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榮
[摘 要]浙江省桐鄉(xiāng)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城北小學,也被命名為徐肖冰侯波少兒攝影藝術學校。作為全國唯一一所以攝影師命名的攝影學校,一直以影像為載體,多途徑開展德育滲透,讓學生在攝影活動中健康成長。
[關鍵詞]影像;攝影;德育;紅色;鄉(xiāng)土
徐肖冰與侯波是杰出的“偉人攝影師”,影片《開國大典》是他們的代表作品之一。浙江省桐鄉(xiāng)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城北小學也被命名為徐肖冰侯波少兒攝影藝術學校,是全國唯一一所以攝影師的名字命名的少兒攝影藝術學校。學校一直堅持“寓德于影、以影育人”的理念,大力開展影像德育,以攝影為媒介,以本土文化為基石,從影像中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發(fā)揚和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學校注重讓學生在攝影中發(fā)現身邊的真善美,展示美、弘揚美;實時互動共享,感悟美、鑒賞美;感受鄉(xiāng)土風情,在尋美中感受德、領悟德;傳承紅船精神,在攝美中追尋德、傳遞德。學生們用兒童的眼光擷取美好世界的縮影,用兒童的心靈感受新時代的匠人匠心。
一、真人影像:記錄傳播樹榜樣
學校以攝影、錄像為載體,通過影像示范、影像寫真、影像溝通等真人影像的方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熏陶和情操陶冶,使德育具有了生動具體性、多元虛擬性和內隱滲透性。在這種真人影像德育的滲透下,一方面使學生能發(fā)現身邊的美,提高自身的判斷力、自主性和自律性,衍生出對高素質的自我完善的需要;另一方面能在行動中以高尚行為為準繩,反省自己的道德、素質、修養(yǎng),以行動踐行美。
1.影像示范,潛移默化
對于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教育,學校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細化每個年級的達成目標,制作示范錄像等并組織學生觀看、學習。學生在觀看影像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這種教育方式是通過學生無意識的、非特定的心理反應而發(fā)揮作用的,具有“感染熏陶、潛移默化”的內隱學習特征。
采用影像示范的方式,可以把抽象的道理寓于直觀而生動的形象中,通過鮮明生動的事物、人物與場景,激發(fā)學生倫理道德學習興趣。同時,由于學習素材取自生活,具有很強的熟悉感和可操作性。如對于一年級學生的行為禮儀教育,教師用在校園內拍攝的照片和錄像制作了名為《小朋友一天的學習生活》的幻燈片,讓剛入學的小學生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幫助他們學會行為禮儀,內化道德規(guī)范。
2.影像寫真,及時強化
影像寫真,主要是隨時記錄學生的行為表現。一方面,要捕捉師生校園生活中的真善美,發(fā)掘并宣揚學生的閃光點。設置點贊墻、紅領巾電視臺等,樹立榜樣,弘揚正氣。另一方面,要“捕風捉影”,對影像進行藝術處理。如及時捕捉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表現,借此給予合理的教育和引導。通過身邊的例子,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引導學生學會辨別真善美、識別假丑惡,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批判思維和批判能力。
“德性是一種獲得性的人類品質?!比粢獙⒂跋窠逃灿趯W生的認知結構中,教師的教育和學生的實踐都是必不可少的。道德教育不應是單向的,而應建立與學生的互動機制:通過影像寫真的方式,塑造以“美·善”為主的校園輿論環(huán)境,以美引善,及時強化,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在反思后實踐,在實踐中思考,不斷自我完善。
3.影像溝通,家校合力
學校以影像作為家校溝通的輔助手段,拉近了家庭與學校的距離,促進了家校合作,形成了育人合力。
例如,改變傳統(tǒng)家長會“一言堂”現象,豐富家長會形式。將學生的照片、錄像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向家長展示,讓家長感受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更切實地了解孩子在學校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真實地感悟學校的文化氛圍及教育教學成果。
又如,在假期中,鼓勵學生在家長的協(xié)助、引導和監(jiān)督之下,用攝影記錄自己身邊的美人、美事、美景,制作影像日記、親子影像旅行規(guī)劃等,讓影像成為學生智慧生活的手段。通過這種方式,也能夠促使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規(guī)范自己的道德行為,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yǎng),從而實現“家校共育,立德樹人”。
二、智慧影像:突破時空亮特色
相機、手機的數碼化和網絡化,不僅降低了成本,而且提升了效率,引領人們進入了全民攝影時代。微博、論壇、微信等互聯網交流平臺的不斷創(chuàng)新,讓攝影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語言、一種表達觀念的重要手段。在當今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開展少兒攝影教育,滲透智慧影像德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1.網絡學習,豐富教學過程
