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從
在大學里,關于閱讀的話題,我聽過最多的關鍵詞是小說、脆皮鴨、網文......我的同學中的大多數(shù)人樂觀愛笑,也樂于助人,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跟大都數(shù)人一樣,他們只是普普通通的當代大學生而已??墒?,往往越是表面正常的事物越具有欺騙性,而我想說的正是那些普普通通當代大學生--現(xiàn)在正處于一種思想貧瘠,人格幼稚的病態(tài)當中。思想影響思想,人格影響人格,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似乎是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但細想,本質上還是與他們所接觸的閱讀有關。因為溯其源頭文學影響是一方面,其次文學不影響也是一方面。
文學,一種語言的藝術形式,代表著人類的藝術和智慧,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形式。時至今日,我們再談文學,尤其是談到當代大學生與文學這種話題之時,文學似乎不再是文學,藝術不再,智慧亦全無。放眼整個社會,年輕人,尤其是當代大學生當屬社會文化的引領者與傳播者。但基于眼前的現(xiàn)實可知,當今社會文化中,文學逐漸失去了它原本應當承擔的重要責任。一百多年前,魯迅先生強調解放思想,一百多年年后的今天,文學亦能與思想聯(lián)系起來,只不過文學對思想再也沒有了當年解放思想的作用了,它很多時候只是人們的附屬品,人們更多時候只是追求精神上的愉悅,這至少是當代大學生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在進行“你最喜歡文學體裁”的調查中,選擇小說類的占據了79.64%,散文占14.27%,而戲曲和詩歌分別只占4.02%和2.08%。在“你閱讀的小說內容大多是哪類”的調查中,66.34%的大學生選擇了中國當代文學,其中,圖文小說、漫畫小說、玄幻小說、武俠小說、科幻小說、言情小說、歷史小說、探險小說、推理小說等占據了中國當代小說類的近80%。而古典文學和外國文學的閱讀比例只占19.11%和14.54%。
數(shù)據是顯然易懂的,讓人眼花繚亂的各類小說正是能讓大多數(shù)當今大學生產生精神上愉悅的“東西”。那么,在這種現(xiàn)象之下產生的結果是什么呢?你可能會聽到三五成群的女生正在分享著昨天看完一部脆皮鴨文學后的愉悅感,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此時你左邊的哥們正低著頭看著手機屏幕,隔著老遠你都能聞見他身上的仙氣,你有可能覺得自己無趣想低頭看看時間時收到了班里女生發(fā)來的兩個卡通男孩纏綿在一起的圖片......
僅僅只是這些嗎?當然不是,你也會發(fā)現(xiàn)他們在遇到問題時寧愿相信雞湯文和錦鯉都不愿意去獨立思考問題;你也會發(fā)現(xiàn)他們寧愿等同伴四十分鐘都不愿意自己一個人去吃飯;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面對一丁點小的問題時能夠花上整整三天的時間去做準備......沒錯,在這類參差不齊的文學作品的影響下,很多大學生的思想已經被其侵蝕。從而形成缺少理性的思考、無法形成獨立的人格,無法正確判斷當前局勢等問題。那些本能夠從優(yōu)良文學作品接收的思想價值早已被這類垃圾文學帶來的精神蠶食所取代。
所謂文學不影響實質是正是因為當今時代背景下,文學缺少那種能夠對當代大學生造成積極影響的環(huán)境與條件。我們生在無比富足的和平年代,既不用忌憚饑寒之魄,也不用擔心亡國之災,大多數(shù)人的思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安逸,困于當下卻又不思進取,他們寧愿發(fā)呆兩小時,都不肯花半小時的時間去品位他人的思想。在這種環(huán)境之下文學的力量顯得極為疲軟。其次,當然也有那樣一群人追逐欲望,夜以繼日地工作、學習、考研...當然這也沒什么不對的,只是基于這樣的條件下文學想在其中“助力”是很難的。不難看出一方面的原因是思想安逸,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沒有時間??傮w來說,所謂文學不影響說到底也是一種不良的影響。
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對全國高校454名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shù)學生有閱讀的習慣,但其中超過5成的學生每天閱讀時間不足一小時,近6成學生認為“沉迷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導致閱讀量缺乏。
