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云 李黛嵐
語文閱讀教學出現(xiàn)的最大問題是“教什么”的問題,也就是閱讀教學內容的選擇問題。一直以來,許多中小學語文教師喜歡按部就班地借鑒一些優(yōu)秀教案或者直接模仿一些名師的優(yōu)秀課例來進行教學,但實際上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王崧舟老師的語文課可謂典范,他上的課之所以如此優(yōu)秀,主要是他對語文課程標準、文本體式、學生學情的有效把握。因此,從這三方面來研習他的《楓橋夜泊》課例,對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合宜的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啟示性作用,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階段語文課程進行基本規(guī)范的綱領性文件,是編寫語文教材、組織語文教學、進行語文課程與教學評估以及考試命題的依據(jù)。i它是對語文學科的性質、課程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因此,語文教師在從事語文教學時,必須參考語文課程標準,以此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合宜的教學內容。
《楓橋夜泊》是人教版義務教育四年級上冊的一篇古詩,《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第二部分課程目標與內容中針對第學段(3~4年級)提出閱讀教學的目標:“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蓖踽轮劾蠋煻啻巫寣W生朗讀詩歌且是以多種形式進行朗讀,在第一環(huán)節(jié)“啟”中,借用其他名人歌曲、古詩導入課文,學生多次朗讀歌詞、齊讀歌詞、朗讀詩句、齊讀詩句。王老師還提醒學生在朗讀古詩的時候要讀出古詩特有的節(jié)奏和味道來,雖然并未作具體的指導,但學生讀出了古詩的節(jié)奏和味道。其后進入課文,也是多次朗讀全詩、齊讀詩歌、隨著音樂高聲朗誦、低聲朗誦等多種形式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詩人的“愁眠”,在體會中又進一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蓖踽轮劾蠋熢谡n堂中從“愁眠”入手,引導學生想象詩歌情境:伴隨著音樂聲,月亮向西沉,烏啼聲陣陣,霜氣灑滿整個天空;江邊的楓樹凋零,漁火光一點一點,鐘聲打破了這個凄清的夜晚。在這個凄清的夜晚,詩人難以入睡,所作此詩。王老師獨具匠心,對詩中“對愁眠”的“對”字進行解讀,啟發(fā)學生從四種解釋中體會不同的情懷,進而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誦讀優(yōu)秀詩文,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王崧舟老師的這堂課,閱讀面很廣,不僅是《楓橋夜泊》這篇課文的閱讀,而且王老師為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提供了大量的資料。有首尾呼應的《濤聲依舊》、《夜雨題寒山寺》、《宿楓橋》、《泊楓橋》,以及臨近結尾部分的《靜夜思》、《月夜憶舍弟》、《望月遠懷》、《泊船瓜洲》、《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可謂獨具匠心。這些都是優(yōu)秀詩文,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誦讀優(yōu)秀詩文,擴展閱讀面。
王榮生教授指出,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懷著恰當目的去對待特定的文本,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文本體中,能從重要的地方看出特定意味。據(jù)此形成了這樣的認識:對一個具體作品、具體文章的理解,要依據(jù)它的文章體式。ii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必須運用符合這種文本體式的閱讀方法,例如,要依據(jù)詩歌的方式去閱讀詩歌,依據(jù)小說的方式去閱讀小說等等。并且閱讀取向要“常態(tài)”,即必須要像正常人、像能讀這樣作品的人那樣去閱讀。
《楓橋夜泊》是唐朝詩人張繼所作的一首唐詩。詩歌閱讀注重通過意象想象描述的情境,繼而體會思想感情。王崧舟老師以“愁眠”引導學生思考:因為愁眠,這個晚上張繼看到了什么?詩的前兩句意象密集,“月落”、“江楓”、“漁火”、“烏啼”、“霜漫天”,包含5個意象?!耙磺芯罢Z皆情語”。學生想象:伴隨著音樂聲,月亮向西沉,烏啼聲陣陣,霜氣灑滿整個天空;江邊的楓樹凋零,漁火光一點一點,鐘聲打破了這個凄清的夜晚。在這個凄清的夜晚,詩人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王老師在“升:夜半鐘聲化愁眠”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只留下“愁眠”、“鐘聲”,讓學生寫一寫鐘聲對張繼的訴說,升華學生的情感。接著在“轉:月落時分聽鐘聲”中以古今中外各種寫愁眠的詩歌引導學生感受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愁、懷人之情。
王老師對《楓橋夜泊》的文本解讀可謂別具一格,各類文本解讀都以“愁眠”為詩眼。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則以“鐘聲”為主線,在起承轉合中一步步引導學生對張繼“愁眠”的理解。這樣既抓“愁眠”,更抓“鐘聲”,有利于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使學生不僅融入到“愁眠”的意境中去,更加能夠體會到鐘聲的溫暖。
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主體獲得發(fā)展。對于語文課程,閱讀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學會閱讀的基礎上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簡言之,“閱讀教學,就是建立學生與‘這一篇’課文的鏈接”iii。而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選擇,從學生方面來說,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句話:學生不喜歡的,使他喜歡。學生讀不懂的,使他讀懂。學生讀不好的,使他讀好。這是那些名課例之所以優(yōu)秀的一個重要原因??偠灾?,閱讀教學的內容選擇必須考慮學生學情,以學生為主體,畢竟教是為了學生的學。
