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緒文 劉冬竹
古詩詞是中國文學中最早形成的文學體裁,用高度凝練的語言,集中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生動表達了作者的感情,是中國文學藝術(shù)寶庫中的一塊瑰寶。中學語文教學增加了這一塊內(nèi)容,既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需求。在這里,我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詩詞鑒賞的基本策略。一般來說,詩詞鑒賞有三個步驟。
“研讀”,是從文本中獲取大部分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徑,對古詩詞而言,“研讀”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從“研讀”中獲得的第一手材料,是整體感知詩詞的先決條件。
古詩詞語言的韻律,詩詞的意境,詩人的情感,只有反復“研讀”才能讀出,如杜甫的《登高》一詩,只有通過讀,才能把握其語氣節(jié)奏的輕重緩急,了解詩人當時的心緒,尤其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與“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兩句,非讀無以把握運氣之長短,非讀無以知曉感情之悲苦。同時通過讀,還可以迅速抓住詩詞中重要的詞語,及關鍵詞,它們往往是詩詞的詩眼或詞眼。如“何日是歸年”中的“歸”字(關鍵詞),“借問梅花何處落”中的“梅花”(特定的意象)。
古詩詞的音律和諧,富有鮮明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要想更好的融入詩境,就要在研讀中去整體把握。在研讀中整體感知,就是要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從整體上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感悟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詩歌感情容量大,遐想自由,意境深遠,敘述事情簡練集中,主觀色彩濃烈,韻律和諧,節(jié)奏感強這些特點適合吟誦,要想走進一首詩,首先就要吟誦,古人在讀詩時很講究吟誦,就是要從韻律的角度去體味詩中的內(nèi)容和思想感情。詩歌的韻律必須在反復吟誦中才能體現(xiàn)出來。正如朱熹先生所說“: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
如《清貧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西東,小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痹谶@首詞的教學中,要重點給學生們指出詞中的多音字,通假字及生詞,如“樂(yuè)”“亡賴(通“無賴”)“蓮蓬”等。讀準字音之后,要求學生將詞連起來讀一遍,促使其在斷詞時準確。
又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對“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有這樣一個評價,“著一‘鬧’字,境界全出”,通過研讀全詩,你會發(fā)現(xiàn)“鬧”有熱鬧、喧鬧的意思。王國維用一“鬧”字,不僅使人覺得杏花綻放得熱烈,甚至還使人聯(lián)想到花叢中蜂蝶飛舞,春鳥和鳴。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氣蓬勃的景色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如果研讀晉代陶淵明《飲酒》一詩,就會發(fā)現(xiàn)“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是本詩的詩眼,如若把它改成“看”“望”等就大失其趣,為什么這樣說?“見”是無意中看見,如熟友相見,把人和物融為一體。“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遠觀,使人和物拉開了一段距離。作者這樣寫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歸隱生活的閑適自在。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在多種研讀的方式中去整體感知詩詞?!把凶x”能讓學生初步感知到詩詞的背景,作者創(chuàng)作的思想傾向,雖是模糊的,但是給詩詞的鑒賞奠定了基礎。
我國詩詞眾多,類型多樣,表情達意的技法高超。鑒賞時要掌握一些常見的技法是十分必要的。
詠史懷古詩要聯(lián)系背景,感慨興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諷今(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傷春傷時詩,借春光流逝,抒發(fā)韶華易逝、壯志未酬的感慨,亦或表達對親朋好友的無限思念(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羈旅行役詩,是客居他鄉(xiāng)的詩人通過眼見耳聞抒發(fā)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山水田園詩,是作者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目光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來表達對現(xiàn)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托物言志詩,把詩人不直接表露的思想感情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將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具體的事物之中,達到言志的目的(如于謙的《石灰吟》);借景抒情詩,主要是要體會情景交融的意境,把握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等等。
這里講一講,古詩詞中如何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來品味詩句語言的。如唐代詩人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笔茁?lián)和頷聯(lián)寫登高所見,常年飄泊、老病孤愁的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那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觸景生情,抒發(fā)了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頸聯(lián)詩人目睹蒼涼遼闊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客居他鄉(xiāng)、年老多病的處境,生出無限悲愁之情;作者的羈旅之愁與孤獨之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永逝不盡,驅(qū)趕不絕,情與景交融契合。在這里,客觀景物引發(fā)了創(chuàng)作主體詩人一系列相關的感情,這諸種感情交織融會為一種復雜但合情合理的心境,最終與景物融為“看山不是山,觀水不是水”的意境。
詩詞的語言是作者創(chuàng)作情感的載體,不同的作者因其生活環(huán)境,時代背景,人生經(jīng)歷不同,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風格。如:陶淵明的詩語言清新自然;李白的詩語言豪放俊逸;杜甫的詩語言沉雄渾厚;高適的詩語言雄渾豪邁;白居易的詩語言明白曉暢等等,這些都是詩詞鑒賞的重要內(nèi)容。
古詩詞鑒賞的難點是把握意境。所謂意境就是詩人的主觀情意與詩詞中描繪的客觀圖景,相融合而形成的情景交融、神形兼?zhèn)涞乃囆g(shù)境界,是客觀物象和主觀情感的結(jié)合。
如劉禹錫的《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如果在閱讀的時候不能產(chǎn)生合理的想象和聯(lián)想,發(fā)現(xiàn)“晴”與“情”是同音,為雙關隱語,就不知曉作者是用民歌體來寫戀歌,給女方傳遞的是:東邊陽光燦爛,西邊雨絲綿綿,原以為他是無情郎君,其實他還有情。
古詩鑒賞,固然要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的內(nèi)容,體會意境,同樣應該能夠感悟詩情畫意,也就是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而產(chǎn)生共鳴必須要發(fā)揮合理的想象才能實現(xiàn)。但是,如何發(fā)揮學生的合理想象呢?我認為可以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如唐代詩僧賈島的作品《尋隱者不遇》,首句寫尋者問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話,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我們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從題目到內(nèi)容,發(fā)揮合理的想象,先提出相關問題,再結(jié)合相關文字或感悟,或推想:隱者是誰?從哪些地方看出來是隱者?為什么要成為一名隱者?作者為什么要尋隱?怎樣尋的?為什么沒有遇到?沒有遇到的隱者心情怎樣?理由是什么?這些問題,有的可以直接從詩歌中找到答案,有的必須聯(lián)系相關句子去想象,有的要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去體會,有的則應該依據(jù)關鍵字詞去領悟了。比如詩人為什么尋隱沒遇到?答案較多,可能是隱者隱的太深了,也許是詩人太迷戀于山中景色了,大概是隱者陶醉于云霧繚繞的地方,或者只顧了采藥,忘了回家呢。這樣一來,詩人所抒發(fā)的情感,如羨慕隱者的自由無拘,向往山中的清凈安樂等,就很容易體會出來了。
又如,謝枋得的《小孤山》“堅如猛士敵場立,危傾孤臣末世雄”,這里合理想象的難點是,要將課文中對“小孤山”這一形象的解讀,與作者及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結(jié)合起來:客觀世界中的小孤山是長江的軍事要地,但主管情感上,作者就是要表達:自己身為孤臣,時處末世,但要象長江中的“小孤山”一樣,勇猛堅毅,殺敵報國,取得抗元斗爭的勝利。
總之,就古詩詞鑒賞而言,任何策略和方法,都只是一種經(jīng)驗和體會;要鑒賞好一首詩詞,不應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應是以讀為主,讀悟結(jié)合,讀練結(jié)合的閱讀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