在文學不影響的影響下,其結果就是安逸的人繼續(xù)軟弱,繁忙的人繼續(xù)麻木。這些人給人最深的印象特點就是沉默寡言、不擅社交,周末足不出戶,面部表情十分呆板,總是擔憂著眼前瑣碎的事情。人與人之間也好像沒有什么差別,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缺乏個性和光彩。這些人無時不刻都陷入在跟自己做思想斗爭的困境之中,能夠想到任何事情,也能夠無端制造任何煩惱,但唯獨想不到在書中去尋找答案。對于他們來說文學不是必需品,一旦有其他的事物干擾到他們原有的正常生活,他們會變得焦躁不安,更何況是這種在他們看來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的事情呢。因此文學是無法對這類人加以作用的,而且這種糟糕的狀況會愈演愈烈。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現(xiàn)實無法改變。楊絳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你的問題在于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是的,在當今時代人們也許能夠從這句話當中得以啟示。沒欲望的一些人不愛讀書,有欲望的一些人想的是其他的東西,總體來說很少有人能夠真正以一種清凈的心態(tài)去鑒賞一部文學作品。人們寧可跟一個多舛的命運較勁也不愿去與包容萬物的文學世界睜眼相對。有人抱怨說這是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但我想說的是紛擾的不是周遭,而是我們自身啊。
我們需要一個有思想,有營養(yǎng),有價值的文學價值導向。網絡文學中當然也有優(yōu)秀的作品,但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網絡文學只是在迎合讀者的口味,如此一來大學生接觸的文學作品更是五花八門,層出不窮。因而,提高網絡文學作品發(fā)行的標準就尤為重要。首先,相關部門的監(jiān)管力度和審核標準亟待診治。文學確實需要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但絕非是沒有標準,毫無底線的讓步。其次,創(chuàng)作者的自我要求亦需加強,不能一味地追求利益而忽略良心,亦不可追求效率而輕視質量。當然顧及自身生存是必須的,但請記住,文學從來都不是用來賺錢的。最后,讀者自身應當練就一雙慧眼,充當一個過濾器的角色。垃圾文學之所以能夠誕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讀者有需求,培養(yǎng)自身的審美,提高自己的鑒賞力,如此讀者之間也能形成正確的文學價值導向。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標準時,文學影響才能真正成為一種褒義詞。
我們也需要一個“人人愛讀書,就怕不閱讀”的閱讀環(huán)境。“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在幾千年前就已經為我們指出了一條明路。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使命感是十分必要的??吹靡姷膽?zhàn)亂是危機,看不見的思想貧瘠也是危機;聽得見的槍聲是危機,聽不見的人格消極也是危機。要知道,危機從來都不僅僅是眼前看得見的,那些藏在暗處的危機在來臨之時往往會造成更加慘烈的后果。書中自有顏如玉,但似乎大部分人都在追著現(xiàn)實里的黃金屋,他們看不到文學的價值,只注重眼前的物質需求。所以貌似現(xiàn)在的社環(huán)境好像不是文學的容身之所,文學在此等情境之下,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地位。因而,這種環(huán)境是急需的,但短期內無法迅速形成,它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如果有一天在人們拋下雜念,靜下心來感受它的存在并感嘆到:啊,原它一直都在啊。那么這種環(huán)境的雛形算是形成了。
文學影響和文學不影響都是影響當代大學生人格與思想的因素。大學生是這一代人的未來,一旦他們的人格與思想出了問題,危及的是整個民族的興盛。我們常說少年強則中國強,時至今日,文學救國似乎不再需要,因為它當前面臨的主要任務是拯救我們這一代大學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