筆者并沒有告訴學生影響因素有哪些,而是先為學生們演示了兩組實驗,一組實驗是在相同條件下,讓兩個相同質量的物體以速度V1和V2撞擊相同的木塊,觀察木塊的位移;另一組實驗則是在相同條件下,兩個不同質量的物體M1和M2以相同速度撞擊相同木塊,觀察現(xiàn)象。學生們通過觀察,知道了物體動能的大小與質量和速度都有關系,并且相同條件下,質量越大,速度越快,動能也就越大。通過這次演示,學生不僅明白了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同時通過總結也了解了探究多因素、多變量的物理問題時需要采用控制法。
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將題型進行歸類總結,從而總結出控制法的特點和精髓,不僅能夠培養(yǎng)其歸納總結的意識,同時還讓他們對于控制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不易解決的、不熟悉的問題,老師可以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等效思維,讓學生學會運用轉化法。通過轉化,學生可以將這些難發(fā)現(xiàn)、難理解的現(xiàn)象轉化為他們知識水平內能夠理解的現(xiàn)象,將陌生的問題轉化為熟悉的問題,將難測量的物理量轉化為可以測量的物理量。
例如,在學習“氣體壓強”這一節(jié)內容時,筆者問學生:如何證明大氣壓的存在?由于學生對大氣壓不太了解,并且氣壓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東西。于是筆者為學生播放了一段小視頻,視頻內容是講一個盛滿水的杯子,用紙片將杯口封嚴,然后慢慢讓杯口朝下,發(fā)現(xiàn)紙片并沒有掉下去。看完視頻,筆者問學生其中的原因,學生回答:可能是外面有一個東西將其“頂”住了,但是我們看不到。筆者告訴學生這是由于外界大氣壓比水杯里的水柱產生的壓強大,所以紙片沒有掉下來。這里通過轉化法,讓學生認識了抽象的、看不見的大氣壓的存在。
通過讓學生體會等效思想,使其學會運用轉化法,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復雜的、陌生的物理現(xiàn)象、問題和物理量,幫助學生更靈活地解決問題,同時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研究思想。
對于不熟悉的、陌生的、新的知識和問題,學生可以運用這種類比法,找到熟悉的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相似之處,從而使學生將新知識、新問題聯(lián)系到自己熟悉的內容上去,尋找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完善自己的認知體系。
例如,在講解“串并聯(lián)電路中的電流關系”時,筆者先為學生們舉了兩個有關車流量的例子。第一個例子是假設下班高峰期50輛汽車沿著一個方向行駛,最后回到目的地。第二個例子是假設下班高峰期還是這50輛汽車起初它們還是沿同一方向行駛,但是途中經過一十字路口后,有20輛車向其中一個方向的支路行駛,剩余30輛車沿著另一方向的支路行駛,最終這20輛車和30輛車在下一十字路口相遇,沿同一方向的干路行駛到目的地。第一個例子中道路上的車輛處處相等,就好比串聯(lián)電路中的電流處處相等即 I1越I2越I3越···越In,第二個例子中的車輛關系為50越20+30,這就好比并聯(lián)電路中干路上的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即 I越I1+I2+···+In。通過這種類比推理的方法,學生們很好地掌握了串并聯(lián)電路中電流的關系,進一步完善了學生有關電流的知識體系。
通過這種類比推理的方法,學生們不僅將新舊知識有機聯(lián)系起來,找到解決新問題的方法,同時也進一步完善了自己的認知體系。
總而言之,只有培養(yǎng)學生自主歸納的意識,讓其體會到各種解決物理問題方法的特點,才能使學生們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運用這些方法快速地理解新的物理知識,靈活解決物理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