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三垛鎮(zhèn)二溝小學 盧 山
著名特級教師錢正權先生指出:“語文課必須要有兩種趣味,一種是情趣,一種是理趣。沒有了情趣,就缺少真情的感動;沒有了理趣,就缺少了深切地體悟?!惫诺湓娫~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究竟是該契合學生認知,以情趣體悟為主,還是該緊扣詩詞本質,以理趣為主呢?筆者結合當下的教學,談談自己的思考。
詩歌本身就具有鮮明的情感性和理趣性,古典詩詞的教學就需要凸顯古典詩詞的內在特點,引領學生在初步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強化學生的認知體驗,更好地為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服務。
如一位骨干教師在執(zhí)教《游園不值》時,先從賈島《尋隱者不遇》一詩引出古典詩詞中拜訪高人的文化密碼,然后以互文參讀的方式探尋這首詩內在的獨特個性。教學“蒼苔”時,教師拓展詩句“春來不是人慵掃,為惜蒼臺親落花”,讓學生感受“蒼苔”幽寂、孤立而細微的意象特征;教學“屐齒”時,教師補充詩句“兩屐上層樓,一目略千里”,讓學生在鮮明的畫面下感受“屐齒”在古典詩詞中所承載的“游玩、賞景”的獨特意象……在學生理解了大意之后,教師利用自己解讀詩歌認為的詩眼——“關”,引領學生探尋“關”的原因,想象“關”的情形,洞察“關”的結果,如此教學,直接讓四年級學生處于捉襟見肘的狀態(tài)。但這位教師似乎并不安于現狀,而是繼續(xù)出示了陸游的名篇《馬上作》,讓學生了解宋代詩歌在主旨表達上更側重于哲理揭示的特點。
這首詩的教學完全屬于典型的偏重于理趣,學生在教師強勢的點撥與引領下亦步亦趨,忙于應付、疲于接受,絲毫沒有任何自己獨特的思考空間與余地。著名學者梁啟超先生說過:“趣味性是活動的源頭,更是生活的內在動力?!睂τ谡幱谛W階段的學生來說,沒有了這種認知情趣的浸潤與支撐,課堂教學必然會陷入無聊而生硬的尷尬之中。由此不難看出,小學階段的古典詩詞教學需要有情有趣、情意綿綿的課堂氛圍,但這一案例的教學在理趣和情趣的制衡中出現了嚴重的偏差,未能從學生內在的認知規(guī)律和體驗起點入手,導致走向了歧途。
關注詩歌教學的情趣,是契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重要體現,更是引領學生進行實踐體驗的有效載體。但如果閱讀教學一味地、毫無節(jié)制地偏重情趣,也并非明智之舉。
曾經聆聽一位年輕教師執(zhí)教《題西林壁》時,學生讀了幾遍詩之后,教師在黑板上板書:“橫看成嶺側成峰,( )各不同”,要求學生進行朗讀。很多學生不明其意,出現的讀法五花八門。笑聲過后,教師相機引導:原來詩歌中的“遠近高低”指的是什么?讓學生明白詩人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觀看廬山的。隨后教師拓展補充:除了這些角度,還有其他角度嗎?學生先結合詩歌中的文字,拓展了“橫”“側”這兩個角度,然后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又補充了“上下左右”。緊接著,教師再次擴散學生思維:除了角度不同,還有可能會有怎樣的視角變化?于是,學生分別從季節(jié)、天氣等多個角度進行補充。最后,教師嘗試將詩歌改寫為:橫看成嶺側成峰,東西南北各不同;上看成嶺下成鋒,春夏秋冬各不同,進一步體悟詩歌所蘊藏的哲理。
整節(jié)課情意盎然,趣味十足,學生在朗讀詩歌、改寫詩歌的過程中表現出高漲的學習熱情,更體驗到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愉悅與自豪。然而,最后體悟詩歌蘊藏的哲理卻突然斷了弦,沒有了理性思維的照耀,學生對于詩歌的深度體悟就流于形式,一首閃爍著哲理之光的名篇佳作,就這樣消弭在學生的一片歡笑聲中……
鑒于上述案例的分析,筆者以為古典詩詞的教學應該理直氣壯地追尋理趣和情趣,但也不能過度偏向于其中一種,而需要在理趣光輝的燭照之下,展現獨到的情趣光輝,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對古典詩詞的深入感知,真正為學生核心能力的高效發(fā)展奠基。那怎樣才能做到情趣與理趣的交相輝映呢?筆者結合《清平樂·村居》的教學來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師:怎樣才能將這首詞中的情感和意境凸顯出來呢?請大家閉上自己的雙眼,聆聽教師的范讀,在想象中感受這首詞描繪的是一幅怎樣的“村居圖”。
生:這是一幅典型的幸福村居圖。
師:請你帶著自己的幸福之感來誦讀這首詞。
師:你們認為,這首詞中哪個人物是最幸福的?
生:老兩口,他們居住在優(yōu)雅美麗的環(huán)境中,又有懂事、能干、調皮的三個兒子,一定是最幸福的。
師:是??!面對此情此景,他們老兩口悠閑地坐在門口,會想些什么?又會說些什么呢?
生:你看,我們這三個兒子多棒啊!一個懂事能干,一個心靈手巧,一個調皮可愛,我們真是幸福??!
……
師:其實,大家所說的就藏在詞中的一個字中,你們能找出來嗎?
生:醉!
師:一個“醉”字,既被美麗的景色所醉,又被家庭的溫馨和幸福所醉!還有不同意見嗎?
生:我覺得最幸福的應該是小兒子。他一幅無憂無慮的樣子,你看,他就是剝蓮蓬時也是趴在那里的,雙腳一定在不停地擺動呢!
師:還能再想象一下小兒子的樣子嗎?用你的想象補充,讓這位可愛的小兒子更加幸福。
生:我想他的嘴里一定還哼著小調子,或許還會在草地上打上幾個滾。
師:你想到用什么詞語來形容這個孩子了嗎?
生:自由自在。
生:天真活潑。
師:多么令人羨慕的一家人?。∫黄鹩美首x來感受他們的幸福吧!
學生在一邊誦讀,一邊想象的過程中,將原本無聲而生硬的語言變成了富有靈性而情趣的畫面,將平白的詩句幻化成了斑斕的圖景,不僅讓整節(jié)課富有情趣,更充盈了理趣,讓學生在大道無痕之中入境體驗,體悟情感,促成了詩歌教學鮮活的境界,可謂一舉雙得。
古典詩詞本身就具備了鮮活的情趣、深刻的理趣,蘊含著豐富的價值資源。如果硬性地選擇任何一種偏向,都會使得課堂教學陷入瘸腿的尷尬之中。為此,教師既要遵循詩歌的文本內涵,又要契合學生的內在認知,真正為學生滲入到詩歌的內核世界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