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學校教育集團云飛校區(qū)初中部
王 靜
初中歷史具有基礎性和綜合性的特點。通過歷史課的學習,學生能夠養(yǎng)成相對穩(wěn)定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五大方面。關于學生歷史時空觀念的培養(yǎng),歷史課程標準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學生要能夠了解歷史時序,初步學會在具體的時空下對歷史事物進行考察,從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在教學中該如何提升學生的時空觀念呢?
任何歷史事件都具有時代的特點。一切事物的發(fā)生也都是有其前因和后果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和歷史事件所發(fā)生的時間順序往往是一致的。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抓住歷史年代特征,從歷史事件的“前因”或“后果”中的任意一方,去認識歷史的演進過程。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秦末農民大起義》一課時,在課程導入時我就明確指出強大的秦王朝二世僅僅存在了15年,使學生對于秦王朝的朝代特征有個直觀的認識:這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并能夠通過秦朝建立的時間(公元前221)推斷出秦朝滅亡的時間。秦王朝為什么會如此短命?可引導學生分析秦王朝短命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秦朝的暴政是其滅亡的根本原因,百姓因無法忍受秦朝的暴政,揭竿而起,最終秦朝被推翻。通過這種因果關系的分析,幫助學生明確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而對于秦末農民大起義的講解,可以引導學生將起義分成前后兩個時期,前一時期由陳勝、吳廣領導,后一時期由項羽、劉邦領導,注意引導學生了解摧毀秦軍主力的戰(zhàn)役——巨鹿之戰(zhàn)。但最終秦朝的統(tǒng)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之后,劉邦和項羽又進行了4年的楚漢之爭,劉邦打敗項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漢王朝。通過理清這些歷史事件的先后順序和因果聯系,增強學生學習的系統(tǒng)性、條理性。對于公元前209年、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2年三個重要的時間,引導學生分析數字特征加強記憶,比如2+7=9,最終加強對秦王朝這個朝代特征的記憶。
歷史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各冊教材中都含有大量的地圖、圖片,不僅能夠起到增強學習內容直觀性和生動性的效果,而且在培養(yǎng)學生歷史空間觀念方面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歷史地圖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用圖能力,使學生在潤物無聲中增強了歷史空間觀念。
例如,教學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秦末農民大起義》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過程,我用PPT制作了陳勝吳廣起義的過程,引導學生找出起義過程中的幾個重要地點:漁陽、大澤鄉(xiāng)、陳縣,并進行古今對照。通過地圖中的箭頭和標注向學生講解大起義爆發(fā)的歷程,將復雜的文字敘述具體化,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歷史表象,促進學生理解課本知識,使學生形成完整的歷史時空觀念。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探尋新的教學方法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如何在教學中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已經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共識。近年來,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表演歷史課本劇越來越得到重視。歷史課本劇通常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取材于歷史教材,學生的表現欲得到充分滿足,參與熱情很高。通過編、導、演歷史課本劇,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夠得到提高,新課程的相關理念也得到了落實。歷史課本劇是在現實環(huán)境中演出,但盡量要與歷史事實相符,學生在編排時需要運用思維能力再現歷史。這樣,歷史時空觀念在此過程中就得到了培養(yǎng)、鍛煉和發(fā)揮。比如,在介紹陳勝吳廣起義的過程時,我鼓勵學生表演歷史劇,通過學生的表演再現歷史增強學生的時空觀念。在講秦的暴政這部分內容時,我向學生展示了秦始皇陵、阿房宮、長城的相關圖片,并引導學生利用假期去陜西臨潼參觀秦始皇陵,體會工程的浩大,感受百姓為修建這些浩大的工程所付出的艱辛勞動。
總之,樹立歷史時空觀念是學生學習歷史必備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歷史課標明確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歷史時空觀念的要求,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情況通過多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