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白鹿小學 王裕豐
漢字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結晶,經(jīng)過漫長的演變和逐漸積累,漢字承載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因此學習漢字文化實際上是了解中華文明、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非常根本的途徑,這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漢字的記憶,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在進行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漢字文化融入其中,穿插漢字的演變歷史、結合偏旁部首的記憶方法幫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接下來,筆者將就如何將漢字文化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相互融合展開詳細講述。
在中國漢字文化中,大部分漢字都是以形聲字的形式產(chǎn)生,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時,可以從形聲字造字的特點入手,帶領學生學習各個形聲偏旁所代表的集體含義,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漢字。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總結這些漢字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教師首先可以將相同偏旁的漢字放在一起,例如帆、帽、帕等,這些漢字都是以“巾”為偏旁,表示與布匹有關。以此類推,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學習一些常見偏旁所代表的含義,并在這一原理的基礎之上學記更多的漢字,達到了舉一反三的效果。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記憶的效率,而且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舉一反三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時,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猜一猜”活動,即給出一個陌生的漢字,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偏旁的積累推測這個漢字的意思。通過進行觀察和對比,學生就會領悟到不同漢字之間的共性與差異。通過“猜一猜”的方法進行認字學習,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與邏輯思維。
在漫長的五千年歷史中,漢字在不斷演變和發(fā)展,其中融合了許多古人的智慧。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時,可以帶領學生學習漢字的演變過程,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漢字目前的書寫形式,而且在這一學習的過程中還能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漢字文化,培養(yǎng)自己的文化底蘊,而這對于中華文化也是一種很好的傳承。例如“齒”字,從字面上來看,齒字既不具備聲旁邊表音的特點、又不符合形旁表意的規(guī)律,因此嚴格來講算不上是形聲字,許多學生在學認“齒”字時,往往由于這一特點不能非常牢固地記憶。這樣的現(xiàn)象并不是個例,學生經(jīng)常容易將這一類漢字記混,同時還會在學記這樣的漢字時感覺非常索然無味。對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學習這類漢字的演變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仍以“齒”字為例,象形字的齒,表達的就是人們將嘴巴張開、觀察里面有幾顆牙齒時的樣子,后來人們?yōu)榱擞涗涀x音,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又加了一個“止”,這樣逐漸發(fā)展演變出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和現(xiàn)在人們常用的“齒”。通過用多媒體課件將“齒”字的發(fā)展過程表現(xiàn)出來,學生便能夠更加牢固地掌握“齒”字的寫法和所表達的含義。
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由于詞匯量不斷增加,一些學生可能會對一些相近的漢字產(chǎn)生混淆和誤解,例如一些學生無法很好地區(qū)分兩點水和三點水這兩個偏旁。因此教師在開展識字教學時,應當定期開展規(guī)律總結,幫助學生更好地區(qū)分相近漢字,避免產(chǎn)生識字誤區(qū)。例如以兩點水為偏旁的漢字一般表示與溫度有關,而以三點水為偏旁的漢字一般表示與水有關,如江、河、湖、海等,以四點底為偏旁的漢字一般與火有關,如烹、煮、煎、熬等等,但像熊、燕等漢字卻與火沒有任何關系,因此教師應當培養(yǎng)學生學習性思維能力。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在課前進行歸納,總結出一些常見漢字中的規(guī)律,同時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例子,讓學生根據(jù)教師的總結嘗試著去記憶。這些不同漢字中的共同點并不是巧合,而是融合了古人們的智慧和漫長的演變過程,因此積累和歸納這些規(guī)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清晰、有效地記憶漢字,還能夠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了解到更多的漢字文化,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這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在這一過程中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文化底蘊,因此也是一個傳遞文化的途徑。
總而言之,漢字是中華五千年歷史文明的產(chǎn)物,因此是無法將漢字文化與小學語文的識字教學剝離開來的。將漢字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偏旁部首所代表的含義、漢字的演變過程等等,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識字方法,同時學生在這一過程學習到的文化知識更是能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由此可見,在提出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今天,將漢字文化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相互融合已經(jīng)成為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