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悅
部編本語文教材指的是由教育部編寫的《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2016年第1版),人教版語文教材指的是由課程教材研究所編寫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2013年第3版)。助讀系統(tǒng)是幫助學生初步讀懂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能力而設計的一系列輔助材料。它包括課文導語,單元提示,文下注釋,插圖和補充資料等等。
1.插圖數(shù)量比較。對部編本和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的課文數(shù)量、人物肖像圖、隨文插圖進行比較。從中發(fā)現(xiàn),雖然部編本的課文比人教版少了6篇,但人物肖像圖和隨文插圖的數(shù)量卻比人教版多了兩倍。
2.插圖質量比較。第一,色彩。部編本教材的插圖大部分是彩色,人教版教材只有扉頁的插圖是彩色,其余均為黑白兩色。第二,清晰度。部編本的插圖采用高清畫質的圖片,清晰可辨。人教版的插圖有部分圖片清晰度不佳,如七年級上冊扉頁“海倫·凱勒與莎莉文老師”的合影圖,圖片較為模糊,只能看到人物的大致輪廓。
3.插圖編排方式比較。人教版的插圖大部分集中于扉頁,這使得學生在學習課文時經常要翻到扉頁找圖片,這種圖文不對應的情況給師生增添了麻煩。而部編本將插圖放置在相對應的課文中,給學生和教師減輕了負擔,方便實用。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會受到圖文契合度的影響,圖文契合度越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就越好。兩個版本的插圖編排各有優(yōu)勢,只有優(yōu)勢互補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在使用部編本教材教學時,教師可以將人教版的圖片投影出來,最大化的利用插圖輔助教學。
1.單元導語比較。在語言風格上,部編本的單元導語更加輕松活潑,如同與學生進行對話一般,而人教版更注重語言的優(yōu)美性。在學習建議上,部編本的要求更明確,指出本單元要掌握的學習方法,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步驟,學習要求更符合學生實際。
2.課前導語比較。在排版方面,人教版的課前導語用的是word文檔里的“字符底紋”效果,看起來比較暗沉。而部編本的課前導語取消了這種陰影效果,采用清新自然的淡藍色,寫明了導語的作用是“預習”,并給段落標明“項目符號”,整體感覺清晰明了。在語言方面,部編本的課前導語更貼近學生生活,語言親切自然。而人教版的課前導語語言優(yōu)美也有其優(yōu)勢所在。在內容方面,部編本多用提問的方式引發(fā)學生思考,明確提出預習的具體要求,并指明課文學習的重點,給學生以引導,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人教版的課前導語雖也有指明課文重難點,但不夠明確和具體。
1.閱讀課文注釋比較。部編本教材給自讀課文添加了旁批和閱讀提示。旁批的設置既能夠讓學生發(fā)揮閱讀的主體性,又有一定的閱讀指導,體現(xiàn)了新課標中對7~9年級學生的閱讀要求。閱讀提示則是配合單元重點,選取文章的獨到之處進行點評,給學生的自主閱讀提供了指導,并盡可能向課外延伸,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如七年級上冊的第八課《散文詩二首》,對課文內容進行點評,指出這兩首詩異同,鼓勵學生課外閱讀《泰戈爾詩選》和《繁星》《春水》,擴大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
2.詩歌注釋比較。部編本教材的詩歌注釋均由腳注改為了旁注。詩歌注釋的位置變動有兩個好處:首先,使排版更加簡明清晰。詩歌的注釋數(shù)量較多,且集中放在底部易導致視覺疲倦。第二,有助于學生的學習。注釋位于底端使得學生在學習時眼部上下掃描多次,再次查找也較為麻煩。
3.文言文注釋比較。在排版方面,部編本的注釋采取“一詞一行”的做法,井然有序,方便查找。而人教版的注釋比較隨意,一行數(shù)個且過于密集。第二,部編本的教材對課文中的疑難字詞進行了重新整理,刪去了簡易的字詞,增加了重要的文言實詞。第三,習題中的疑難字詞也添加了注釋。
1.課后習題比較。部編本教材將人教版教材中的“研討與練習”改名為“思考探究”與“積累拓展”,明確將習題劃分為兩個部分?!八伎继骄俊敝饕菍φn文主題和重難點進行思考探究,“積累拓展”則是注重積累和延伸,與文本之外的內容建立起廣泛的聯(lián)系。在排版上,人教版的排版過于密集,顯得習題量很大。而部編本劃分開兩個部分后,看上去習題變少了,但實際上題量并無變化。在設計上,部編本更具有層次性?;蚴前凑n文內容順序,或是遵循人的思維模式,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文本解讀到語言積累,層層遞進。另外,部編本的課后習題只出現(xiàn)在教讀課文之中,自讀課文不設置任何練習題。這種習題設置可以使教師有目的地進行教學活動,學生也可以輕松的享受閱讀。
