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卓杰
近幾年來,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及逐步推廣,“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幾乎擠占了整個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重點,再加學科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到底如何做到“從善如流”呢,這是擺在廣大高中語文老師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兩大困惑。其一,當前教育中的花頭太多了,課不知道怎么教;其二,從多年來的觀察和教學實踐中不難看出,現(xiàn)在許多語文老師成天忙忙碌碌地工作,教得非常辛苦,學生也學得很辛苦,但是收效甚微。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一大堆知識,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有的課雖然熱熱鬧鬧,師生互動也很精彩,看起來內(nèi)容非常豐富,但學生學到的知識卻少得可憐。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低下已成為許多人批評指責的眾矢之的。許多老師在短短的一節(jié)課中,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作者簡介、詞語教學、寫作方法、拓展訓練等什么都講。想畢其功于一役,但往往事與愿違,學生一下子是掌握不了這么多知識的。時間如此短,面面俱到,只能是重點不突出,講課不深入,蜻蜓點水式地走過場。一節(jié)課什么都講,學生接受能力有限,不符合教育學、心理學中講的接受知識的規(guī)律。因為在接受知識上,對某一新知識進行初次教學時,給學生的刺激越強、越深,訓練越多,學生就記得越牢;刺激越輕,練得越少,就越記不住。[1][2]
(2)生源素質的調整急需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一是大環(huán)境的影響:隨著高中招生大戰(zhàn)越演越烈,更加上老百姓心中固有的擇校觀念,一般小縣城的一般高中招生工作近幾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好生源大幅下降,特優(yōu)生、優(yōu)生甚至面臨枯竭的危險。二是小氣候的影響:由于生源素質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校園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氛圍,不少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tài)度差,學習習慣差,學習不夠努力,甚至上課還有玩手機、聽音樂的現(xiàn)象,如果教師的課堂還象以前那樣,內(nèi)容不集中,講解不精彩,方法不到位,可能就會讓這類學生越來越差。
教學要清楚學生的需求、認知水平、興趣愛好。于漪老師曾形象地比喻說,這正如嬰兒是要吸吮奶水的,一上來就喂糖醋排骨肯定不行,因為他還未長牙。我們現(xiàn)在有一個毛病——幾乎是通病,就是無限制地加深,無限制地拔高,似乎一堂課想把全世界都教進去,這是違背常識的。我們必須清楚,上課最重要的是把學生教會。上課絕對不是教師做演員自我賣弄,適合學生的當前狀態(tài)是最重要的。[3]
(3)部分優(yōu)質課有作秀之嫌。課堂教學允許百花齊放,流派紛呈,于是,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好的經(jīng)驗自然不少,但表演、作秀者也不乏其人。有些課無視文本的核心價值,無視課本的單元要求,無視學生理解接受的可能性,只是為了顯示教師的功底和能耐,獲得“博眼球”的效果,這樣肯定有其弊端。
葉圣陶先生曾在《國文教學》一書中說道:“國文教學固然要重視精神訓練,但尤其要重視技術訓練,即重視了解文字和運用文字能力的訓練。而把精神訓練的一切責任都擔在自己肩膀上,實在是不必要的?!盵4]高中語文課堂一課一得教學法初探,就是想變革目前課堂教學,就是要把葉老在《國文教學》中的這種理念延伸,真正讓語文成為生活的工具,成為思維和交際的工具,成為其他學科的工具。利用好課本中的文本,掌握語言文字的基本知識和使用技巧,然后逐步領會,感悟情感,升華精神,從而進一步突出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
高中語文課堂采取一課一得,讓教師在有限的一節(jié)課時間內(nèi)講授更加集中更加有指導性的知識,讓學生化更少的時間掌握更多更牢固的知識,學生不僅能很好地通過所學知識進行閱讀書籍、和周圍人交際,更主要的是能夠從容面對一波又一波的試題檢測。這種課堂教學方法,適用于絕大多數(shù)普通高中生源略差的學生,而這類學生又恰恰是眾多校長追求“低進高出”的一個突破口。通過一課一得教學法的實施,將會使更多的學生在語文成績上有所突破,在語文鑒賞能力上有較大的提升。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許多技能都是學生在課堂上習得的,無論是考試訓練,還是生活交際。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盵5]語文的“例子”功能是文本精妙的語言形式、語言秘密、語言規(guī)律。教師如何憑借這一“例子”,讓學生每節(jié)課都能獲得語言方面的知識或者提升運用語言的能力呢?高中語文課堂實施“一課一得”,就是要幫助老師深入了解文本,找準語言訓練點,明確每篇課文的“一”是什么,幫助學生高效率地收獲“得”是什么,進而提高訓練能力。