這里的“起點”主要指在教師在進行這堂課教學之前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和知識。 “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對于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和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不懂以及難以理解的問題,也要避免從“零”開始教學的重復式、無意義式教學。
一方面是學生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解決的。課堂實錄中,王崧舟老師讓學生結合課文注釋、插圖,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楓橋夜泊》傳遞的感覺和情緒,這是他認為學生能夠解決的。學生都能夠默讀,圈點批注,這說明老師的判斷是正確的。在第二環(huán)節(jié),學生經(jīng)過反復的朗讀全詩后,王老師提了一個問題,希望學生能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學生的答案是“愁緒滿懷”、“孤獨”、“靜”、“凄涼”等等,可見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對《楓橋夜泊》的基本感受還是有的。于是,教師的教學重點就轉向了對“鐘聲”的理解上。
另一方面了解學生不懂的地方,使學生懂。教學導入之初,王老師以《濤聲依舊》歌曲中的“無眠”一詞,引導學生理解“愁眠”即因為發(fā)愁而無法入眠。在對“對愁眠”的“對”字理解上,王崧舟老師出示《現(xiàn)代漢語小詞典》中“對”字的四種解釋,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課文內容的意思,重點是第二個和第四個注釋。由此學生知道烏鴉、江楓、漁火、月亮跟著詩人一起憂愁、無眠、孤獨。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這是當今語文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大難點問題。因此,大部分中小學語文教師開始注重改變教學方法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只有選擇了合宜的教學內容,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課堂伊始,王崧舟老師展示了諸多文人名士的作品。如《濤聲依舊》、《夜雨題寒山寺》、《泊楓橋》、《宿楓橋》。以諸多文人筆下的鐘聲引起學生的思考:為什么諸多作品都提到鐘聲呢?鐘聲怎么會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為什么幾度經(jīng)過楓橋都要憶起張繼呢?學生在疑問中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對張繼的《楓橋夜泊》充滿好奇心,進入到積極思考的狀態(tài)之中。此課高潮部分在于第三環(huán)節(jié)“升:夜半鐘聲化愁眠”。王老師一步步創(chuàng)設情境,沒了月亮、烏啼、霜漫天、江楓、漁火等等。目之所及,一片昏暗,只剩下“愁眠”與“鐘聲”。學生隨著音樂,想象寫話,寫一寫鐘聲的訴說。三個學生的回答可見其對詩人情感把握到位,張繼的愁眠之情在鐘聲中漸漸化去。此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兩次掌聲、三次笑聲,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對這種寫話充滿興趣,樂于參與。
從“課程標準”、“文本體式”、“學生學情”三方面來分析王崧舟《楓橋夜泊》課例,可以看出,王崧舟老師的整堂課緊緊地圍繞了這三個層面來展開教學活動,同時也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其整個教學過程依據(j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學段目標和內容進行,完成了閱讀教學目標。同時,在文本解讀方面,帶領學生依據(jù)詩歌閱讀方法進行閱讀。注重詩歌閱讀的意象、意境、情感體會,以及在讀中理解詩意,在讀中體會思想感情。王崧舟老師更是詮釋了以“學生學情”為中心的教學觀,他要求學生用詞來概括對文本的感受,目的是了解學情,知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在教學過程中,王老師也提出了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之下。王崧舟老師的課之所以如此優(yōu)秀,在于他的教學始終從“課程標準”、“文本體式”、“學生學情”出發(fā)。這值得一線教師學習,把它貫穿到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估的整個過程。
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必須確定自己選擇了合宜的教學方法教正確的教學內容,那些名師課例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此。一線教師在學習名師課例過程中,必須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理解其理論依據(jù)。不能一味地模仿其教學活動,而應以其理論運用到自己的實際教學活動中的,并不斷實踐反思,以此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教學能力。
注 釋
i 張中原、徐林祥:《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新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頁。
ii 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7年版,第100頁。
iii 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7年版,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