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麻州中心小學 鄒 健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教育質量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而語文作為眾多學科的基礎,自然是關注的重點。為此,語文老師想要順利提高教學質量,就需要加強對創(chuàng)新生活化教學方式的研究,以此來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輕松與自在,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語文是一門語言性學科,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體現(xiàn)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關鍵所在。但從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來看,較多教育者都沒有意識到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使得語文教學內容十分晦澀難懂,長此以往,必然會出現(xiàn)兩個較為嚴重的問題,其一是學生缺乏應用所學解決問題的意識,其二會使學生與語文學科之間出現(xiàn)隔閡,和老師之間有距離感,使得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降低。而讓“生活化教學”走進小學語文課堂,就可以輕松解決上述兩個問題,并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學習語文學科的價值與魅力所在,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及積極性,當然,最為關鍵的一點是能為學生提供輕松、自由的課堂學習氛圍,極大程度上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學生的個人素養(yǎng),延伸語文教學的意義。
小學生通常對自己熟悉的事物較為感興趣,并且通過自己熟悉的生活場景,學生會更容易接受知識,對知識產生更深刻的印象。為此,實際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善于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場景。比如在學習“人稱及語法”的相關內容時,老師不妨設計一個傳話的生活場景,由兩三名學生參與此傳話活動,對他人的語言進行轉述,既能讓學生感知到語文知識的實用性,又可以讓學生對人稱及語法有深刻的印象,提高學習效果。再如在學習《和時間賽跑》這篇課文時,其中有很多句子,小學生都不能十分容易地理解,于是老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觀察作業(yè),即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觀察時間是如何流逝的,流逝之后是否還存在,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學生便會理解課文中較多句子的含義,從而更為深刻地理解課文的情感及內容,更好地珍惜時間。
加強日常積累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此種方式,學生不僅可以積累更為豐富的課外知識,還可以不斷拓展學生的視野,對于語文教學的輔助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但針對目前較多的小學生而言,他們的生活化積累意識都是非常薄弱的,這就需要老師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比如每天要求學生寫日記,但是不可出現(xiàn)像流水賬一樣的情況,每篇日記都必須要有實際的內容,既可以是動物類,也可以是植物類,還可以是發(fā)生的一件小事等,除了描寫之外,還需要讓學生將自己的觀察過程與觀察結果描寫出來,最好還要包含感悟內容,并且每天所寫的日記都不可出現(xiàn)重復的情況。相信通過老師有效的要求、引導與輔助之后,學生會開始有目的地觀察身邊的事物,積累更多的知識儲備。又如:要求學生每天看不同的雜志、報紙,在此之中積累寫作素材,每天課前幾分鐘可以給學生預留分享素材的機會,相信長此以往,學生的素材庫會越來越豐富,能顯著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在看電視廣告、電視劇的同時,對這些廣告詞和臺詞進行收集整理,積累語文素材,使學生的語文功底更加扎實。
我們都知道,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將所學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所以需要讓語文知識回歸生活,如可以利用角色扮演,讓語文知識回歸生活。比如在學習《小木偶的故事》這篇課文時,老師可以讓班級中的幾名學生分別扮演小木偶、小狐貍、小兔子等角色,讓學生在表演中,感受到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要經歷酸甜苦辣,這樣的生活才是完美的。同時,角色扮演活動有效鍛煉了學生的表演及語言表達能力。
讓“生活化教學”走進小學語文課堂,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及素質的有效途徑。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徹底從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中走出來,為學生設計多元化的生活化教學方式,相信通過這樣的生活化教學,學生能通過生活場景理解課文內容及情感,能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生活,積累素材的習慣,并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讓學生更好地將知識應用于生活中,提高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