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娟梅
詞語品析法就是對那些應用準確、生動、形象、傳神的詞語通過揣摩、分析、感知、領悟等方式,理解詞語本意、引申義、象征義及其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意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是語文教學的最傳統(tǒng)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落實《標準》“增加積累,發(fā)展語感,加深體驗和領悟”的好方法,如何高效地應用這種方法呢?
例如,施教課文《大禹治水》時,我用問題來引導學生朗讀標題,感知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
師:治水的人是誰呢?生:大禹。師:怎樣讀,才能把“治水的人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讀出來?生:讀。大禹治水。(重音讀“大禹”。)師:大家把“大禹”用重音讀了,表明治水的人是大禹。師:怎樣讀就能夠把“大禹干什么”這個問題的回答讀出來呢?生:大禹治水(重音讀“治水”)師:治水。同學們讀得多有氣勢啊。
例如,施教《美麗的南沙群島》一文時,我讓學生用“晶瑩”“星羅棋布”“難以計數(shù)”“蘊藏”“用之不竭”“翡翠水天相接蔚為壯觀”“五彩繽紛”“心曠神怡”等詞語造句,結果,學生造出了下面的精彩句子。
傳說仙女下凡時,在遼闊的南中國海上撒下了一串串晶瑩的珍珠,這就是美麗的南沙群島。
南沙群島位于祖國的最南端,二百多座島嶼、礁盤星羅棋布。
她擁有難以計數(shù)的珍貴的海洋生物,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礦產(chǎn)資源,貯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動力。天是一片藍玉,海是一塊翡翠。遠望水天相接,翡翠和藍玉合璧,蔚為壯觀。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龍蝦、燕魚、海龜五彩繽紛,令人心曠神怡。
蘇教版語文三年級《趕海》一文,敘寫 了“我”在暑假里的一天跟舅舅趕海時追浪花、捉螃蟹、撈海魚、撿貝殼、抓大蝦的“事趣”和“情趣”。我讓學生用手勢表演“捉”“撈”“撿”“抓”這幾個動詞,具體形象地感知“事之趣”。動詞是文學作品的精華所在,它呈現(xiàn)的是一個過程,展示的是一種動感的畫面。動詞的含義不能靠翻閱字典來解讀,要靠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來感知,要靠具體的動作來領悟。用手勢表演等方式理解動詞的準確應用,實在是純樸而有效的方法。這種表演簡潔,有藝術感染力,有韻律感,在視覺上產(chǎn)生一種美感,內(nèi)心產(chǎn)生一種動感。
為了讓學生感悟課文的“情之趣”,課文后面設計了這樣的訓練題:讀下面句子,注意標點符號和嘆詞。
(1)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哎,那邊一個小伙伴,正低著頭尋找什么?(3)咦,怎么我的腳癢癢的?(4)哦,原來是一只大蝦在逗我呢!
課文的情趣在這幾個句子中得到集中體現(xiàn),理解這幾個句子的特征,讀懂這幾個句子的意蘊是理解課文情趣的關鍵。我在自讀感知,點撥感悟后,讓學生表演,用自己的語氣、神態(tài)等感性地表達出詞語的意、形、情:(1)中的感嘆號和“嘿”字,表達了“我”抓住小海星時的“得意與興奮”;(2)中的問號和“哎”字,表達的是小伙伴低頭尋找的“舉止”給“我”的“神秘感”;(3)中的問號和“咦”字表達出“我”有腳癢感覺的“驚奇”;(4)表達出“我”對腳癢原因的“明白”。
課文中有些重點詞語,是語言形象、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聚集點,引導學生挖掘詞語的形象內(nèi)涵,感悟理解詞語的情感內(nèi)涵,可讓學生在詞語與語境的溝通中,深入理解內(nèi)容,深切感受情感。請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片斷:
師:學到這兒,我突然想到,還有一個詞沒有講(指小黑板),就是“飽經(jīng)風霜”。
師:請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車的飽經(jīng)風霜的臉是一張什么樣的臉。想好了,請用幾句話寫出來。我給大家開個頭:那位拉車的才三十多歲——請同學們接著寫。(學生練習寫,老師巡回指導,表揚寫字姿勢好的同學;學生寫好后,老師讓他們自己讀一讀,修改修改;最后找?guī)孜粚W生上臺讀,學生讀后,老師當面評改。)
生:(讀)這位拉車的不過三十多歲,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歲。臉黑瘦黑瘦的,布滿了一道又一道的皺紋,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滿了血絲。那亂糟糟的頭發(fā)上,蒙著一層灰。看上去,這張枯瘦的臉,像一個霜打的茄子。
師:寫得多好呀,飽經(jīng)風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同樣是《趕海》一文,課文后面還設計了這樣一道訓練題:“仿照課文,寫一寫自己的童年趣事?!弊x了課文,讓學生仿寫,這是以讀促寫,訓練詞語應用能力的妙辦法。例如,有學生寫得很情趣:星期六晚上,我和弟弟去捕麻雀。弟弟悄悄地爬上梯子,迅速地把手伸進麻雀窩,興奮地喊道“呀!有兩只呢!”學生用“悄悄地爬上”、“迅速地伸進”這樣的詞語寫了捕鳥的過程,用“呀”、“呢”這樣的詞語寫心情,表達捕鳥的事趣與情趣。把課文中的“事趣”與“情趣”理念巧妙地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了,說明學生對課文真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