2.讀讀寫寫比較。部編本的“讀讀寫寫”嚴格參照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字表(二)》的內容,用專門軟件篩選得出必學的生字詞,避免教材隨意性。另外,主要以詞語形式出現(xiàn),詞語當中包含著要求掌握的生字,并邀請著名書法家丁永康先生以楷體書寫在田字格中,落實了課標對書寫方面的要求,增加了審美因素。
部編本教材的課文補白在數(shù)量上比人教版教材多,且有系統(tǒng)性。它按照新課標的學段目標要求來細化必須掌握的知識與能力,把知識點落實到各個單元、各篇課文。例如,一些必要的語法修辭知識,人教版是將它集中到課本尾頁的“附錄”,而部編本則刪去了“附錄”,將語法修辭知識融入到課文的補白當中,隨文學習,倡導“一課一得”。
語文教材助讀系統(tǒng)最重要的功能在于輔助教學,但助讀系統(tǒng)“便教利學”功能的有效發(fā)揮依賴其自身系統(tǒng)的合理化構建。因此教材編者和教師都應該重視助讀系統(tǒng),使得助讀系統(tǒng)對教學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1.助讀系統(tǒng)的編寫理念應落實新課標要求?!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人教版教材較為注重語文課程的人文性,關注每篇課文的思想內容。而部編本教材則強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單元導語、課前導語與習題都明確提出具體的學習要求,課文補白也增加了許多知識點,讓教學做到“一課一得”,將語文教學目標落在實處。另外,“讀讀寫寫”也根據(jù)課標附錄部分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來進行調整,避免教材的隨意性。
2.助讀系統(tǒng)的編寫內容應具有彈性和靈活性。部編本教材的助讀系統(tǒng)內容豐富,具體明確,但也會因此限制住教師和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如課文的注釋內容過于豐富,易導致學生對注釋產生依賴感,對問題不進行自主思考;自讀課文的旁批設置過多,也會降低學生的閱讀體驗;教師在教學時會受到單元導語、課前導語的影響,過多的學習要求會降低教師教學的自主性。因此,教材編者在編寫助讀系統(tǒng)時應給予教師和學生一定的空間,便于師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1.利用插圖理解文本。插圖是理解文本的工具,其直觀性、形象性等特點可彌補文字描述的不足。部編本教材的大部分插圖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可以借此了解編者的用意,契合的圖文還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因此教師在講解課文重難點時可利用插圖,對學生加以引導和提示。
2.利用提示語明確重難點。七年級學生的學習水平使他們往往只能關注到單篇課文,而較難從單元的角度出發(fā)去把握四篇文章的重難點。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單元導語了解本單元的重難點,在講授課文時落實單元目標。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單元導語提出:重視朗讀課文,把握好重音和停連。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重視學生的朗讀情況,這都是學生在自學時不會注意到的知識點,需要教師有計劃的將單元目標融入在教學中。
3.利用注釋自主學習。部編本教材在注釋部分增加了旁批和閱讀提示。教師在講授自讀課文時要引導學生利用旁批和閱讀提示自學課文,根據(jù)這些提示或是進行提問,或是邀請同學分享閱讀感受,以此激發(fā)學生的閱讀體驗。另外,詩歌和文言文的注釋排版井然有序,方便教師的教學。在授課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利用注釋初讀課文,保證學生閱讀的自主性,避免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4.利用習題串聯(lián)文本內容。習題是引發(fā)學生思考和積累知識的一種方式,也可以將它運用在課堂當中。例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涉及課文主線內容但又比較淺顯的問題,讓學生帶著疑問讀文章。教師還可以把課后習題作為分析課文的輔助工具,將課文主線用一兩道習題串聯(lián)起來,更好的把握課文內容。另外,部編本教材對于學生的課外閱讀非常重視,鼓勵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模式,在課內習題中也體現(xiàn)了這一點。因此,教師應重視習題中的課外閱讀題,也可以布置一些與課文相關的文章,擴大學生的閱讀量。
筆者主要運用文獻法和比較法來研究部編本和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助讀系統(tǒng)的異同點,從插圖、提示語、注釋、習題和資料補充五個方面進行橫向的比較,分析兩個版本助讀系統(tǒng)存在的優(yōu)勢和不足,在此基礎上對初中語文教材助讀系統(tǒng)的編寫理念,編寫內容進行了思考,并站在教師的角度上分析如何利用部編本教材的助讀系統(tǒng)來輔助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