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桂平
(江蘇省海門開發(fā)區(qū)中學,江蘇海門 226100)
物理是學生升入初中后,新增加的一門學科。以往的初中物理課堂是以教師的講為主,學生通過認真聽,獲取物理知識??墒俏锢碇R抽象性、理論性很強,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喪失興趣,思維跟不上教師的教學步伐。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根據(jù)教學內容,為學生精心設計活動,牽引學生的學習思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課堂,進行自主學習,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初中生有很強烈的好奇心理,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點,進行新課教學,讓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到課堂中,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活動導入新課,這樣就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迅速集中注意力,對新知學習產(chǎn)生期待,從而有效地誘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如在教學《物體的浮與沉》時,教師就精心設計了活動,進行新課導入。教師拿出一個可樂瓶子,向其中注入滿滿的水并放置在一邊,然后又拿過一個小些的膠頭滴管,吸入一部分水后,放入到水槽中,適當調整保證滴管能夠浮在水面上。這時把可樂瓶子拿過來,并把滴管放入其中蓋好蓋子。教師讓學生觀察滴管所處的位置。學生看到滴管浮在水面上。這時教師讓學生注意觀察滴管的狀態(tài)變化,開始擠壓可樂瓶子,只見滴管開始緩慢地向下移動,并懸浮在水中。當教師松開可樂瓶子時,學生發(fā)現(xiàn)滴管又向上移動,最后緩緩地回到了起始位置。學生驚呆了,紛紛議論這是怎么回事。這時教師說道:“只要方法得當,你也能控制物體在水中的上升和下移,你們今天所學習的內容,同時也是潛水艇的制作原理,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物體的沉與浮。”
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為學生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作為新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很好地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體驗能幫助人們進行有效的思考、深入的探索,從而獲取有用的知識[1]。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活動體驗,使學生在體驗中能夠有思維活動。這既能把課堂變得更加有趣,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又能在體驗中使學生進行有效的思考,提升學生的學習探索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杠桿》時,教師在課上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大木球和相同大小的石球,然后又在講桌上放置了一塊石頭,這樣就制作了一個臺階。教師讓一個學生先推大木球。學生很容易就做了。教師再讓學生把大石球從講桌上推到石頭上,結果學生用盡了全身力氣也沒能推動。教師讓兩個學生合作來推,才推動。教師讓學生體驗兩次有什么不同。學生說:“推木球時省力氣;在推球時從接近桌面的位置比較費力氣,如果逐漸向上移動接觸球的位置,會省些力氣,不過要是太靠上了,又開始要用大力氣才可以?!苯處熯@時提出球在被推到石頭上的過程中,有沒有什么特別的點呢?學生說無論從哪兒去推球,球和石頭接觸的點始終沒動。這時教師提出:這個沒動的點就是杠桿的支點。那么從同一位置推木球要比推石球省力,是為什么呢?木球與石球有什么不同呢?學生開始思考、分析:木球輕、石球重。教師接著提出:“向上推球的過程就好比搬動球一樣,費力與省力是由于重力的大小造成的,在搬動物體時阻礙物體運動的力就是重力,對推球起到阻礙的是兩球的重力,因為木球輕故而感覺很省力。重力起到的是阻力的作用,推動球的力則是動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體驗學習,不僅能夠成功點燃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得到激發(fā),還能使學生在體驗中進行有效的分析、探索,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探索能力。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所學內容,為學生提供交流合作的平臺,讓學生能夠利用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展開對知識的思考、學習,并把自己的學習感受以及認知與大家進行分享,這樣學生就會很積極地參與到討論、交流中。
如在教學《聲音是什么》時,由于本節(jié)課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師為學生搭建了合作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先閱讀課本內容進行自學。為了增強學生的合作交流,使學生能夠有目的地學習,教師為學生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①怎樣才能夠產(chǎn)生聲音呢?②要想產(chǎn)生聲音,可以怎么做?③聲音是怎樣進行傳播的呢?在討論第一個問題時,有學生干脆就用手捂住自己的脖子,提出要想產(chǎn)生聲音就必須要有振動;有學生還拿出自己的鉛筆盒進行敲擊,這時讓其他同學用手接觸被敲擊的部分,使學生再次體會到有振動的存在……這樣就得到了聲音產(chǎn)生的條件,同時對聲音形成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有關聲音傳播的問題上,由于學生的經(jīng)驗很少,不過在課本中學到要想產(chǎn)生聲音,就需要有介質,也就是真空中聲音是不能傳播的。在學生的討論、交流中,完成對新知的認知和學習。
教師利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為學生提供交流合作的平臺,這不僅讓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機會,使學生更好地加入討論、交流中,激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還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對知識有了取長補短的過程,增強了合作意識[2]。
現(xiàn)如今的社會,需要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人才。初中物理作為一門自然學科,要充分發(fā)揮其作用,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提供動手參與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中積極動腦,在手腦結合中完成新知內化,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如在教學《光的色彩 顏色》時,教師讓學生動手進行顏料的合成活動。教師事先給學生準備了白紙、四種顏料、毛筆、水槽,讓學生用這些顏料尋找混合后會成為什么顏色。學生都表現(xiàn)出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迫不及待地拿起毛筆蘸取一種顏料畫在白紙上,然后在水槽中洗凈后,再蘸取另一種顏料畫在同一位置處,仔細觀察這時兩種顏料混合后出現(xiàn)的變化。有學生把三種顏料混在了一起,還有學生把幾種顏料進行混合。這時教師讓學生談自己的操作過程。學生邊回想操作過程,邊拿出白紙展示自己得到的色彩。教師則對有突出表現(xiàn)的學生給予肯定和表揚,激勵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創(chuàng)新意識。
教師為學生設計動手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讓學生發(fā)揮智慧,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為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也使課堂表現(xiàn)出異乎尋常的精彩。
總之,活動的開展,能夠很好地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教師要靈活運用活動作為物理課堂教學的調節(jié)劑,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初中物理課堂展現(xiàn)更為精彩的一幕。
[參考文獻]
[1] 李啟國.初中物理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J].中國校外教育,2015,(13):188.
[2] 吳繼閣,王洋.初中物理“翻轉課堂”模式初探及其應用[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4,(0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