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蕊蕊
多多修改是魯迅教人作文的方法之一。他曾說:“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①魯迅:《二心集·答北斗雜志社問——創(chuàng)作要怎樣才會好》,《魯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頁。當然,強調(diào)認真修改文章并非魯迅的發(fā)明?!墩撜Z·憲問》:“為命,禆諶草創(chuàng)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chǎn)潤色之”。②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簡體字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66頁?!段男牡颀垺と鄄谩罚骸熬溆锌蓜h,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③〔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王志彬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378頁。吳訥《文體明辨序說》:“篇中不可有冗章”。④〔明〕吳訥:《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頁。自古以來,均強調(diào)文章修改的重要性。不過,魯迅既有自覺的文章修改意識,又有保存修改痕跡的手稿⑤本文的“手稿”指作者最初投寄給報刊發(fā)表的稿子,上面有或多或少的修改。,這使得魯迅作品成為學習文章修改藝術的理想樣本。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優(yōu)秀回憶性散文集⑥本文涉及到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定稿的內(nèi)容,以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出版的《魯迅全集》第2卷為準。,諸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樣的名篇被收入小學語文教材,影響深遠。學界對魯迅散文修改藝術的分析也比較多,不過,大多數(shù)都集中在語言的準確生動、文章的表現(xiàn)力等方面⑦朱永芳、邵建新:《魯迅作品語言修改藝術管窺》,《寫作》2013年第7~8期。。本文側(cè)重通過對照魯迅先生的一些散文作品的手稿和定本,探究魯迅散文的修改藝術及其文體創(chuàng)造意識。從文章修改來看,魯迅散文的文體創(chuàng)造意識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從文言到白話的轉(zhuǎn)變;個人化的日常細節(jié)描寫;繼承漢語寫作傳統(tǒng)。
文言與白話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就魯迅散文的修改而言,如何將文言轉(zhuǎn)變?yōu)榘自?,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
第一,雙音節(jié)詞代替單音節(jié)詞。
原句:走到篩下時,將繩一拉,便罩住了。
改句: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一拉,便罩住了。①魯迅手稿全集編委會編:《魯迅手稿全集》(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版,第80、78、79、81、78、83 頁。
將“篩”改為“竹篩”,將“下”改為“底下”,將“時”改為“時候”,由單音節(jié)詞改為雙音節(jié)詞。
原句:倘答應,夜間便要來吃他的肉。
改句:倘一答應,夜間便要來吃這人的肉的。②魯迅手稿全集編委會編:《魯迅手稿全集》(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版,第80、78、79、81、78、83 頁。
用雙音節(jié)詞代替單音節(jié)詞,使得所指對象更加準確。
原句:叫我名字的陌生聲音是常有的,但都不是美女蛇。
改句:叫我名字的陌生聲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③魯迅手稿全集編委會編:《魯迅手稿全集》(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版,第80、78、79、81、78、83 頁。
將單音節(jié)詞“但”換成雙音節(jié)詞“然而”,表示更強烈的轉(zhuǎn)折語氣,也更凸顯作者當時失望的心情。
第二,替換文言或書面字詞,多用口語。
原句:因為我早已聽熟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zhì)樸,博學的人。