目前,少兒攝影教學還未全面普及,教學資源不夠豐富。不同于成人的攝影教學,少兒攝影教學應該是弱技巧,重體驗、重感悟、重過程。網絡學習就是少兒攝影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具有自主性、開放性、靈活性、方便性的特點,深受學生的喜愛。
一是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自主了解不同攝影家的攝影經歷、代表作品及影像故事。例如,有一位學生通過網絡了解到著名攝影家布列松的攝影之路,從而受到感動和鼓舞。學生攝影作品在2017年的美國國家地理全球青少年攝影大賽中國賽區(qū)中獲得二等獎,受到著名攝影家解海龍的稱贊。
二是鼓勵學生聽講座,制作影像日記、親子影像旅行規(guī)劃等,讓網絡影像滲透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
三是在課堂中可利用手機或平板電腦,通過具有同屏功能的軟件、圖片后期處理APP,借助QQ群、微信群等社交平臺,使課堂變得更加有趣、生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種形式的網絡學習,不僅豐富了教學過程和內容,拓展了教學深度和廣度,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了學習效果。
2.網絡資源,實現多元共享
學校編寫了《童眼童影》校本課程、《童影童語》學生作品集、《小學攝影課程指導綱要》,并構建了7個微課、24個課件庫與完整的教案資源庫,供學校教師教學參考與交流。另外,學校利用互聯網平臺、專業(yè)攝影網站開展攝影活動,如開展“一場展覽、一位名家、一幅名作、一個故事、一篇感悟、一本書籍”的“六個一”網絡攝影研修活動。師生在這樣的活動中形成了自己的攝影資源庫,并在分享交流中,讓自己收集的“一”成為了“十”甚至“二十”,實現了師師、師生、生生之間的資源共享。
在長三角數字美術教育研討會與太湖美術論壇活動上,魏琳和沈劍峰老師的攝影課堂展示與講座深受與會人員的好評,并受邀到溫州、深圳、蕭山等省內外各地進行展示和分享,實現了校際資源共享,促進了學校特色發(fā)展。
3.網絡互動,擴大特色宣傳
通過互聯網聯系,學校分別與北京三里屯小學、蕭山青少年攝影教育聯盟學校、上海金山亭林小學、上海靜安區(qū)攝影教研組等開展合作交流活動。2013年,學校師生代表赴北京參觀了“大師與幼苗”徐肖冰侯波關懷下的兒童攝影學校作品聯展,拜訪了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看望了攝影家侯波。2014年6月,學校舉辦了華東地區(qū)攝影校本課程研討活動;同年12月,學校與蕭山青少年攝影教育聯盟學校開展了攝影聯展活動。
學校充分利用網絡了解全國少兒攝影大賽的信息,積極組織學生進行網絡投稿。學生的作品多次在《都市快報》的快拍快拍網、桐鄉(xiāng)攝影家協(xié)會網、桐鄉(xiāng)新聞網、學校網站等平臺上展示。學生的影像作品已經走出學校,走向了更廣闊的社會。
網絡媒體是學校特色教育傳播的重要途徑。近年來,不只本地新聞網站對學校開展的攝影活動進行了宣傳,嘉興教育學院網、嘉興攝影家協(xié)會網、浙江在線、浙江教研網、浙江攝影家協(xié)會網、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網等網站也進行了相關報道。學校影像德育特色得到了廣大專業(yè)攝影機構和社會大眾的關注和認可。
三、紅色影像:傳承精神育新人
紅色影像德育是以紅色文化為系列主題的影像德育,其中紅色影像不是單指與紅色相關的影像資料或影像作品。這種德育方式,是讓學生在賞析、感悟、創(chuàng)作以紅色革命文化為主題的攝影作品中,以及參與實踐相關攝影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精神生命的成長。
學校開展了以影像為載體的攝影德育系列活動,培養(yǎng)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現代小公民。通過構建紅色影像校園文化、學習革命先輩精神、實踐紅色革命研學的路徑,使學生了解革命歷史、弘揚革命傳統(tǒng)、傳承愛國精神。紅色影像德育通過滲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展現中華傳統(tǒng)美德,涵養(yǎng)學生的底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1.構建紅色影像校園文化
紅色文化是一種隱形的教育資源。學校注重紅色文化和影像精神的浸潤,致力于傳承以徐肖冰、侯波為代表的紅色革命攝影人精神,大力構建紅色影像校園。如:以“攝影大道”鼓勵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對待生活,以“影像大廳”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以“影像連廊”激發(fā)師生創(chuàng)作靈感,以“校訓石”激勵學生不斷努力成為雅言雅行、厚學博聞、陽光健康、學有特長的國際公民,以“點贊窗”記錄學生真善美的言行。
學校把紅色文化和影像德育工作有機滲透在各項常規(guī)活動和特色活動中?!皵z影月賽”“風雅少年評比”等特色活動,成為學生追求理想、磨練意志的練兵場;科技節(jié)、語文節(jié)等學校特色品牌活動,更是成為學生弘揚革命傳統(tǒng)和紅色文化并展示個性特長的舞臺。各年級還開展“建隊日”“少年軍?!钡然顒?,引導學生了解紅色歷史,培養(yǎng)家國情懷。
2.組織“與大師同行”系列活動
徐肖冰、侯波這對紅色革命攝影伉儷,用手中的相機、攝像機記錄了中國革命的崢嶸歲月,為國家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史料。他們特別關注青少年攝影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20世紀90年代,在他們的關心下,學校和桐鄉(xiāng)侯波徐肖冰攝影藝術館聯手成立了紅領巾少兒攝影團。由此,學校通過對嘉興本地紅色文化有系統(tǒng)的學習,讓學生借助影像資料,組織“與大師同行”系列活動:與大師同走一條路、與大師同讀一本書、與大師同唱一首歌、與大師同拍一張照、與大師同悟一件事,建構紅色革命情境,把紅色文化和革命思想寓于各種具體可感的情境之中,讓學生體驗紅色革命情感,陶冶心靈。
