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莉,陳 菁,費紅軍,汪文娟
(寧波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 醫(yī)學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315016)
醫(yī)學檢驗作為醫(yī)學領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涵蓋了臨床檢驗技術、微生物學檢驗技術、生物化學檢驗技術等眾多課程,理論部分知識點多,實訓部分操作性強。而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學習基礎差、學習能力弱的問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無法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雙主體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體”以及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倡導教師學生雙主體作用的共同發(fā)揮,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愉快教學、有效教學的目的。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體,它在知識傳授的系統(tǒng)性、扎實性和快速性方面有獨到之處。然而獨以“教師為主體”的模式弊端也很明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喪失了自主性、參與性,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缺乏、學習氛圍不濃、學習效果不理想。反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倡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發(fā)揮主要作用。可是,這種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具備較為扎實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筛呗氃盒W生普遍存在學習基礎差、學習主動性差、學習能力欠缺等問題,因此僅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高職學生中難以實施。
雙主體互動是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一種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它提倡在教學過程當中,以教師和學生共同為主體,圍繞學生發(fā)展這一中心,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以獲得知識,掌握技能[1][2]。隨著信息技術的崛起,各種網(wǎng)絡交流平臺以及多媒體展示技術蓬勃發(fā)展,為雙主體互動模式下師生之間的對話、溝通、合作提供了更有利的渠道和便利[3],因此,“雙主體互動”教學模式的構建將采取以下思路:
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發(fā)揮主體作用,組織、參與并推動教學活動的開展,又要促使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培養(yǎng)解決問題和團隊協(xié)作的能力。
教師在進行知識傳遞的過程中,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通過互動、任務完成等途徑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克服傳統(tǒng)的“填鴨式”的學習模式,通過課外網(wǎng)絡交流,課堂師生交流,使學生能表達自己對學習的想法,形成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增強學習興趣,在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中提升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
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掌握學生的心理,以教學融于游戲,游戲輔助教學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愉快教學的效果。
根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中的注意力隨著上課的進行而改變。教師以學生注意力曲線為依據(jù)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
當前QQ仍然是中國網(wǎng)絡社交市場的領先者之一,其用戶資源、功能開發(fā)等方面遙遙領先于大部分的社交平臺,還增添了可用于教學應用,如系統(tǒng)群應用中的“作業(yè)”功能等。利用QQ平臺進行師生間的交流,能夠保證課外開放式教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建,保障教學過程的良性循環(huán)。
以新型的思維導圖式軟件Focusky為教學資源的制作工具,突破傳統(tǒng)演示手段的局限性,以立體、絢麗、更具有邏輯性和結構性的方式進行內容的展示[4]。
基于以上思路構建了雙主體互動教學模式,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發(fā)揮教師傳授知識、組織活動、指導學生以及學生學習知識、參與活動、培養(yǎng)能力等方面的主體性。
下面,筆者將以《抗菌藥物及細菌耐藥性檢測》課程為例,介紹“雙主體互動”教學模式在醫(yī)學檢驗課程中的應用。
(1)教學活動設計
對課程內容進行分析整理,按照其重要程度和難易程度分類。根據(jù)內容的不同類別以及學生注意力的變化情況設計教學活動。
(2)問題設計
根據(jù)課程內容與教學活動的設置,設計不同難易程度、不同類型的問題,在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發(fā)布給學生,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
(3)教學資源準備
改變傳統(tǒng)的以PPT為工具制作課件的方式,采用新型的演示工具Focusky,對課程的內容按照其邏輯層次關系進行課件制作,提供思維導圖式的教學體驗,帶動學生學習積極性[5]。從網(wǎng)絡資源庫中搜集與本課程相關的視頻資源,如細菌耐藥性檢測手工操作視頻、細菌耐藥性相關案例視頻等,篩選有用資源進行剪輯。另外,通過Focusky進行微視頻制作,對網(wǎng)絡搜集的資源進行補充,使教學資源更加完備與多樣。
(1)課前雙主體互動
教師將課程內容大綱發(fā)布于QQ平臺,學生發(fā)揮學習的主體作用,在掌握微生物學檢驗理論的基礎上,了解課程框架、課程涉及的大體內容以及學習目的。教師調查學生初步接觸課程內容后的認知能力以及興趣點,根據(jù)學生的反饋適當調整課堂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師在充分掌握學生學習基礎、學習能力以及學習興趣點的基礎上,提出1-2個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課前思考,如“某患者因金黃色葡萄球菌導致尿路感染,使用β-內酰胺類抗生素進行治療后效果不佳,請問導致這種結果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確定?”通過互動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教師與學生在課前的雙主體作用,使學生提前進入學習狀態(tài)。
