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勇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中學)
《氓》是近幾年江蘇高考的必背篇目。如從應試的顯性知識點來看,我們教學的主要任務應是幫助學生準確默寫全文。然而,無論是從應試的隱性能力培養(yǎng)來看,還是從以生為本,促進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的角度來思考,我們的教學都不應停留在促進學生背默此文的層面,而應通過科學選擇設計問題,盡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鑒于這樣的理念,我在教學《氓》時,突破了自己以往的教學方式,即從關注“默寫”走向關注“思維”。
為此,我在常規(guī)教學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學生探討了兩個問題:
一是關于“淇水湯湯,漸車帷裳”,教材原文下的注釋,作了有兩種解釋,一說指女子雖然過著貧苦的生活,但心意不改,如涉深水也一往無前。一說指女子被丈夫休棄后乘車渡淇水而歸的情形。為此,我請學生探討“你贊同哪一種,試說明理由”。
經(jīng)討論交流,學生們認識到:如作第一種解釋,那么此句寫的應是女子當初嫁到男子家路途中發(fā)生的事,表示女子當初的決定是一往無前,心意不改,這樣的解讀,可以與后一句“女也不爽”相呼應,同時也與“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的內容相應和。其意應是在說“我當初是那么‘一往無前’地嫁給你,后來也一再原諒你,然而你卻三心二意,不專一,反復無常,你總是這樣,最后我也就不得不離開你,于是進一步推導,詩中女子可能是主動選擇離開而非教材中所說的被休”。如作第二種解釋,那么此句寫的應是女子從男子家歸往自己娘家時的情景,那么,這既是實寫回家時的情形,又是內心之情的外化,景情交融,烘托了女子內心的傷感。
二是關于“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教材原文的注釋,指出“此是指兄弟見我被休棄而歸,反而譏笑不予同情”,基于這樣的解讀,我啟發(fā)學生明確了兩個疑惑,即“不知”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咥其笑矣”似乎不合人性。于是我請同學們圍繞這兩個疑惑進行討論,探究答案。
經(jīng)討論交流,學生們認識到:一是不知“內情”(是女子自己主動離開男子,而非女子被休而歸),由此可以推測出,當初女子的兄弟應是反對這種可能是自由戀愛式的婚姻,于是,譏笑的內容可能是“當初勸你不聽,現(xiàn)在被休了吧”,這樣理解,“咥其笑矣”才有情感和邏輯基礎;二是不知“我回來了”,兄弟們還在為他們自己的事而有說有笑,以此反襯自己的孤獨,于是靜下來想想,獨自傷悼;三是不能以我之謂無而否認人之謂有,以今日之我的邏輯來看,不應有那樣無情的兄弟,但這不能否定,昨日之他(無情的他)存在的可能。
以上解讀并不一定嚴謹,但卻能啟發(fā)學生從矛盾處發(fā)現(xiàn)問題,從問題探討中提升邏輯思維分析的能力。其實,關注思維(語言中包含的邏輯、文化與精神),正是提升語文教學品位,彰顯語文學科屬性的有效途徑。正如袁衛(wèi)星老師所說的那樣,“語文就如同一枚水果,語言是它的皮(或者殼),文化是它的肉,而精神(或者說價值觀)是它的內核;語文教學,就是要帶領學生去剝開那層語言的殼,吃到文化的肉,完了再種下一粒精神的種子在學生的心田,直到它有一天生根發(fā)芽?!?/p>