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實驗中學
我國現行的初中教育教學,學生所學科目繁多,有些教師和家長忽視小學科,認為小學科只需在中考前“突擊”就可以了,這就導致很多學生也對歷史學習存有偏見。面對學生對歷史課程學習興趣不高的現狀,教師可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引入歷史故事,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要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效率,改變傳統(tǒng)的、沉悶的、教師“一言堂”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歷史故事,讓學生從故事中明白史實,掌握歷史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根據所授知識點選擇歷史故事,在設計教學時再根據知識本身的特征,在充分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合理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那么,引入的歷史故事是否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呢?我認為選取的歷史故事要具備真實可靠性、有的放矢性和趣味性。
所謂真實可靠性,就是教師選取的歷史故事要真實,教師不能為了教學需要編造或者杜撰故事。否則,不但失去了引入歷史故事的真正意義,而且也破壞了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不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歷史故事的有的放矢性是指教師引入的歷史故事要與所授知識點有著較高吻合度,要寧缺毋濫。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4課《夏、商、西周的興亡》時,教師可事先準備更具針對性的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的故事來精講,做到有的放矢。為了使課堂上引入的歷史故事更具針對性,教師引入的歷史故事要以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史學意識和關鍵能力為目標。
在歷史課堂引入歷史故事的目的是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學到歷史知識,而且經過長時間仍然記憶猶新。對于有些史實,歷史書上只是寥寥幾筆,此時就需要教師調整講解方式或變化情節(jié)(但不能歪曲歷史事實),充分展現個人才能和人格魅力,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一節(jié)課能否有效達成教學目標,課堂的導入顯得尤其重要。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導入設計新穎的課,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有種強烈的、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欲望。例如,在教學《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書籍、電視等了解有關女媧、盤古的傳說,從而引出學生關心的原始人類生存的樣子,導出《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通過這個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不管講授什么章節(jié)內容,都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樣,才能高效達成教學目標。而對于概念性極強、課堂比較枯燥無味的歷史學科而言,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就更需要我們教師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底。
例如,在介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知識點時,教師不能一味地解釋概念,要結合知識點講一些反映社會狀況的歷史事例和小故事,進而使“半殖民地半封建”這一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化解重難點。
課堂的結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倘若在課堂總結階段利用歷史故事來總結歸納,勢必會讓學生耳目一新,意猶未盡。這種總結方式能讓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也為下一節(jié)歷史課的到來充滿期待。例如,講述商鞅變法的故事:“商鞅被秦王追捕,逃到邊關想要寄宿客棧,客棧老板因為商鞅制定的法令而拒絕接受他,后來商鞅被秦兵逮捕處以車裂之刑?!蓖ㄟ^這則故事,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商鞅變法的成功和意義,升華主題。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效合理地穿插有趣的、針對性較強的歷史故事,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能有效地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對于歷史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