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芳
(江西省會昌縣周田小學,江西會昌 342600)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小學開始培養(yǎng)良好的寫作習慣和思維是必須的。寫作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生活中的多姿多彩和記錄真情實感。因此,教師應該采用不同的寫作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思維和習慣。
目前,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模式普遍是要求小學生背誦一些優(yōu)美詞句,然后應用到寫作中。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方法長期使用確實有效,畢竟俗語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古人已經從歷史的長河中驗證了積累基礎知識的重要性?,F在問題的關鍵在于吸收和應用的沖突上。小學生背誦了優(yōu)美詞句之后,被要求當即使用在文章中,有趁熱打鐵之意;可是作為教師,不得不考慮不同的小學生對于這些詞句的理解程度,這些詞句值得學習的地方是修辭還是文字成語,都需得講解清楚并且給學生做適當的訓練。如果一味地要求學生生搬硬套,長此以往肯定會使他們養(yǎng)成固定的寫作思維習慣。所以,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不僅僅停留在表面,記住這些優(yōu)美的辭藻;而是教他們學會在課本上學到的東西作為一種工具,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1]。
積累寫作素材不僅僅需要背誦詞句,更需要增大閱讀量。閱讀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它是學生生活素材的間接獲得方式。在閱讀中,學生會潛移默化地增強自己的寫作能力,讀的書多了就自然而然地轉化為文學底蘊。所以,教師應當用合適的方法指導學生學會閱讀并將之轉換為自己的知識儲備。讀書不應該只在課上進行,平常也應該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寫作活動。比如教室的讀書角、課后的辯論會以及各種各樣的讀后感分享等。這些活動都有利于學生將書面上的知識轉化吸收。寫作能力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增強,如果僅僅局限于一種,很明顯是不明智的,將讀書寫作轉換為多種形式,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提高了能力。
在寫作教學過程中,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多半會給學生布置過多的寫作訓練任務,比如每天寫日記;但是小學生掌握的知識水平有限,不能熟悉地將經歷的周圍事情轉換為文字,大量的寫作任務會被他們視為負擔,沒有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發(fā)現和尋找靈感上,以至于大量的流水賬作業(yè)出現。教師則會因為繁重的批改任務而不能認真地審閱每一篇文章。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會打擊認真寫作的學生的積極性。小學生多半會很看重教師的做法,在他們看來,自己認認真真寫的作品和其他學生一樣只會得到一個“閱”字,很可能下次不會再認真地完成。相應地,其他學生得不到相應的提醒,也會養(yǎng)成不良的寫作習慣。
因此,教師在進行指導小學生寫作時, 計劃和目標是必不可少的[2]。計劃和目標的制訂關鍵在于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疏于管理。教師應當根據小學生的實際寫作情況和理解吸收能力來制訂計劃。目標可以分成總體目標和分段目標,根據總體目標細化制訂分期目標。在計劃和目標的指引下,才能確保小學生寫作能力的長期培養(yǎng)。所以,教師應該適量地布置作業(yè),并且認真批閱,找到學生作品中的閃光點,加以贊揚和引導。
例如,在指導學生寫演講稿《祖國在我心》這篇作文的時候,考慮到演講感必須飽含演講者情感才能夠打動聽眾,于是筆者便制訂了如下寫作目標:(1)觀看影片《厲害了,我的國》;(2)聆聽歌曲《我的中國心》;(3)撰寫影片觀后感和歌曲聆聽感受;(4)將讀后感整理成演講稿。顯然,這個寫作計劃并沒有直接讓學生開始演講稿撰寫,而是先觀看影片和聆聽歌曲。在影片和歌曲的熏陶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寫作靈感也自然而然地產生。其中一位學生撰寫的演講稿部分內容是:昨天的祖國,是被壓迫和被欺凌的。我們永遠無法忘懷敵人曾經在祖國母親身上留下的道道疤痕,“南京大屠殺”“九一八事變”等都是無法抹去的恥辱和記憶;今天的祖國,是強大而輝煌的。在科技潮流到來之際,我們的祖國沒有退縮和保守,而是勇于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了許多令國人驕傲、令世界驚嘆的高科技。
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經常遇到的難題是對于教師布置的題目不知如何寫,沒有任何思路。在他們看來,要寫一篇作文是一件需要靠自己憑空編造的苦差事。于是,他們會選擇翻看經典模范作文,從而摘抄為自己的內容。小學教師在平常是提倡學生翻閱模范作文的;但是,在寫作時,這種做法難免會影響學生的思路。比如在寫《我的母親》一文時,學生多半是描繪一種任勞任怨、節(jié)儉勤勞的形象。這只是一種眾所周知的所謂正能量的答案,而他們并沒有認真思考自己母親的特質。這種行為的弊端在于阻礙了學生發(fā)現生活的眼界,與他們的生活脫離聯系;更不能產生真情實感的共鳴了。
這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明白:寫作是一件記錄平常生活的有趣的事。某些不想和朋友說的話,可以用文字來疏解內心的不愉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布置寫作題目時應當開拓學生的思路,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小學語文教師自身需要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語文整體素質,開放自己的思維,改變僅僅依靠傳統(tǒng)的課堂寫作教學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觀念。寫作來源于生活,它是對生活中的素材進行整合加工的過程。所以,在保證學生人身安全的基礎上,教師帶領學生觀察生活的體驗式教學是非常有必要且有效的。遇到寫人物以及自然景觀的命題時,教師可以選擇帶學生去野外踏青或者去一些人流量較少的景點觀察。在實際觀察的過程中,小學生雖然沒有掌握足夠的知識將自然景色轉化為優(yōu)美精練的語言,但至少他們還是可以通過自己的感官體驗出一些不同的內容。有了素材才能下筆如有神。這樣既保證了每位學生的獨特性,又能讓他們集思廣益獲得不同的理解。
例如,在指導學生寫作《寫一個動物故事》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動物,筆者便在寫作之前帶領他們去動物園游玩,讓他們近距離地觀察每一種動物的一舉一動,從而碰撞出他們內心的情感,促使他們將動物故事寫得更加生動與具體。在學生上交的作文中,筆者發(fā)現有一名學生寫了一篇關于自家養(yǎng)的狗的作文,描寫了狗狗各種可愛而有趣的小故事,其中的作文片段如是:我的那只威風凜凜的“霸王狗”懷孕了,肚皮鼓鼓的,走路極其小心,生怕弄疼肚子里面的小狗崽,與從前那副兇惡的神情全然不同了……顯然,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夠寫出既精彩又富有情感的作文。
寫作關鍵在于記錄成長的生活和探索生活的精彩,并非簡單機械地完成任務。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因勢利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符合他們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從而激發(fā)他們的興趣,進而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