(2)課堂雙主體互動
根據(jù)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的變化情況,課堂中雙主體互動環(huán)節(jié)主要包括以下3個階段(見圖1)。
圖1 課堂中“雙主體互動”教學各階段
①以教師為主導的雙主體互動階段
在上課的最初階段,學生的注意力比較集中。利用這段時間教師發(fā)揮主要的主體作用,把重點內容導入課堂,通過傳統(tǒng)的教授方式,借助思維可視化工具制作的教學資源,快速、系統(tǒng)、有效地傳遞知識點。另外,引導學生發(fā)揮學習主體作用,在掌握知識點內涵的基礎上,激勵學生思考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習能力。
②以學生為中心的雙主體互動階段
隨著課堂的進行,學生的注意力漸漸進入低谷期,在這段時間進行主要以學生為中心的雙主體互動。
針對課程簡單淺顯的內容進行雙主體互動。教師提出1-2個問題,如“某呼吸道感染患者經(jīng)鑒定其病原菌為銅綠假單胞菌,請問可使用哪些抗菌藥物治療?”或播放細菌耐藥性檢測手工操作的視頻,請學生糾錯。學生帶著問題對相關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并分成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開展討論。討論過程中,教師對各組進行指導,引導小組中不發(fā)言的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以抽簽等小游戲的方式選擇小組成員進行成果匯報,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以小組為單位,對已學內容通過知識競答、案例分析等方式進行實踐練習,以擊鼓傳花、抽簽、學生指定等趣味方式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積極參與。
③以教師為主導的雙主體互動階段
當一堂課接近尾聲時,學生的注意力進入一個高峰期。教師趁熱打鐵,指導學生對本堂課所學的重要知識點進行整理,如以順口溜的方式串聯(lián)記憶某一類抗菌藥物的名稱,或引導學生以表格的形式回顧課堂所學的某類抗菌藥物的作用機制、常見藥物名稱以及抗菌譜等,使學生學會利用有效且豐富的方法完成知識的系統(tǒng)化。
(3)課后雙主體互動
通過QQ平臺,教師發(fā)布作業(yè),學生完成和提交作業(yè),教師對學生進行個體化指導。學生提出問題,教師答疑。另外,教師通過QQ平臺帶領學生進行每日題目接龍的游戲,由教師率先出題,指定一組成員作答,如回答正確,由該組成員再出題目,指定其余一組學生作答,以此類推。通過游戲幫助學生保持學習狀態(tài),對所學內容進行回顧。
雙主體互動模式涉及了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因此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以及學生對教師的評價。
(1)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主要針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進行評估,評估指標主要包括學生的考勤、作業(yè)完成情況、自主學習情況、課堂活動的參與情況、期末考查以及總評等。
(2)學生自評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回顧和整理課程內容,總結自己掌握到了哪些知識,還存在哪些疑問。學生通過自評報告的撰寫,了解自己的學習成效,發(fā)現(xiàn)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問題。
(3)學生互評
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選出互評代表,組成評議團,對各小組在課堂互動中的參與度、成果報告進行評議。這種學生互評的方式更容易獲得學生的心理認同,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4)學生對教師的評價
教師制作調查問卷,請學生針對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內容對教師進行評價并提出意見。
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最初僅30%的學生認同這種雙主體互動教學模式。其原因經(jīng)分析主要為:這種方式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以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并且在課外花費的時間較多,學習壓力較大。經(jīng)過一段時間學習后,60%的學生喜歡上這種教學模式,認為課堂氣氛活躍,學習興趣更強。期末時,95%的學生認可了這種教學模式。學生認為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學習能力以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培養(yǎng),有助于同學間的關系融洽和師生間的彼此信任。
通過雙主體互動模式在《抗菌藥物及細菌耐藥性檢測》課程中的應用實踐,發(fā)現(xiàn)雙主體互動模式在高職醫(yī)學檢驗課程中有較好的適用性,雙主體互動教學模式使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有機結合,強調了兩者在教學中的作用:發(fā)揮了教師的主體作用,使重要的知識內容以及學習方法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得到快速有效的傳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感受并發(fā)揮了學習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培養(yǎng)了學習的能力。
在新的多媒體技術的支持下,雙主體互動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tǒng)課件展示的局限,在吸引學生注意、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方面給予了極大的助力。在網(wǎng)絡互動平臺技術的支持下,雙主體互動教學模式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師生的互動可以隨時進行。學生能及時獲得教師的反饋與激勵,及時調整學生狀態(tài),培養(yǎng)開放性思維。
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少數(shù)學生基礎較差,無法承擔團隊任務;有些學生自信心不足、性格內向,即使在教師的引導和鼓勵下也不愿參與團隊活動,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因此,我們在推動雙主體互動模式等教學改革措施的同時,應該加強學生基礎知識及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注重學生心理健康及自信心的培養(yǎng),通過多種手段、多種方式提升學生能力,達到教學目的,培養(yǎng)出合格的醫(yī)學檢驗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