改句:因為我早就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zhì)樸,博學的人。④魯迅手稿全集編委會編:《魯迅手稿全集》(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版,第80、78、79、81、78、83 頁。
將“早已聽熟”改為“早就聽到”,從語義上講,“早已”和“熟”二者重復,所以保留其一即可。同時,“聽到”是比“聽熟”更加口語化的表達,使得語言風格避免過于書面化的傾向。
原句:“文”和“人”當然相關。
改句:“文”和“人”當然是相關的。⑤參見朱正:《魯迅手稿管窺》,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13頁。(《二十四孝圖》)
“是……的”是非常典型的白話表達,這樣修改使得語句在形式上更趨口語化。
原句:聽說亞爾志跋綏夫曾答一個少女的質(zhì)問道。
改句:聽說亞爾志跋綏夫曾答一個少女的質(zhì)問說。⑥參見朱正:《魯迅手稿管窺》,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13頁。(《二十四孝圖》)
此處用“說”來替換原文的“道”,亦即用口語代替文言表達。
第三,多用連接詞,增加了行文的連貫性。
原句:四面一看,看見一個美女的臉露在墻頭上……但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
改句:四面看時,卻見一個美女的臉露在墻頭上……但竟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⑦魯迅手稿全集編委會編:《魯迅手稿全集》(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版,第80、78、79、81、78、83 頁。
比起原稿,改定稿增加了“卻”“竟”等連接詞,使得故事情節(jié)在時間的緊湊和描寫的真實感上都得到了加強,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原句: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也有罰跪的規(guī)則,也不常用。
改句: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也有罰跪的規(guī)則,但也不常用。⑧魯迅手稿全集編委會編:《魯迅手稿全集》(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版,第80、78、79、81、78、83 頁。
比起原稿,改定稿加了“可”“但”這兩個連接詞,使得改句比原句更加順暢連貫,同時也使得句子更符合白話語言的特征。
值得指出的是,魯迅散文的修改還使上下文更加統(tǒng)一連貫。譬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定本中,多處有“早已”“已經(jīng)”“曾”“先前”“到現(xiàn)在”等字眼的添加或強調(diào),如“現(xiàn)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先前,有一個讀書人住在古廟里用功”“但直到現(xiàn)在,總還沒有得到”“聽說現(xiàn)在自己已經(jīng)做了店主”等,這些表示時間的字眼,統(tǒng)一的特點就是回憶性和過去性,正是因為這些字詞在文章里由始到終陸續(xù)不斷地出現(xiàn),才使得文章能夠通篇連貫地保持一種懷舊情懷,綿延不絕,如酒之醇香,如水之優(yōu)柔。
上述修改,雖然很多都是一字、一詞之改,但也部分說明了魯迅文體寫作的自覺性。無論是雙音節(jié)詞與單音節(jié)詞的轉(zhuǎn)變,還是對口語、連接詞的使用,這些修改都使得文章的語言表達更加自由,作品風格更趨通俗化、口語化。它們體現(xiàn)出魯迅散文從文言文到白話文的漸變歷史,反映了魯迅在白話文運動歷史語境下的文體創(chuàng)造意識。
“大我”的宏觀敘事與“小我”的個性化寫作并非天然對立,但以載道為旨趣的古文寫作傳統(tǒng)更強調(diào)前者。五四新文學對傳統(tǒng)古文寫作多有批判。這種理論批判在魯迅筆下的散文修改藝術中也有體現(xiàn),即增加個性化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描寫。
原句: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采臘梅花。
改句: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①魯迅手稿全集編委會編:《魯迅手稿全集》(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版,第83、84頁。
使折臘梅花的動作更加細膩、具體化——爬上花壇,但這樣小小的改動,卻恰好流露出了兒時的純真和淘氣,將小孩子調(diào)皮、愛玩的天性表露無遺,充滿童趣意味,也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作者對兒時美好記憶的懷念和眷戀,使文章增色不少。
原句:有念“仁遠乎哉”的。
改句: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②魯迅手稿全集編委會編:《魯迅手稿全集》(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版,第83、84頁。
