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鋒
(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qū)大簡小學,廣東廣州 511475)
小學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黃金時期。在這個年齡階段,他們通過教師、家長的教育形成一定的人生觀念、價值取向、情感態(tài)度,為今后的生活打好基礎。于是,品德這門課程因其教授學生為人處世的方法顯得尤為重要。但是,處在這個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集中,對文字的理解也不夠透徹,教師要想讓學生真正投入品德課堂里,體會品德知識,就需要讓他們“動”起來,加強參與感[1]。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簡要論述。
小學階段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僅僅依靠教師、家長的死板約束是遠遠不夠的。最簡單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角色扮演,讓學生身臨其境,從情感角度出發(fā)喚醒他們的責任意識。如此一來,學生面對文字概念時,有角色扮演的情境感受融入其中,可以簡化思維過程,主動汲取知識。
例如,在講授《糧食來得真不容易》一課時,要讓學生通過了解糧食的生產(chǎn)過程來培養(yǎng)他們勤儉節(jié)約、愛惜糧食、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的責任意識。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扮演農(nóng)民伯伯:“同學們,農(nóng)民伯伯是怎樣種糧食的呢?”學生模擬插秧、施肥、除草、除蟲、收割、加工……通過一系列過程,體會春去秋來收獲糧食的艱辛。然后,選出幾名同學扮演吃飯的小孩:他們吃飯很挑剔,經(jīng)常吃幾口就不想吃了,然后把飯菜倒掉去吃零食。“同學們,你們覺得這些小孩的行為可取嗎?”“不可?。∥覀冃列量嗫喾N的蔬菜全都被浪費了,他們一點也不尊重我們,我們很難過?!薄澳俏覀冊谏钪惺遣皇且矐撟鹬剞r(nóng)民伯伯的勞動成果,吃飯時吃多少拿多少呢?”“是的,老師,我們以后會節(jié)約糧食的?!?/p>
在學生角色扮演時,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不要過多地干涉學生的行為選擇,讓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其他人負責。學生親自表演出某個故事情節(jié)中的人物,切身地感受該人物的行為和思想,領悟課堂所要講述的內(nèi)容。教師只需要適時引導,及時歸納總結(jié),將學生無法言說的感受,以文字語言表達出來。
新時代的小學生應當具備一定的思維辨析能力,對事物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束縛在框架中。在小學品德課堂中,教師可以采取辯論賽的形式,由學生自由站隊,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一方表達對某事件的態(tài)度。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在辯論中分析是非善惡,可以提高道德思辨能力。
例如,在講授《愛護集體榮譽》一課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個問題:“在考試時,你發(fā)現(xiàn)班上的同學有題目不會做,你會將答案傳給他嗎?”學生自由站隊,覺得應該將答案傳給他的站在老師的左手邊,覺得不應該傳答案的站在右手邊。接著,左右兩隊輪流表述自己的想法:“當然不可以傳給他!考試需要誠實?!薄皯搨鹘o他,他的成績好了,我們班的成績就提高了,這維護了班級榮譽!”“如果作弊被抓住會通報批評,我們班級會被抹黑?!薄鞍嗬锿瑢W需要互幫互助,幫助他是我們班和諧的表現(xiàn)。”……經(jīng)過激烈的討論,教師進行總結(jié):“班集體的榮譽需要我們維護,但是絕不能采取不光彩的手段。班級的團結(jié)協(xié)作不應該體現(xiàn)在幫助作弊上,而是平時給予該同學以幫助,讓他掌握知識,這才是真正地愛護集體榮譽?!?/p>
在這個辯論的過程中,學生不斷收集信息支持自己的觀點,掌握了信息篩選整合的技巧;對事物有自己的判斷,避免別人的干擾,提高了思維能力;最終做到有條理、有邏輯性的表述,提高了表達交流的能力。教師在辯論之前要做好萬全的準備,選取的辯論主題要盡可能地貼近小學生活,具有教育意義。
在家庭里,每一個孩子都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存在,很可能出現(xiàn)做事情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的情況,這顯然不利于學生長遠的發(fā)展。品德與社會課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與他人和諧相處,通過引導學生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存在不妥之處,應該如何改進,活躍課堂氛圍,將情感內(nèi)化為認知[2]。
例如,在講授《我們遵守規(guī)則》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在課堂上播放一段視頻:學校上課鈴聲敲響之后,還有同學在操場上玩耍、逗留。“同學們,你們覺得這些同學的做法正確嗎?”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認為上課鈴響了就應該回來上課,這些同學的做法不對。但是還有一部分學生覺得耽誤幾分鐘的上課時間對自己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影響,幾分鐘并不會錯過多少知識?!澳峭瑢W們,假設你是老師,上課鈴響了以后班上同學在操場玩耍、逗留,現(xiàn)在會是怎樣的感受呢?”學生紛紛表示不滿,覺得自己作為一名教師沒有得到學生的尊重,上課鈴打響以后學生應該進入課堂學習。這樣一來,通過換位思考,學生懂得了需要遵守規(guī)則,不給他人帶來麻煩。
在學生換位思考時,他們就能真正參與到品德課堂中,體會到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這種直接性的情感體驗將會內(nèi)化為學生的心理認知,約束他們的行為,成長為對社會、他人有益的人才。同時,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考慮問題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模式,全面分析事物發(fā)展。
對思想道德的認知,必須落實到實踐中去,否則我們學習的知識就毫無意義。教師要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知行結(jié)合,在實踐中感受品德與社會課堂的魅力。
例如,在講授《做一名地球衛(wèi)士》一課時,教師要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學習相關知識,并在他們掌握了保護環(huán)境、愛護地球的理論后,將其落實到實踐中??梢詭ьI學生考察校園,發(fā)現(xiàn)校園里有紙屑、塑料袋等,這時要主動引導學生進行清理?!拔覀冊谡n堂上學習的保護環(huán)境的方法有哪些?”“植樹造林,不亂扔垃圾,不使用一次性物品……”“那么,大家看到滿地的垃圾應該怎樣做呢?”學生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明白保護環(huán)境不僅僅是思想上,更要從行動上成為一名地球衛(wèi)士,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于是,他們主動地將垃圾撿起來,并在今后的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真正將理論認知落到實處。
除此之外,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由家長陪伴的,教師要與家長及時溝通,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抓住一切教育時機,升華學生的人文品質(zhì)。如此一來,學生從實踐中檢驗知識,提高對知識的認知,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品德與社會的課堂也會走出校園,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貼近學生的內(nèi)心。
總而言之,我們要突破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本中文字的束縛,盡可能地采取活動的形式,讓品德與社會課堂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記憶、生澀的知識教育,而是趣味性的活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融入課堂。同時,學生的主動參與,在極大程度上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感受到品德與社會課堂的魅力,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為今后的學習、生活、工作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陸永華.《品德與社會》教學務必立足教材用活方法[J].小學生,2018,(1):43.
[2]高峽,趙亞夫.探索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新思路[J].中國教育學刊,2003,(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