3.學習紅色影像革命先輩
嘉興作為紅船文化的發(fā)源地,作為中共一大最后一天會議召開的地點,有著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有著以茅盾和徐肖冰為代表的桐鄉(xiāng)籍革命先輩留在故鄉(xiāng)的豐厚的革命資源,為學校紅色影像德育文化建設樹立了學習的榜樣,沉淀了文化底蘊。
學校的紅色革命研學系列活動,以徐肖冰、茅盾、豐子愷作為研學榜樣,通過引導學生對榜樣家庭背景、成長故事、革命事件的了解,加深學生對歷史的感性認知和對先輩堅強意志的感悟。通過聽(聽家長、教師講革命家的故事)、說(說我心中的革命家)、畫(畫革命家的漫畫像)、唱(唱革命家最愛的歌曲)、演(演與我同齡時的革命家)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幫助學生在心中構建革命家的鮮活形象。
四、鄉(xiāng)土影像:研學實踐記鄉(xiāng)情
攝影研學旅行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之一,也符合小學生愛玩的天性。攝影研學旅行使學生擺脫了傳統(tǒng)作業(yè)形式的束縛,愉悅地接觸大自然,盡情享受視覺上的美感,用眼睛觀察,用鏡頭表現,用相機記錄。主題性的攝影研學活動可以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研究探索,了解家鄉(xiāng)風景、民俗風情與鄉(xiāng)賢名人,親近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
1.賞析鄉(xiāng)景展魅力
桐鄉(xiāng)有水墨烏鎮(zhèn)、人文濮院、古韻石門、水韻洲泉等古鎮(zhèn),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建筑風格以明清時期的為主,在幾百年的風雨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氣質。斑駁的老墻、彎曲的石板路、曲線起伏的馬頭墻、質樸的石橋、幽深的小巷、精致的水閣等都是桐鄉(xiāng)獨特的風景。
為了充分挖掘家鄉(xiāng)內在的美好,學校讓攝影老師帶領學生走進不同的古鎮(zhèn),親身感受別樣的風景,進行專題攝影活動。把建筑文化分為多個專題,如房子專題、石橋專題、石板路專題、小巷專題、水閣專題、現代化建設及小河專題等,使每個專題都能顯現自己獨特的魅力。輔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構思體現每個專題的精髓,也可以從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天氣表現同一專題,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藝術效果,體現攝影藝術的風格,感受家鄉(xiāng)獨特的魅力。
2.體驗鄉(xiāng)情寓情懷
隨著時代的變遷,當地習俗也在悄悄發(fā)生著變化?,F在,有些習俗已不是所有人都了解,但也仍有部分住民堅守著傳統(tǒng)習俗,如:傳統(tǒng)的過年儀式“請六神”,元宵節(jié)走橋,熱熱鬧鬧的水鄉(xiāng)婚禮、烏鎮(zhèn)香市、洲泉清明蠶花會,以及比較普及的蠶桑業(yè)等。這些當地人保留的有趣的習俗,也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亮麗風景。
學校鼓勵學生走進風俗節(jié),體驗生動、具體的風俗,從中加深對風俗的理解。一群熱愛民俗的淳樸桐鄉(xiāng)人,一種年味民俗儀式,一個壯觀的場面,都將成為學生攝影和捕捉的對象。學生可以用手中的相機記錄這些活動過程,體驗這些活動所帶來的快樂。
學校教師會利用課外或節(jié)假日帶領學生們參與拍攝活動,根據學生的個性和攝影設備的特點進行個別輔導。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反映活動的過程或點滴。如可以從特寫角度反映人的神態(tài),也可以從高角度反映活動的全景,還可以用攝影和文字記錄結合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小鎮(zhèn)民俗生活的特點。
3.禮學鄉(xiāng)賢揚氣質
桐鄉(xiāng)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悠久的運河水哺育了呂留良、金仲華、錢君匋、孫木心等一大批名人賢士。為了弘揚名人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桐鄉(xiāng)建造了君匋藝術院、吳蓬藝術院、木心美術館、錢幣館、博物館等,這些都為學生們提供了了解家鄉(xiāng)名人的條件。
每學期,由美術教研組組織學生開展“尋訪家鄉(xiāng)名人”采風活動,把家鄉(xiāng)名人的故居和紀念地作為課堂,感受名人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透過照相機的鏡頭,深入了解名人的成長歷程,表達對名人的敬仰和追思;同時,走出書本產生感性的思索,從名人故居陳列的文物資料中,真正理解他們波瀾壯闊的一生,傳承他們的精神,增強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學校也會組織學生參觀全國性的大展,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名人文化帶來的社會效應,體驗高端大氣的藝術氛圍,開拓視野,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