顯然,后者比起前者更能夠體現(xiàn)出教室里亂糟糟的氛圍,在情感和氣氛的渲染上也更加生動貼切,富有張力。
原句: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金叵羅,顛倒琉璃呢,千杯未醉噯噯……
改句: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金叵羅,顛倒琉璃噫,千杯未醉嗬~~~~……③魯迅手稿全集編委會編:《魯迅手稿全集》(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版,第83、84頁。
這一處前后最大的不同,是標點符號和感嘆詞的變化。后者通過波紋線來表達先生讀書時聲音的顫動及情感的投入,通過“呢”“噫”“噯噯”“嗬”等語氣語來體現(xiàn)先生朗讀時加上去的和聲,比原稿更能生動地再現(xiàn)先生朗讀時如癡如醉的場景。將敘事和抒情相結(jié)合,讓人不禁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想到自己小時候讀書也曾是這樣的畫面,既充滿兒時樂趣,亦讓人產(chǎn)生濃濃的懷舊感。同時作者的感情,也在這樣的描寫中被不斷地呈現(xiàn)出來。
除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對事物細節(jié)描寫的重視,在其他散文中也多多少少均有體現(xiàn)。譬如《五猖會》:
原句:用一點爛泥,一點顏色紙和兩三只雞毛所做的哨子,叫做“吹嘟嘟”的,吡吡地吹它兩三天。
改句:用一點爛泥,一點顏色紙,一支竹簽和兩三只雞毛所做的,吹起來會發(fā)出一種刺耳的聲音的哨子,叫做“吹嘟嘟”的,吡吡地吹它兩三天。④參見朱正:《魯迅手稿管窺》,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1~32、36、71頁。
在修改中,作者將哨子的制作材料說得更詳細、完備,同時用多個定語對其進行修飾,就把哨子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也介紹出來了。
原句:他高興的時候,就肯將竿頭放在頭頂上或鼻尖。其次是所謂“抬閣”“馬頭”了。
改句:他高興的時候,就肯將竿頭放在頭頂上或牙齒上,甚而至于鼻尖。其次是所謂“高蹺”“抬閣”“馬頭”了。⑤參見朱正:《魯迅手稿管窺》,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1~32、36、71頁。
在修改中,作者補充了“牙齒上”“高蹺”的內(nèi)容進去,將五猖會熱鬧的場面描寫得更加具體,體現(xiàn)了魯迅對散文細節(jié)描寫的重視。又譬如《藤野先生》:
原句:但也缺不了“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
改句: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jié)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⑥參見朱正:《魯迅手稿管窺》,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1~32、36、71頁。
“花下”點明方位,“成群結(jié)隊”體現(xiàn)“清國留學生”之多,這樣細節(jié)化的處理使得描寫更加形象、準確。
原句: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向?qū)W生介紹自己道。
改句: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diào),向?qū)W生介紹自己道。①參見朱正:《魯迅手稿管窺》,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6、22頁。
與改句相比,原句只是簡單的陳述,而改句則通過對講話聲調(diào)的細節(jié)描寫,將藤野先生自我介紹的場面具體化、可感化,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
魯迅在自己的散文修改中,對傳統(tǒng)散文宏大敘事的寫作風格有所改變,偏重個人化的日常生活描寫,把關注點從外界轉(zhuǎn)移到了自我,將個人的活動經(jīng)歷、思想情感作為表達重點。這一方面的內(nèi)容在魯迅的散文修改中占據(jù)較大成分,而該類的修改案例也是非常之多。魯迅關于具體生活細節(jié)的描寫,反映了五四散文的個人精神。
漢語屬于意合語法,不同于英語等西方語言的形合語法,這種句法差異在漢語寫作中多有體現(xiàn)。漢語的意合效果往往使句子的表情達意更加渾然一體,“與西方語言相比,漢語的組織方式有很強的靈活性。這種靈活性的根源在于漢語結(jié)構(gòu)的簡易性”②申小龍:《中國語言文字之文化通觀》,《天津社會科學》1994年第2期。。因此,漢語句法雖然簡短,卻能夠形成多種文體風格。“具有‘意合’特點的漢語句子簡練,看似語無倫次,實卻意如貫珠,多義靈活且富有形式張力”③戴紅賢:《論“意合”對漢語寫作的影響——以兩漢短語“善史書”為例》,《人文論叢》2016年第2輯。,尤其在描寫、抒情等為主要表達方式的審美文體寫作中,漢語寫作頗有特色。在魯迅先生的散文修改藝術中,可以看到作者對漢語寫作傳統(tǒng)的傳承態(tài)度。
