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培燕
(云南省楚雄州祿豐縣仁興鎮(zhèn)彰保小學,云南 楚雄 651205)
由于傳統(tǒng)應(yīng)試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以及教師自主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的薄弱,導致語文課堂教學一直陷入機械、“填鴨式”教學的瓶頸,急需有效的解決對策。本文將對此,展開簡要分析。
低年級的兒童,由于對抽象的文字符號缺少認知和探究的欲望,就容易陷入識字學習情緒低谷。具體表現(xiàn)為,課堂識字效率差、漢字拼讀不流暢以及組詞造句技能薄弱等,而語文識字事低年級兒童學習和認識語文的基礎(chǔ),一旦他們在這一階段遇到了困難而得不到有效解決,就會嚴重影響到接下來的閱讀教學、口語教學和寫作教學,所以,這一問題值得各位同仁重點關(guān)注。
其實課堂并不是教師一個人的“演講臺”,而是教師與學生交流思想,交換情感和學識的場合,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韓愈曾在《師說》中講到:“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指出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yè)和解惑,而這三個過程都是需要結(jié)合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方能完成,缺失了任何一個角色,都是無法辦到的。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正是由于教師沒有考慮到這一問題,導致了師生互動缺失,教師只顧自己一個人的“演講”,而沒有顧及學生是否在“聽”,也不知道他們是否掌握了知識,這樣無論是閱讀教學中對課文中心思想的把握,還是寫作教學中學生對寫作主題的把握,都是不利的。
寫作是語文學習中的一個重點,但同樣也是難點。為了提升兒童寫作的水平,各位老師常常是“各顯神通”,不是要求學生背誦古詩名段,就是要求學生進行各種主題的寫作練習,更有甚者將近十年的寫作考試題目拿來讓學生練習,這種嚴重形式化的寫作教學,直接導致了兒童寫作學習流于形式,無法取得預想中的教學效果。其實,寫作是一件靈活性非常強的事情,它會隨著閱讀量、生活感知和思維拓展的深度改變而改變,因此,想要提升寫作教學質(zhì)量的不能盲目適用“機械生產(chǎn)文章”的教學模式,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是高效寫作的應(yīng)用之法。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課堂學習,是兒童接受語文知識培養(yǎng),拓展語文聽說讀寫綜合技能的主要場地,把握住這一教學的節(jié)點,實施針對性強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兒童的綜合學習興趣,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優(yōu)化教學質(zhì)量的必經(jīng)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