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江背中心小學 江 平
語文這門人文性的課程具有較強的情感色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讓課堂始終處于激情飛揚的狀態(tài),這樣師生間就可以進行深入的心靈交匯與靈魂對白,讓語文課堂散發(fā)出獨特的魅力?,F今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迸發(fā)出青春的色彩,是每位老師都在深入研究的課題。以下筆者針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及語文課程的教學特征,對其進行具體性探討。
首先,學生對于語文課程的學習不感興趣。當學生對所學課程不感興趣時,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就會十分冷漠,老師講解內容無論如何生動,都無法讓其心靈產生任何的波動;其次,教學方法較為落后。任何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老師采取的都是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此種按部就班的教學過程只會使得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長此以往,當學生對老師及此門課程的學習產生厭倦情緒時,學生更難以投入學習情感;最后,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心理需求不符。老師教學中只重視單純的理論講解,未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來教學,所以教學內容與學生心理需求不符時,不僅難以掌握所學知識,更難以投入任何的學習情感。
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的每篇課文都具有濃厚的情感色彩,更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想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就需要老師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情感因素,發(fā)揮其以文激趣、以文導情的積極作用,讓學生真正樂于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對話。比如在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時,當講到“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時,可以讓學生聯想生活中父親為了自己所做過的事情,讓學生感受父愛的偉大,從而對整篇課文有深入的理解。再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可以讓學生對黃繼光、周恩來等英雄人物與五壯士進行對比,以此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
只要老師對課文中的情感教育因素進行有效的挖掘,并將之融入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必然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此外,還可以在情感的不斷熏陶與體驗下豐富學生的人生閱歷,最終實現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目的。
既然語文課程的學習需要情感的全情投入,那么實際的教學中老師需要合理運用好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要善于利用課前導入來誘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相信只要運用得足夠合理,必然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而想要實現此目的并不簡單,需要老師課前對課文的每句話進行研讀,明確其思想情感及人文情懷,以此為導向來設置教學情景,這樣才可以逐漸引發(fā)學生情感上的波動,深入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真正誘發(fā)學習動機。比如在學習《十六年前的回憶》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十六年前李大釗被捕時的處變不驚,體會那時中國面臨的內憂外患,老師可以在課下搜集李大釗被捕時、被捕后及被害時的相關電影視頻,在課中進行播放,讓學生在觀看后發(fā)表感想。相信這樣的課堂導入必然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被李大釗這一偉大人物的舉動而震撼,此時老師趁機進行本課重難點的教學,可以順利實現預設的教學目標。
感悟具有由表及里的特點,需要在已有知識體系、智力水平及情感經驗的基礎上進行,這樣才可以真正感受、想象與領悟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情感。但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因受各種因素的局限,對于課文的把握及情感仍需在老師的解讀下進行理解與感悟。對此,實際教學中,老師需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文本學習,在不斷的閱讀與品味中感受字里行間流露的思想情感及人生態(tài)度,從字里行間的理解向對作者內心世界的感悟過渡,真正實現感悟人性、人生、生命及信仰等目的,這樣必然可以實現豐富學生閱歷,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最終教學目的。
小學語文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是提高本門課程教學質量及效率的關鍵所在,當然,也是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思與學有所悟的關鍵所在。因此,實際教學中,老師需要在明確學生情感無法投入原因的基礎上,從深挖情感因素、創(chuàng)設情景及引導情感感悟三個視角著手,循序漸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感,促使學生朝著正確的人生方向不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