首先,多用短句。
原句:性子很躁,xxxx,養(yǎng)不過夜的。
改句:性子很躁,養(yǎng)不過夜的。④魯迅手稿全集編委會編:《魯迅手稿全集》(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版,第80、78頁。
中間“xxxx”在原稿中被作者涂去,已無法辨認,應該是對前面“性子很躁”的說明,不過后來作者還是直接刪去,采用更為簡潔的表達。
原句:小孩子是多不愿意“詐”作的,聽故事也一樣,這在留心兒理的都知道的,不必待教育家或?qū)iT的心理學家。
改句:小孩子多不愿意“詐”作,聽故事也不喜歡是謠言,這是凡有稍稍留心兒童心理的都知道的。⑤參見朱正:《魯迅手稿管窺》,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6、22頁。(《二十四孝圖》)
在改句中,作者略去了“是”“的”以及末尾的一句話,使得句子在能夠涵蓋所有意思的同時,也更加簡潔通順。
魯迅先生在文章的修改中,經(jīng)常略去原稿中或多余、或謬誤、或模糊不清的字、詞或者句子,利用標點符號斷句,使句子更加簡潔精悍。
其次,刪改結(jié)構(gòu)復雜的長句。
原句:我常常拔起來,牽連不斷地拔〔它〕起來…如果不怕刺,就可以摘到一角x角婆……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好得遠。
改句: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⑥魯迅手稿全集編委會編:《魯迅手稿全集》(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版,第80、78頁。
將“它”從第二個“拔放的動作之后換到第一個“拔”的動作之后,更符合漢語表達習慣。其后用“還”代替“就”,是因為先前有“拔何首烏根”事件,所以“摘覆盆子”是“還”,更加通順,同樣符合漢語表達習慣。接下來的一段模糊表達以及省略,大約是魯迅關于覆盆子的狀物描寫,在改定稿中直接簡化為“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直觀形象,避免“歐化”文風,使得語句簡潔通順。
原句:xx的是一個很矮小的教員,xxxx同學,那教員卻黑瘦的先生,戴著大眼鏡。
改句: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①參見朱正:《魯迅手稿管窺》,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6、13、96頁。(《藤野先生》)
顯然,原句在句子的結(jié)構(gòu)上有失章法,表意不清,且多有“xx”這樣含糊的表述,而修改后的句子簡潔精練,對藤野先生形象的描寫既清晰,又把握到了重點。
原句:尤其是我似的常弄筆墨的人。
改句:尤其是常常好弄筆墨的人。②參見朱正:《魯迅手稿管窺》,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6、13、96頁。(《二十四孝圖》)
原句中“我似的”不符合正常的白話語序,顯然,改句更符合漢語表達習慣,讀起來也更加通順。
原句:在我一生之中認為我?guī)煹闹小?/p>
改句:在我所認為我?guī)煹闹?。③參見朱正:《魯迅手稿管窺》,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6、13、96頁。(《藤野先生》)
原句中“一生之中認為……之中”的表達,語言風格偏向歐化,且不能很直觀地表明作者的意思,而改句更加精煉簡潔。
正因為魯迅先生在散文的修改中,對不必要的文字或語句,會毫不客氣地刪掉、改動,由此,其散文才能感性與理性并存。魯迅對其散文的修改,避免歐化表達,刪改結(jié)構(gòu)復雜、語義纏繞的長句,多用短句,彰顯了漢語獨有的“意合”表達效果,無論在形式還是內(nèi)容方面,都使得文章更加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及審美趣味。這體現(xiàn)了作者對漢語寫作傳統(tǒng)的繼承,也體現(xiàn)了作者對文體創(chuàng)新的自覺追求。
魯迅對其散文的修改,從表面上看,是更注重字詞的準確、語句的通順和段落的連貫統(tǒng)一,實質(zhì)上體現(xiàn)了他在散文寫作中的文體創(chuàng)造意識:樹立白話新文學散文寫作新風,同時避免歐化長句的表達,保留漢語短句表意的靈活性與獨特性,注重個人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描寫,追求對個體主觀意志情感的抒發(fā)。
現(xiàn)代散文的精神特質(zhì)在于它的個人性,人們把散文視為不加雕飾,自然流露作者真性情的文體。魯迅是現(xiàn)代散文理論的奠基者之一,是現(xiàn)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開拓者。他的散文寫作反映了五四以后散文創(chuàng)作的個人化寫作傾向,也體現(xiàn)了中國散文創(chuàng)作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