語文這個學科跟理科不一樣,它不是簡單地一一對應的關系,它必須通過大量的積累,然后才能有一個提升。[6]其實,采用這種教學方法,也是想給學生這樣的一個積累,對高中語文必修1-5教材進行單元整合,整理出適合教學大綱要求及考試說明的相關內(nèi)容,確定每個單元的總體目標,以每篇課文分解單元總目標的方式即“一課一得”的模式來進行研究,進而指導教學,同時,將以此為方法,去處理一篇文章的閱讀、一套試卷講解等。
(1)明確“一課一得”的“一”是什么?!耙徽n一得”,老師首先要確定好這“一得”的“一”是什么,即這堂課的目標是要解決一個什么樣的問題,這樣才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對“一”的確定,老師必須是心中有數(shù),大膽取舍。比如說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是詩歌單元,三篇課文《沁園春·長沙》《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詩歌教學有很多重點,包括思想內(nèi)容和觀點、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所以我們必須首先確定這個單元的總體學習目標是什么,而不能把所有的詩歌教學要點都在一單元中傳授給學生,那樣只能是事倍功半。我們明確了詩歌單元教學的目標,就把總目標分解到各個篇目中,《沁園春·長沙》主要學習寫景,《雨巷》主要學習意象和意境,大堰河-我的保姆》主要學習修辭在詩歌中的運用。
(2)明確“一課一得”的“得”是什么。面對一篇課文,教師要有強烈的目標意識和明確的課時觀,要從眾多知識點當中整合提煉出這個“得”,文本“說什么”指向的是思想情感,文本“怎么說”才是形成語文味的關鍵。教師研讀文本時,要回歸到文本“怎么說”的主題上,從文本“怎么說”入手,[7]而這正是學生所要“得”的內(nèi)容,然后圍繞這個“得”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去體會、去感悟、去辨別、去鑒賞、去融會貫通,最終通過一篇篇課文的教學連點成線,讓學生的語文能力螺旋上升,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肚邎@春·長沙》這一課,教師要傳授的“一“,學生要得到的“得”,就是詩歌中如何寫景,也就是寫景的角度有哪些,這時,教師通過講授法,讓學生明白寫景角度有遠近結合;俯仰結合;多種感官相結合;色彩描寫;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
(3)明確“一課一得”課堂教學中的講授技巧。講授法一個很重要的要素就是應該教給學生支持每個結構(“一課一得”中的“一”)的關鍵概念,而不是為他們羅列一些支離破碎的信息。正如布魯納所說的,了解房屋“不是了解釘子、瓦片、墻板和窗子的集合體”。[8]“一課一得”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每個單元的“一得”是相互聯(lián)系的,這就是要求在每一篇課文講授中要選擇一個與前一個知識點有關聯(lián)的“引導材料”,相當于誘餌,既能鞏固復習,又能引起興趣。比如說,在講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雨巷》是,引用第一課的知識作為引子,“在上一課,我們學習了寫景的角度,明確了景物可以因角度不同而在詩人的筆下多姿多彩,那么,我們想過沒有,每一個景物又有其獨特的特征,如果讓我們把那些獨特的特征展現(xiàn)出來,我們該怎么寫呢?,不知道不要緊,這一節(jié)我們來學習意象和意境,我們會慢慢明白,每一個景物通過不同的角度可以展現(xiàn)出很多獨特的意義。”通過引子,這樣就可以迅速把學生的思路引到學習的重點上來了。當然,教師的講授必不可少,且是重中之重。例如教師在講授寫景的角度的同時,也應該讓學生明白此類知識的考查方式及答題模式,熟悉答題思路:第一步:明確寫景角度;第二步:指出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第三步:詩中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第四步:詩歌抒發(fā)了什么情感。這樣,學生如果再遇到類似內(nèi)容的試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了。這正如葉老所說的:“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達到舉一反三?!?/p>
參考文獻
1.唐露 《踐行一課一得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語文月刊 2011(11)
2.崔林華 《一課一得,少即是多》江西教育 2016(5)
3.于漪 《語文現(xiàn)狀的思考》 中國教育報 2016(10)
4.于漪 《語文現(xiàn)狀的思考》 中國教育報 2016(10)
5.王徐《目標一以貫之,教學一課一得》 語文學習 2014(10)
6.李希貴 《在反思中重建——關于語文主題學習的思考和探索》 人民教育2012(10)
7.夏熒屏 《有效課堂的追求》 教改研究 2015(18)
8.理查德·I·阿蘭茲 《學會教學》(第六版)(叢立新等譯)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