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01 北京 張英華
◤原文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①,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②。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p>
——《論語·述而第七》
◤注釋
①暴虎馮(p í n g)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
②與:親近,贊許。
◤賞讀
孔子對顏回說:“能得到重用,就推廣自己的德行;不能得到重用,就守住自己的德行;只有我和你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這句話中蘊含著對自己人品、學識及能力的強大自信,也是對顏回深厚的褒獎。
有意思的是,孔子說完此話之后,就聽到了子路的發(fā)問:“要是率領軍隊作戰(zhàn)的話,那您愿意讓誰跟從您呢?”大概是聽到老師如此夸獎顏回,覺得自己的能力沒能得到關注,心有所盼之故吧,子路發(fā)出了此問。此時的他或許在想,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學識水平固然比不上顏回,但是在勇敢方面,顏回可是比不上自己的呀。他一定在期待老師能夠欣賞他非同一般的勇敢,希望老師能愉悅地回答:“要是率領軍隊打仗的話,當然要讓子路跟著我了!”
但是子路聽到的回答卻是:“那些赤手空拳跟老虎搏斗,徒步就敢隨便涉水過河,死也不覺得后悔的人,我是不跟他們共事的。我選擇的共事者,一定得是處事謹慎,善于在謀劃之后才做決定的人?!?/p>
不知子路聽后會是怎樣的心情,悵然?豁然?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其實孔子并非完全否定勇敢,只是不欣賞一味好勇而已。他曾經(jīng)說過:“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奔磽碛腥?、智、勇兼具的品性,方可稱得上是君子。
孔子期望子路不要自恃一己之勇,就告訴子路,若有領兵打仗之事,自己不愿與莽夫相伴,而愿與智者同行。
與仁者同行,會多一份溫暖;與智者同行,會多一份智慧;與勇者同行,會多一份力量……
人生路上,你愿意與什么樣的人同行呢?
◤問題
根據(jù)上文簡要回答:如果帶兵打仗的話,孔子會選用子路嗎?為什么?
◤解答
如果帶兵打仗的話,孔子不會選用子路。因為在孔子看來,子路屬于有勇無謀之人;而孔子欣賞的是處事謹慎,善于在謀劃之后才做決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